“为爱找方法”的神秘答主:
您好!
我是一个在南方小城长大的姑娘,马上要高考了,按说这是到了人生的要紧关头。身边的朋友,有的背上画板,努力在为自由创作寻找出路;有的则远渡重洋,隔着八个时区告诉我自由的空气闻起来是什么味道。留在原地的大多数,像我一样拼死拼活备考。
“人生是一面镜子,到它里面去寻找我们自己,便是我们应当努力的第一目的。”同桌大L,就是那个背着画板的文艺青年。高三以来,和她分享同一张课桌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这句激励着她在祖国南北东西辗转奔波的尼采的话,却一直印在那张空荡荡的课桌上,也深深镌于我心中。或许对于艺考生来说,他们所追求的自由,就是在试题与画笔间对自身价值的一次次探问与追寻。这份为梦想而留的自由,赢得了我的羡慕与敬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W,或者说是以小W为代表的一群人。他们沉静而坚定,看似无争,却总能在成绩榜上一路高歌。在班会课上,W的发言令人难以忘怀——“老实说,到现在我还没找到一个能够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正因如此,当下的不懈努力,都是為日后的选择换取更大的自由……”这个爱读康德的学霸姑娘选择把自由留给未来,留给一个更成熟的自己。这样的自由观,同样令人折服。
说回我自己吧。我生活在一个十分民主的家庭,从小享受着充分的自主权。我与父母之间没有多大的鸿沟,如果有分歧,也尽可以沟通解决。或许因为缺乏约束感,我丧失了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孔子曾有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从心所欲”与规矩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规矩的约束,人们何来追求自由的动力?正如大L,遵从内心梦想的召唤,这是她前行的根本动力;而那些对艺考生的质疑甚至偏见,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又在客观上激励着她朝梦寐以求的自由一路狂奔、风雨兼程。
最近在读戈夫曼的书,他提出的“拟剧论”把社会与人生比作一个大舞台,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情境设定下进行着不自知的表演,以达到在他人心目中塑造预期形象的目的。这种“人生如戏”的另类解读让我觉得很有趣。您说,我们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口中的“自由”,是否就如同青春片里的一句必不可少的台词一样,不过是翩翩少年们对自己清白之年的一种反复确认?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也期待着您的答复。
敬请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