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差异下的森林结构属性的公众偏好

2018-07-10 10:46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3期
关键词:森林问卷价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引言

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绿色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2017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3.9亿人次,占当年国内旅游总人数的28%,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15万亿元。

改革开放,由于政策、经济环境等原因,中国人口大迁移更频繁(频次增加与规模增大)。很多人的出生地、求学地、工作地不是同一个地方,地理位置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影响。不同地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认知,看待同一事物往往带有地方文化。关于森林结构属性的地域研究,国外最初大都是对于特定地区的个例研究。随后出现两个地区的对比研究,直到2012年Edwards对大不列颠,北欧,中欧和伊比利亚半岛四个地方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认为公众对森林结构属性的偏好会受到每个地方的文化与森林生理物理特性影响[1]。

中国所跨经度、纬度广,森林类型丰富多样,因此研究中国公众偏好,并与当前国际研究对比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量关于公众对不同森林属性的偏好研究。最初研究探讨了案例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对不同属性的偏好。通常分为年龄、性别、种族、阶级、教育、职业、休闲活动和农村或城市住宅位置等类别。Schraml和Volz比较了德国不同联邦对树种的偏好[2],Arnberger等对比追踪了澳大利亚和日本游客对相似森林的偏好[3]。Ueda等人采用了景观素描的方法来探索日本和俄罗斯的森林偏好[4]。游客之间的偏好有很大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也可能是跨越一个文化区到另一个文化区的差异[5]。Edwards(2012)从泛欧洲(大不列颠,北欧,中欧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视角研究了森林结构属性的公众偏好,探究将森林作为游憩的偏好有哪些,以及如何从每个地区当地人口文化差异的角度和每个地区森林的生理物理特性的角度来解释这种偏好的区域差异[1]。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从地域视角来研究森林结构属性的公众偏好。

二、研究过程

(一)问卷设计。本研究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参与调查者对“具体的15个森林结构属性对森林游憩价值贡献”进行打分(分值范围是1-10分,1代表最不重要,10代表最重要)以及对这15个属性与游憩价值的关系的选择。第二部分为参与调查者的背景信息,主要是性别、年龄、民族、学历、所在单位等以及一些问答题(单选题:为了去喜欢的森林地,可以接受的距离范围;多选题:影响森林结构属性的偏好因素可能有哪些?)和一道开放型试题(除了本文所提及到这些结构属性之外,您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您到森林游憩的选择?)。第三部分是参与调查者家乡所在地、外出求学地、工作地以及喜欢的森林类型所在地的代表的植被类型。(将中国的植被类型划分为8大区,详见图1)。

图1 中国植被区域图

为便于填写问卷,本文的15个属性在Edwards(2012)的12个属性上做了相关改动,分别是将“林分内树的大小”改为“林分的年龄”,将“林分内树规模的变化”改为“2林分内冠层高度”和“3林分内冠层层数”两个属性,并增加“距离森林的远近”和“林内基础设施的水平”两个属性。

表1 Edwards的属性与本文属性列表

(二)数据收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于2017年7月23到7月27通过“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2017年年会暨森林公园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研讨会”期间与7名相关林学从业者,工作人员(这7位分别代表7个植被类型区域,由于1区寒温带针叶林所代表的面积)取得联系。由于1寒温带针叶林区,面积小,区域偏僻,便放弃了对1区的调查。由7位专家作为地区代表,分别先向他们发送问卷调查表的纸质版及电子版,由他们分别联系本区域具有代表的相关林学从业者和工作人员,并向本区域的代表发送问卷调查的电子版,截止到8月20号联系到152位区域代表。因此共发放问卷152份,收回152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三)数据处理。本研究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数理分析,首先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检验数据的可靠性;第二,运用交叉分析法,分别就家乡地、求学地、工作地与喜欢的森林类型地进行交叉分析,并对不同区域偏好的属性及属性与游憩价值的关系进行交叉分析;第三,运用单因素分析法来检验家乡地、求学地、工作地、不同地理区域的访问者所喜欢的森林类型及对森林结构属性偏好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

(一)人口学特征。问卷共访问到152位相关人士,其中男性110名,占72.4%,女性42名,占27.6%,其中来自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公司(旅行社)的人占比最高,占28.9%,其次是政府部门,全国高等院校,其他单位和科研单位。收入方面占比最高的人群是收入为3500-6000的人群。就学历而言,57.9%为大学学历,28.3%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中或中专占7.2%,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占6.6%。

最喜欢的森林类型,排名前两名分别是4和3,排名最后两名是8和 6。这与家乡是所在地,求学地,工作地具有一致性。

可接受的距离范围:不考虑距离范围的占比最高,占54.6%,20.4%的人认为21-30km可接受,12.5%可接受的距离为10km以内,8.6%可接受的距离为11-20km,3.9%的认为31km以上的距离也可以接受。

(二)地理区域与“喜欢的森林类型”。从家乡地来看,除了区域6温带草原区,认为类型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6温带草原两种一样喜欢之外,其他排除1区之外的6个区域都喜欢自己家乡所在区域代表的森林类型。

从求学地和工作地来看,所有地区的人都表示喜欢求学地所在的类型,当然这与很多人的求学地与家乡地一致有关。

(三)地理区域与“属性对森林游憩价值的贡献”。这部分要求来自不同植被代表区的访问者对15个森林结构属性对森林游憩价值的贡献进行打分(1-10分),来以此来表明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对每个地区的每个属性进行均值处理。通过属性权重来探究哪些属性对游憩价值影响最大。

总体来看,属性8林分内树种的多样性最重要,属性11枯木的数量最不重要。

(四)地理区域与“属性与游憩价值关系类型”。本文关于“森林结构属性与游憩价值关系”共有5种(见表3)。

表2森林结构属性与游憩价值关系(参考Edwards.2010)

在问卷所访问的7个区域,关于属性与游憩价值的关系达成相对一致。除了属性9、10、11三个属性是消极型,其他12个属性是积极型。

(五)地理区域变化与喜欢的森林类型的关系分析。通过ANOVA分析,HT-working的显著性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HT-learning,learn-working的显著性P<0.05,说明家乡地与学习地的变化、学习地与工作地的变化与“喜欢的森林类型”强相关。

(六)影响森林游憩价值的其他因素分析。这部分是问卷的主观题,在收回的152份问卷中共有87份回答了该问题。在确保分词和词频分析结果的科学与准确基础上进行词频统计,得出研究样本的高频特征词表与频数,发现除了本文所提到的15个具体的森林结构属性之外,还有以下几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交通、气候、基础设施、嗅觉、树木、休闲、森林等。

(七)讨论。Edwards在泛欧洲的研究表明属性“树的大小”对森林游憩价值的贡献最大,属性“地被物密度”对森林游憩价值的贡献最小。而本文研究(国内)表明属性“林分的多样性”对森林游憩价值的贡献最大,属性“枯朽木的数量”对森林游憩价值的贡献最小。

泛欧洲研究发现属性1、2、3、7、11、12(林分内树的大小、林分内树规模的变化、林分内树间距、林分内树种的多样、沿5千米森林小径行走时的林分变化、林缘的“自然性”)与游憩价值的关系是积极型,属性8、9(皆伐的规模、疏伐剩余物)是消极型,属性4、5、6、10(林分郁闭度、林分内的可视性、地被物的密度、枯朽木的数量)是钟型。在中国所访问的7个区域属性9、10、11(皆伐的规模、疏伐剩余物、枯朽木的数量)是消极型,其他属性都是积极型。可以发现中国7个区域之间关于“属性与游憩价值的关系类型”有差别,与国外相比,属性“皆伐的规模”和“疏伐剩余物”这两个属性在中国国内与泛欧洲达成了一致,认为该属性是消极的,而属性“枯朽木的数量”在中国认为是消极型,而在泛欧洲认为该属性是钟型。而属性“林分郁闭度”、“林分内的可视性”、“地被物密度”、“枯朽木的数量”这4个属性在中国与泛欧洲的研究之间有差异。

“林分郁闭度”、“林分内的可视性”、“地被物密度”这3个属性在泛欧洲被认为是钟型,在中国认为是积极型,“皆伐的规模”在泛欧洲认为是钟型,在中国认为是消极型。

四、不足与研究展望

可以看出区域对森林结构属性偏好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基于在某一地居住时间长短而形成的地方熟悉感或依恋度,或是特定植被区当地人口文化差异和每个地区森林的生理物理特性的差异。

本文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将森林结构属性研究建立在广阔的地理区域上,关于地域对“森林结构属性公众偏好”影响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应考虑各地的森林经营管理政策、森林文化背景、森林地位等因素,并在旅游偏好、场所依恋等理论中找到“人、地”互动与森林结构属性公众偏好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森林问卷价值
哈Q森林
问卷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