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坐标中追求卓越发展取向推动建立开放共享多赢的上海职工技能提升开放体系

2018-07-10 07:07上海市职工技协课题组
上海工运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职业技能上海

上海市职工技协课题组

编者按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实施推进的重要一年。在新的时代坐标中,面对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上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

眼下,上海产业工人队伍职业技能与 “上海制造”不相适应,培养发展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 “上海制造”发展的瓶颈。如何改革现状、破除体制壁垒和瓶颈制约,探索建立一个开放、共享、多赢的上海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开放体系 (以下简称 “开放体系”)?应当成为加强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题中之意和紧迫任务。

心系上海产业工人的明天,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市职工技协课题组以调研学习、座谈交流等途径为抓手,通过现状总结及原因分析,明确了“开放体系”的基本原则、实现目标、主要任务、推进措施等内容,并提出了推进意见,以此为途径凝聚各方共识,助力“开放体系”的构建。本刊摘要刊发课题组调研报告,以期引起各方进一步重视和思考。

职业技能提升现状及变革趋势

本次调研中,课题组分别听取了政府机关、行业组织、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及技能评价部门等20多家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先后走访了上海多家企业与院校。上述单位虽在上海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上海发展的形势及任务相比,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问题一:产业工人职业技能与现实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上海产业工人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二是技能等级结构不尽合理,掌握技能较为单一,高级技师尤其是大国工匠人才紧缺。三是高技能人才分布不合理,本市非公企业和国有企业工人数之比为4∶1,而技能人才之比为1∶1,非公企业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问题二:各方对“开放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技能提升体系的构建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行业规范和考核评估标准不够健全。二是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人才评价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教育培训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四是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五是职工技能鉴定机构不全,职工技能水平无法衡量和评估。

问题三: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部分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职工培训缺少系统规划。二是部分企业对员工培训有所顾虑,不敢投入。三是企业主体缺乏鼓励技工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四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投入不足,上海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效能不高,对提升职工创新能力和技术素质的扶持力度有限。

问题四:产业工人自身对提升职业技能的愿望不强

一是社会上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现象,座谈会上普遍反映出职业院校招不到好学生、师傅找不到好徒弟等产业工人后继乏人现象。二是一些工人主人翁意识趋于淡化,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部分产业工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缺乏信心。四是工资福利待遇整体较低,技能人才不能享受与其他人才基本相等的薪酬待遇。

课题组先后走访了宝武集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企业与院校,一致认为“开放体系”构建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并进一步提出了六方面建议: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形成上海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开放体系构建的良好氛围。

2.明确相关各方的职、权、利,建立政府搭台,相关主体 “唱戏”,工会指导协调的技能形成体系。

3.创新培训方式,改革培训内容,建立和完善制度规范,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4.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集中优势,打造合作交流、开放共享的技能提升公共服务平台。

5.加大投入,改善技能提升开放体系的软、硬件环境。

6.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确保产业工人学习培训和提升技能的权利。

五大原则引领构建

如何推动建立多层次、系统化、全覆盖的“开放体系”建设,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上海产业工人队伍?以下五大原则引领着“开放体系”构建。

原则一:坚持深化改革

深化职业技能提升各方体制机制改革,将职业培养培训资源系统整合,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技能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原则二:坚持育人为本

坚持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强化和落实技能提升体系各方责任,并结合产业要求制定培养规划与培训计划,形成一个协同育人的开放共享平台。

原则三:坚持统筹协调

统筹推进技能提升开放体系构建的各项工作,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格局。

原则四:坚持市场导向

遵循市场规律,构建行业企业为主体,各类培训机构平等竞争、产业工人自主参加、工会指导协调、政府购买服务的“开放体系”。

原则五:坚持共享开放

建立合作开放的技能提升战略联盟,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等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更有效率地配置职业技能的提升资源。

五大目标推动工作

预计至2021年,基本建立覆盖全市、适应上海科创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的职业技能提升开放体系,推动各类职业技能提升资源的整合,建立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构建职业技能提升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素质显著增强。

目标一:职业技能提升开放体系基本建立

构建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为主体,集培训、鉴定、竞赛、教研等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各级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力量多方协同的职业技能提升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目标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有效整合

创新大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全市各类职业技能提升资源的整合,扭转资源分散、行政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使各类职业技能提升资源得到充分高效运用,促进一线技能人员整体素质提升。

目标三:职业技能提升中企业主体作用增强

引导企业自主开展岗位技能、技能等级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使得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发展机制日趋完善,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

目标四:职业技能提升评价机制形成

以职业技能人才评价为重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为主导、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基础、院校学生职业技能认证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基本形成。

目标五:职业技能提升政策保障到位

不断完善职业技能提升中市场配置资源、职工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政策保障,建立多元投入激励机制,强化技能要素参与分配。

五大任务夯实基础

2021年前要着力围绕以下主要任务落实推进、夯实基础。

任务一:建立协调促进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在促进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建立贯彻落实协调机制,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技能提升开放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协同各方共同研究制定重点行业、领域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在部分企业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试点工作。

任务二:拓展职业技能培训途径

开展多方协同培训,鼓励有培训能力的企业开展上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各类培训,引导职业院校推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面向社会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探索多元培训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探索“互联网+”培训,培育优质互联网培训资源,搭建职业培训云平台,鼓励各类培训机构提供线上培训与线下实训相结合的培训服务;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聚焦重点区域、企业及项目,全面推广“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场所建设,多种形式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其中,激励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任务三:构建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一批大规模开放课程平台,使之成为职业技能培训的“淘宝”互联网。建设一批职工继续教育品牌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培训资源,制作培训项目菜单和各类公共科目培训课件,建立全市培训师资资源信息库。建立各类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名录、科目介绍等,构建好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

任务四:改进完善职业技能评价方法

一是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快构建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多层次职业技能标准。二是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分类评价,对技能型人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要求,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要求,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多项技能、从事多工种多岗位复杂工作要求。四是发挥政府部门、市场、培训机构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逐步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职能。

任务五:打造一支具有上海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至2020年,按照每年新增技师、高级技师1万名要求,努力培养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20万名,力争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5%以上,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并对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评选、表彰、教材开发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八大举措保障落实

在职业技能提升开放体系构建中,上海各级工会组织可以围绕目标任务,落实以下推进举措:

举措一:建立上海职工“职业技能提升联盟”

依托具有权威性、专业性、代表性的近百家相关职业技能提升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组成“职业技能提升联盟”。由工会推动,相关各方参与,开展筹建工作,研究提出筹建方案,制定入选条件和入盟标准,考核评估备选单位(机构)资质与能力,逐步完善联盟体系和运行机制。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标准制定、教学组织等。发挥联盟的专业特长与主导作用,引领行业规范,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加强质量考核认定,培育新的职业技能提升资源。加强联盟运行管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管理办法,实行优胜劣汰,不断充实调整联盟成员。

举措二:推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创新发展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不断赋予职工技能竞赛活动新内涵,多渠道引领上海产业工人增强创新创造能力。探索创新竞赛机制,对接世技赛标准,完善竞赛体系,广泛开展以企业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为基础、市级各类竞赛活动为主体、国家级和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的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升竞赛质量和社会效应。发挥竞赛育人选人作用,建立本市世技赛选手梯队选拔培养机制,创建世技赛上海选手培养基地和国家集训基地,培养造就一批年轻的世界级工匠。赋予老“五小”新内涵,广泛开展新“五小”与合理化建议等评选表彰工作,深入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大赛专项活动。

举措三:培育以非公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双创”高地

在工业开发园区、创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非公企业集聚的“三区”,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知识和岗位创新能力培训培养工作;根据区域特点和行业企业特色,以“三区”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示、国际国内各级创新成果评选、一线职业技能人才岗位技能培训比武、参与工会系统服务职工实事工程和选树一批“三区双创”高地等。

举措四:打造一批具有“上海工匠”精神的创新团队

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发挥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项目的引导作用,培养一批产业工人技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探索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搭建创新成果展示平台,组织上海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命名等活动;加大工匠人才的培养,实施工会万名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成立上海开放大学工匠学院和绝技绝活传授学院,开办技师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研修班,推进“上海工匠”大讲堂授课等活动,每年选树百名“上海工匠”。

举措五:发挥教育附加专项资金推动作用

目前,上海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每年约有100亿元左右,但专项资金补贴工作推进落实和监督管理的现状,与目标要求相比差距甚大。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认识教育附加专项资金使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与工会履职有机结合,使地方教育附加资金在推进上海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中取得新成效。

举措六:主动服务于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整体提升

据统计,本市农民工约有380万人,其中技师为9万余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2.5%。各级工会组织要推动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广泛深入开展;维护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发展权益,主动沟通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税收、补贴、奖励等方式,对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予以政策倾斜和保障。

举措七:建立完善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评选激励机制

一是开展上海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工会、政府、社会共同参与机制。每二年表彰奖励一批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中涌现的岗位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二是遴选优秀技术创新成果,推荐参加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的评选。三是对获得一等奖并符合条件的个人或集体,推荐申报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四是各级工会组织要营造氛围,充分展示技能人才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

举措八:参与、建设、利用好全市公共培训服务平台

各级工会一要积极争取技能体系各方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二要提升服务能力,参与大型实训基地和市级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平台向社会开放。三要鼓励“双创”示范园区,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的区域公共实训平台。四要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遴选认证工作,形成以市区公共实训中心为主体,社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网络。五要适当予以经费投入,引导企业依法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确保教育培训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六要协助完善运作机制,探索考核评估制度,对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相关单位及个人予以奖励。七要指导相关方确立年度任务清单,建立平台信息管理制度,推动平台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职业技能上海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上海电力大学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上海之巅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产业工人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