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县东部石板房营造技艺研究

2018-07-10 08:21薛林平张嘉琪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屋架檩条砌筑

薛林平,胡 盼,张嘉琪

(1.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044;2. 北京交大建筑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石板房指的是墙体用石块或石块与土坯混合砌筑,屋架用木料制作,屋面覆石板的民居,是一种综合利用资源应对自然环境的民居类型。这类民居主要分布在山势陡峻、岩石较多且交通不便的山区,如晋东南、豫北、冀西南交界的太行山区,黔西南布依族聚居的乌蒙山区及鲁南沂蒙山区等地。比较而言,黔西南及滇西凤庆地区石板房屋面石板较薄,墙体不承重,依旧由包在墙内的柱子承重,石墙仅为围护结构,且石板房多为干栏式楼房,下层饲养牲畜,上层住人[1-3];北部太行山区及鲁南地区石板房则为石木承重结构,建筑多为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储藏[4-5]。鲁南石板房屋架采用金字梁架、实墙搁檩,屋面石板较薄[6]。太行山区石板房数量大且分布范围广,向北可至京西地区。该地区大多数石板房屋面石板较厚,有助于保温隔热。这类石板房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一套区别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体系。

以往对石板房的研究重点关注建筑形式、结构及生态性能几个方面。对石板房基于地方材料的营造策略缺乏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对于量大面广的太行山区,该类研究尚很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加强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故本文选取位于太行腹地的山西省平顺县东部山区的石板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测绘,访谈众多技艺精湛的老匠人,对囊括堪舆理念、材料选取、工具使用、建筑设计、施工工序及与之相关的建造仪式和习俗等石板房的营造技艺做记录与研究。

1 概况

平顺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太行山西侧,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石板房,尤其是位于东部的石城镇、阳高乡、虹梯关乡、东寺头乡4个乡镇(图1)。改革开放后,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平顺县东部传统民居的翻新建设速度慢、时间迟,这使得当地大量石板房得以完好保存,为研究与记录当地石板房的营造技艺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实体。

图1 区位图(来源:作者自绘)

2 营造计划与筹备

石板房营造前,主家需要准备筹划众多事宜,大致可分为准备建筑材料、组建施工团队、确定营造时间、选址定向及功能布局四项内容。

2.1 准备建筑材料

平顺县东部的石板房用量最多的建筑材料就是青石,所以,石板房营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采石。过去都是用火爆法①火爆法主要针对硬度较大的岩石,其具体方法是先点燃木柴加热岩石,后泼水或醋致使岩石热胀冷缩,内部应力增大开裂,最后再人工开凿。取石,直至火药出现采石才变得容易些。可即使这样,单准备石材这一项就要花费1~2年,甚至3年的时间。

主家多会邀请石匠帮忙采石,整个过程以屋顶铺的石板开采难度最大。青石板层是一个整体,有1.2~1.3 m厚,中间有缝隙。开采时要先打眼儿,把自制的土炸药②成分主要有硝铵、木炭、麦糠或者锯末,配比大概是一斤硝铵配上二两糠、锯末,牛粪也行。放到眼儿里,用导火索引爆。按照裂开的纹理一排放3、4个錾子,用大锤砸。打完眼后,用撬棍往起撬,“石板多为4~6 cm厚”③引自虹梯关乡虹霓村石匠程怀珠的口述。,因开采环境所限,骡马之类的牲畜很难行走,采完的石料只能靠人以抬、背、扛的方式运出来,所以采石、取石的过程十分艰辛。

木材多由主家购买或临时砍伐,伐木取材一般有木匠现场指导。槐木、杨木、榆木、椿木、核桃木等都可以使用,但忌用桑木、桃木,因谐音“丧” “逃”。选用木材时木匠会非常注意树木本身的质量,是否有虫蛀、腐烂,都在考虑范围内。除此之外,出料时间也很关键,如上马村匠人王天成所述,春天砍伐的杨木最壮,夏天是槐树,冬天是桐木,不按时间采伐,木料便容易腐烂生虫。当地匠人间还流传一句谚语 “弯曲檩,弯曲梁,盖开三间好楼房”,选用木材的时候,一般都会利用其自然形状。灌木类如连翘,是制作笆子和栅板的材料。较细枝条可做笆子,较粗的枝干可以加工为栅板,作为屋顶挂石板的垫层。另外笆子也可以用芦苇杆编制,但仅限沿河村落使用。

除了主要的材料外,建造石板房还会用到以下材料:①红土,是制作土坯及墙体抹面的主要材料。②麦子和其他农作物的秸秆,混在泥土中,起到加强粘合力的作用。③石灰,分干、湿两种,干的叫堂灰,用来配灰土;湿的多用来抹面。石灰还可以用作胶凝材料填充灌缝。

2.2 组建施工团队

施工团队主要由石匠、木匠及亲戚邻居组成,匠人都请自于本村或附近村落。一般木匠1~2人,石匠2~3人。整个施工过程有些由石匠主导,但大部分由木匠主导,也有比较熟悉流程的主家自己主持营建事务。

石板房的营造依不同的工种需要众多工具:石匠常用的工具主要有大锤、小锤、錾子、钢尺、撬棍、钢钎、石杵、铅锤等。大锤主要配合钢钎、錾子开采石材,小锤与錾子组合用来锻造装饰图案和石刻浮雕;钢尺用来取方,确保石块各面平直;石杵用来夯实基础、制作土坯(图2)。

木匠常用的工具主要有锛、锯、钻孔器、不同尺寸的凿子和刨子、墨斗、角尺、门尺、间尺等。锛用来给树木去皮、去疙瘩;凿子有不同尺寸的凿头,用来开榫眼、制作雕刻;刨子有大、中、小3种型号,大的称对缝刨,用来刮平木料,处理面积较大,小的称精光刨或螃蟹刨,处理面积小,可加工曲线;门尺两面均有刻度,代表着吉凶;间尺一般长5尺(1尺=33.3 cm),两间尺为房屋一开间;角尺,也称拐尺,多用来取方,画线开榫常使用;墨斗用来弹线,在木作加工过程中使用频繁(图3)。

图2 石匠常用工具(来源:作者自摄)

图3 木匠常用工具(来源:作者自摄)

2.3 营造时间的确定

建房都会避开雨季和极寒天气,故一般选在农闲时间。这样施工人员比较容易召集,同时也不会因为特殊的天气而延误工期。

2.4 选择基址、定向及功能布局

石板房选址有一套准则:房址随山形,宜选在平缓的坡地上,不宜选在陡坡和河道附近。正房宜坐北朝南,但较正向要稍有偏转。院门宜对骨朵状的山头,不宜对尖头、断崖及沟谷。确定完基址、朝向后,由石匠确定房屋的大概尺寸。院内功能布局由主家决定,根据左上右下的传统观念,附属功能如厨房和厕所都位于右前方。待所有的筹备工作准备完毕,就可以正式开工了。

3 营造流程

石板房的营造流程可分为7个步骤:地基处理、砌筑墙体、大木作加工及组装、安装楼板、封檐与上瓦、安装门窗、装饰与装修。

3.1 地基处理

石板房的地基较浅,大多1 m深。在地势平缓地带,一般用红土、白灰搅拌后夯实。其余地方大多垒砌石头,层层收进,下宽上窄,一般是两立两卧砌筑4层。

在深山区,有时会利用陡坡,沿崖边砌筑50~100 cm厚石墙,然后将崖面填平作为地基(图4)。具体操作方法如下:较大的石材放在下面,用长条石联系拉结碎石,错缝搭接。为了保证石墙的稳定性,每砌一层前要放线找平并向内收分1~3 cm,墙体与崖面间填碎石和红土。当石墙砌筑至地坪时,垫红土夯实,并在预建房屋四周铺地平石,石头朝外一侧锻平整,并沿地基外扩1寸(1寸=3.33 cm)左右,内侧尺寸、形状随意,顶面保持平整(图5)。这种砌筑方式,不需要任何胶凝材料,通过石块相互咬合垒砌石墙、填砌出平台,为山区建房创造条件,且施工简单、快捷。

图4 石城镇岳家寨村靠崖民居地基(来源:作者自摄)

图5 沿崖地基填砌流程(来源:作者自绘)

3.2 砌筑墙体

地基处理完成后,就可在基址上放线砌筑墙体了。民居建筑不同立面用石量及石材加工深度有较大差别:一般建筑朝向院落的窗下部分或建筑首层全部砌锻造整齐的石材;山墙面和背立面基本上用荒石;墙体转角处需做特殊处理,即每隔1到3层铺砌加长卧石,向两个方向进行拉结(图6)。石墙一般厚49~50 cm,墙体的砌筑方法与崖面垒砌石墙类似,只是施工更加严格:首先要保证立卧结合,其次要保证“三平”,即上面必须平、下面必须平、看面必须平。

窗下墙的砌法,按照石城镇豆峪村石匠刘庚辰师傅的说法:“两立两卧到窗口”(图7)。立石比较薄,一般不到墙厚的一半,卧石比较厚与墙体同宽,立石卧石之间用不规则的石块填塞。这是比较精准严格的做法,比较费工,对于大部分普通人家,窗下墙多砌3层石头或砌筑荒石。

图6 虹梯关乡虹霓村民居建筑墙体转角处的砌法(来源:作者自摄)

图7 石城镇岳家寨村窗下墙砌法(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石材开采加工难度大,所以有部分建筑墙体采用石材和土坯混合砌筑。一般1层民居窗下部分砌筑石材上面砌土坯,2层建筑多首层砌石材,上层砌土坯。土坯一般长是2尺,宽是8寸,厚是2寸。制作土坯的原料为红土,稍加水浸湿搅拌均匀,放入模具中用石杵反复捶打,晾干后即可使用。加工前可在模具内撒些柴灰,方便夯实的土坯顺利取出。

民居的正立面是装饰的重点,对于用量较大石材,装饰主要包括錾刻纹路、雕刻两种做法。一般来说,石材需要锻造前、左、右、上、下5面,正面要錾刻花纹,常见花纹主要有乱点荒、风搅雪、一顺风、直道、斜道、角叶、椒圪针、棋盘纹等几种类型。花纹有寸三道、寸五道、寸七道的区别,道数越多加工难度越大,耗时越多。石材在加工时也需要弹线,除了使用墨斗,当地常用小布袋装满红土,将细绳装入红土袋中拖出,在石料上弹线。之后就可以按着线,用锤子和錾子,借助拐尺和细绳将石料找平并錾花纹。

1层石板房当墙体砌筑到一定高度后就可以在墙上搁梁了,梁头外侧要保证与墙体外表面平齐。两层石板房在首层大梁放稳后,由工匠继续砌筑墙体,直至最终上梁高度。

3.3 大木作加工及组装

大木作加工就是加工屋架各构件,木匠在加工过程中会经常提及两个尺寸,分别是实际尺寸和设计尺寸:实际尺寸即为木料真实的粗细、长短;而设计尺寸即为木料的计算尺寸,一般以轴线为准。

平顺东部地区石板房多用三檩标准式屋架和高瓜柱式屋架,以三檩标准式屋架为例:木匠首先根据木料的实际尺寸,确定其用途,较长且粗壮的做梁,一般要4 m长,直径30~40 cm,较为平直的做檩,檩条直径多为15~20 cm,较细的木料用做椽,将木料去皮刨平。然后,将每榀梁架木料区分开,首先加工梁,利用墨斗配合角尺在梁的断面及梁身上打出十字线及上下平线。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梁的粗细和弯曲程度各不相同,若要令各榀屋架标高相同,需要令木料的设计尺寸一致。弹线找平之后要处理梁头,大梁要搁在墙上,为了保证平稳,梁头下端保证平齐。二梁下要承接瓜柱,上要搁放檩条,故梁头上下两端都要保证平齐(图8)。

接下来,根据梁的长度及排水坡度进一步确定瓜柱的设计高度。平顺当地屋面排水坡度有六四、七五、八五几种,坡度逐次变陡。以六四排水坡为例,用“大梁长度的1/4长乘以0.4得出瓜柱的高度,二梁上脊瓜柱的高度就用这个长度再乘以0.6”④引自阳高乡奥治村木匠赵计先的口述。(图9)。结合现有梁的形状,保证每榀梁架瓜柱和脊瓜柱柱顶的设计高度一致,如图10所示。

图8 在梁上打上下平线(来源:作者自绘)

随后就要在各构件上开凿榫卯。首先在木料上打十字线,以其为中线用铅笔或墨线画出榫卯的形状,画完之后用凿子和锯进行加工。从构件受力的特性来看,承受拉力时构件之间通常开燕尾榫,承受压力时构件之间通常开直榫或用梢榫。

图9 瓜柱高度的计算方法(图中的线为构件的轴线)(来源:作者自绘)

图10 瓜柱的设计高度(来源:作者自绘)

具体来讲,檩条和檩条之间开燕尾榫(也称猴头榫、大头榫),大头是1寸半,小头是1寸,长度是2寸半。檩子中线距梁头5寸左右,梁上放檩的地方用锛开槽,有的会做成类似官式建筑梁头桁椀的弧形样式。檩条下若有替木,梁头会做三瓣卷杀以搁置替木和檩条。替木和檩条对应位置上开两个卯眼儿,用木销连接。开眼的尺寸一般是1寸长、半寸厚(表1)。

表1 梁、檩条、替木上开的榫卯类型及尺寸

平顺县东部地区石板房的瓜柱多采用方柱,瓜柱柱头开方榫,边长1寸半,长1.2~1.3寸。柱尾开直榫,1寸半长,1寸宽。大梁上栽瓜柱的位置为四分之一处,平梁为正中间,开相应尺寸的卯眼儿。瓜柱间通过牵椽进行拉结,牵椽直径7~8 cm,头尾也开燕尾榫,大头一般宽1.2寸,根部1寸。脊瓜柱上开的榫卯复杂一些,除了要在柱顶做放脊檩的卷刹,左右还要开放叉手的三角直榫,前后还要开放牵椽的燕尾榫(表2)。榫头和榫眼的尺寸要对应,不能有偏差。

表2 瓜柱上开的榫卯类型及尺寸

三檩标准式屋架运用的比较普遍,而高瓜柱式屋架在靠近河南林州的深山区运用的较多(图11)。平顺县东部地区多利用2层空间储藏粮食以防止霉变,为了节省木料同时营建两层建筑,当地人智慧地将瓜柱直接落到首层大梁上,柱高5~7尺,柱子与大梁间开榫类型及方法与标准式屋架一致。高瓜柱间用牵椽进行拉结,与前后墙之间也用牵椽进行拉结,柱身上一般开透榫,牵椽头部开箍头榫,榫穿透柱身,用木楔将其顶起,屋架整体性得以加强(图12)。这种营造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山区建筑功能及空间方面的需求。

当屋架各构件加工完,就可以进行现场组装了。石板房营造过程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一个环节就是上梁。标准式屋架上梁的具体步骤为先立明间两榀梁架,即只上栽有瓜柱的大梁,按照木匠的要求将梁头放到前后墙指定位置,继续砌筑梁头周围墙体将大梁固定。再按相同的方法,将次间、梢间的大梁分别安装固定。然后安装牵椽拉结瓜柱,接下来上平梁,立脊瓜柱。高瓜柱式屋架与标准式屋架略有不同,先在大梁上立瓜柱,安装牵椽,然后在柱子上吊装平梁,最后在平梁上栽脊瓜柱。

全部大梁、瓜柱、牵椽安装完毕,整个梁架形成整体,并与前后墙妥善搭接,就可以考虑上檩条了。檩条安装可分两种情况:如果边墙有屋架,只需逐步安装金檩、脊檩;如果边墙无屋架,需将墙砌筑到檩条的设计高度,用砌块将檩条包裹严实,防止其晃动。金檩直接放到平梁梁头的卷刹内,如果檩条下有替木,将替木放到替木槽内通过梢榫与金檩连接;脊檩稍微复杂一些,需要脊瓜柱、替木、叉手、牵椽利用榫卯组合起来一并安装。最后,将每榀梁架间的檩条、替木用猴头榫拉结在一起。

上完檩条后即可钉椽,根据檩与檩的距离来确定椽子的长度。椽子有方圆之分,直径一般在2~2.5寸之间。上下两排椽要错开摆放,椽子中线至中线的距离保持20 cm,用椽钉钉定在檩条上。

图12 高瓜柱柱身以及牵椽上开的榫卯(来源:作者自绘)

3.4 安装楼板

屋顶上的椽子钉好,保证上层不会坠物,就可以安装楼板了。首先在大梁上放置檩条,边檩紧靠内墙,中间一般等间距再放三、四根。楼面要保证平整,因此要将檩条上表面刨平,普通人家会在梁檩之间垫小木块以找平。檩与檩之间一般会安装隔风板,保证施工过程中檩条稳定不摆动。在檩条上开垂直方向的榫口,开口深度不宜超过2 cm,隔风板与大梁中线对齐卡入榫口即可。然后就可以上楼板了,根据奥治匠人赵计先的讲述,楼板厚3 cm,板的长度依据檩条间距确定。拼接方式主要有3种:企口拼接、直板拼装、折线板缝拼接,其中采用直板拼装时需要在楼板下垫一块木板,托住板缝。3种方式都需要用长钉把板的两头固定在檩条上(图13)。

图13 楼板的连接方式(来源:作者自绘)

3.5 封檐与上石板

石板房基本都用叠涩石板的方式封住檐口,当地称为迎风。具体做法为:当墙体砌筑到封檐高度后在上面砌两层石板,前方加工整齐,每一层向前方出挑5 cm,檐椽直接压在上层石板靠近内墙皮三分之一处。为了固定椽子,一般在第2层石板上还会再放一块石板抵住椽头(图14)。

图14 檐口封檐的做法

封完檐就可以铺石板了。首先在椽子上摆放栅板,栅板长度同椽子间距。连续摆放铺满椽架,有些地方还会在每步椽架间固定腰栅,以便上下栅板拼接牢固。除了铺栅板,椽子上也可铺笆子。在已经铺好的栅板或笆子上覆5 cm 左右厚的红泥,用抹刀抹平。待晾至半干,便可铺石板了。

石板一般是从下往上铺,下面铺的石板大,上面铺的石板小,每块石板平均重100~150 kg,所以施工过程需要多人合作,下面的人要用手将石板勾住,上面的人拖拽绳索提升石板。由于石板薄厚不均,在由下向上铺砌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上一层石板平整,下层石板与屋面之间需用小块石板或红泥垫平,上层石板压在下层石板约三分之一处。铺至屋脊处,平铺几层石板,防止屋脊漏水(图15)。石板在山墙面要出际,主要用石板叠涩2到3层来实现,下面两层石板较整齐,每层悬挑5 cm左右,第3层石板可出挑20~30 cm,形成“悬山”效果(图16)。

图15 虹梯关乡老碾圪道村石板屋顶(来源:作者自摄)

图16 虹梯关乡西井山村石板房山墙出檐(来源:作者自摄)

3.6 安装门窗

门窗洞口在砌筑石墙的时候就留出来了,窗洞一般2.4尺宽,2.6尺高。门洞的尺寸要用门尺来确定,一般4.7~4.8尺高,最高不过5尺。匠人会给门窗上下槛预留长宽不到1寸,深度为1寸的洞眼,砌墙的时候把框槛安装进去即可。等建筑主体完工后,就可以安装门窗扇了。窗扇的样式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方格窗,内糊白色麻纸。

3.7 装饰与装修

石板房主体结构完工后,墙体表面会刷涂面层,一是起到装饰作用,二是还能保护墙体免受雨水冲刷。刷涂的材料多为红泥,泥中通常会加入1寸长的麦糠、秸秆,通常刷涂3遍。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在红泥外再涂一层石灰,石灰通常混入麻刀做成麻刀灰。其防水效果更好。大户人家还会做一些细部装饰,如在窗台石、墙基石等部位雕刻图案,多为寓意吉祥的花鸟或器物。

室内装修是石板房营建的最后一步,主要包括墙面和地面两部分。室内墙面还是用红泥和石灰,做法与外墙相同。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地面会铺石板或青砖,从上至下分别由石板或青砖面层、夯土找平层、碎石垫层构成。普通人家室内多为夯土地面。

4 营造风俗

平顺县东部石板房的营造技艺比较独特,伴随整个营造过程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营造风俗,具体体现在选址、动土、上梁、覆石板这几个过程中。

选址时如果房子正对胡同,该胡同在风水上被称作“小箭”,有束缚压制房主的寓意,这时主家多会在正对胡同的墙上立泰山石敢当,减少戾气。

开工后重要的仪式有3场,第1场在动工之日,由石匠主持;第2场由木匠在上梁之日主持;第3场为石匠在铺石板之日主持。开工、上梁一般选在农历带三、六、九的日子。破土之前,主家要摆好贡品并焚香,然后放炮、撒五谷,其用意是通知各方神圣此处要施工,注意避让。上梁之日,类似破土,贡品一般是馒头,5个一盘共摆3盘,同时还要焚香、放炮。除此之外还要在大梁上贴红纸,上书“姜太公在此,大吉大利”或 “姜太公在此,别我不计”“姜太公在此,众神退位”等。到1950年至1980 年书写内容发生了变化,多写“民族团结,夺取胜利”,尽管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均反映了人们追求吉利、求取安稳的心理。上石板当日,与上梁和破土类似,需要贡献、放炮,不同之处在于屋脊之上要挂红,即将红色小旗插于高处。

除此之外,石板房营建期间还有一些建造习俗,如木材在使用时宜“晒头不晒尾,晒顶不晒根”,也就是柱子必须按着自然生长的方向矗立,梁必须根前梢后。椽子的数量每间房上宜偶不宜单,这些营造习俗至今仍被工匠熟记并贯彻执行。

5 结束语

平顺县东部石板房在长期营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营造体系,成为当地的一种建造认同与规范。它不仅代表着一类居住文化,更反映了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7],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整个营造体系除了具体的技艺做法外,实际上还包括营造活动的组织模式及习俗文化。对于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对物质实体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之外,通过口述访谈的方式整理记录资料,建立档案数据库是非常关键的。

传统的营造技艺依附于乡土社会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只有乡土社会得以存续,乡土社群作为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主体,技艺才能作为真正的活态遗产,“嵌入”在乡土生活之中而不断存续。[8]因此,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农村传统社会关系、组织结构、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存续的问题,这是需要社会各界重点关注并讨论研究的问题。

(致谢:感谢李子民为文中手绘插图的改绘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屋架檩条砌筑
隅撑对檩条受力的影响分析
BIM技术在砌筑工程排砖深化设计中的应用
房建工程中墙体砌筑施工技术分析
三角形轻质复合屋架基本力学性能分析
青岛德占时期里院建筑西式木屋架建构范式研究
温度对屋架作用的分析
温度对檩条作用的分析
冷弯型钢檩条屋面增设光伏板的下撑式檩条结构加固受力性能分析及改造方案
浅谈砌筑水泥强度检验及其控制
装配式在钢屋架安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