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硕
近年来,人们对于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美育作用有了基本的认知。在周末或假期,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家长会领着孩子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学校也会经常组织孩子们参加博物馆的各类美育活动。这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
公众喜欢走进博物馆,是因为公众希望博物馆能够为其带来一些改变。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它会体现于人们内在和外在的某些细节方面。比如,思考方式的转变、对于艺术知识的补充、生活品味上的提升等等。但这种影响一定是积极的、美好的。正如乔治·高德讲的:“如果让一个工人去欣赏和了解艺术作品,可以使他变得举止高贵,富有自尊心。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使他成为一个更好的工人,充满愉悦,超脱于自身的地位,达到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解读中获得愉悦是观众走进博物馆应该享受到的一个美好过程。不同时期公众的审美需求也不尽相同,并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当走进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时,博物馆需要有更高的使命感,并有效地建构起自身的社会价值体系。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足够的自信,做好功课,不仅要有思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对公众审美需求的了解和认知。要根据公众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知识背景,设计多样性的教育方案和实施策略,进一步优化博物馆公共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使公众在博物馆得到满意体验和享受的同时,帮助公众实现走进博物馆享受艺术的美好愿景。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现场体验式导览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研究生顾问爱丽丝施瓦茨女士(右一)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体验式教育活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新思维下的公众导览模式或许能够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它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美术馆 (也称冬宫)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博物馆之一,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其中包括各国古代的艺术品、欧洲大师的古典油画作品,及美国近当代视觉艺术和现代风格的艺术作品。博物馆还收藏有大量的非洲、亚洲、大洋洲艺术品。不仅如此,这里也是世界乐器、服装、饰物、武器、盔甲的大汇总。众多经典并且极富吸引力的馆藏艺术品为大都会博物馆提供了对公众开放和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丰富资源,同时也成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开发设计教育课程的灵感源泉。
“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丰富的馆藏资源只是开展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基础和支点,但是要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服务社会,美育大众”的作用,博物馆需要建构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教育体系,以人为本,提升和完善公共教育的内容与细节,更好地实现博物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公共职能。
在诸多博物馆公共服务项目中,展览导览是观众最为熟悉和常见的一种形式。博物馆导览能够帮助观众了解展览及作品,并通过作品了解艺术家以及作品背后的一些故事。博物馆导览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转换的过程,不同的导览方式会使产生不同的思维体验。这个过程对于走进博物馆的公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经历,这种经历可以提升公众的艺术鉴赏能力,也能够激发公众对于艺术的兴趣与热情,增强他们的参与度。
心理学家曾有分析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住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住15%;而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事情,我们往往能够记住80%以上。”所以,体验式教育是博物馆应广泛普及和推广的一种有效模式,它贯穿于公众在欣赏展览和艺术作品的全部过程之中。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长期的公共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验式导览模式,并有效地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体验式导览模式是基于对“物件”的一种引导性的导览方法,由浅入深,以释放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通过某一“物件”来解读作品和展览。他们采用引导性为主的博物馆导览模式,在不影响观众观看方式的前提下,充分释放观众的想象力以及从不同角度对于作品的感知能力,并以此体验艺术带来的心理愉悦与感官享受。导览只是辅助,而不是主导,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它将观众置于主体,使其回归本位。观众需要对“物件”进行静观,寻找“物件”给自己的初始印象和打动内心的特征,由此而产生好奇和一系列问题,然后在导览的启发下逐步得到答案。也就是说,通过对某一物件的观察,经过“启发思考——产生好奇——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分享成果”这样一个设计思维历程,带领观众通过“观”“问”“思考”“分享”等环节,以创造性的思维历程去发现美、创造美。观众可以具有充分的思考自由和想象空间,自主地完成对作品的解读和诠释。
笔者以普通观众的身份亲自感受了一次由大都会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研究生顾问爱丽丝·施瓦茨女士的现场导览。在埃及陈列展厅,她选择了古埃及时期的一尊双人坐像为“物件”,让观众先来仔细观看。这尊坐像雕塑很有特点,不仅仅是人物形象,还有人物的配饰、装扮,以及人物的座椅等等,都会使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好奇,随即会油然而生发出许多想要提的问题。在经过约五分钟的静观之后,爱丽丝·施瓦茨女士让每人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表述看到这个“物件”后的第一感受。她对所有人“关键词”表述的回应都予以了“Yes”的鼓励,并解答了每人由于“好奇”而产生的疑问,加深了我们这尊古埃及双人坐像的认知和了解,令人印象深刻。
毫无疑问,这种体验式导览模式能够有效地让观众带着好奇和思考,主动参与到对某一“物件”的认识过程之中。而不是以司空见惯的讲解为主,让观众被动地接受对于“物件”的介绍。整个体验过程中,观众是“主体”,导览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客体”。“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知识输送方式,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教育结果。两者关系的改变使观众的身份产生了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大多数博物馆长期存在的“以我为主”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模式。对于初次进入博物馆的观众来说,这种体验式导览模式极大地刺激他对于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也会加深观众对于在博物馆内得到知识的渴望和诉求,吸引观众再次走进博物馆。“其实在与观众的交流之中,我们也是学习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滔滔不绝的讲解者,观众许多充满想象力的答案经常会给我启发……”爱丽丝·施瓦茨女士对于这种以“物件”为引导,吸引观众主动参与的导览模式给予了解释,“对于事物的判断,我们注重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过程,而并不是去看待结果,对待事物的看法每人都有不同,我不会去强加给观众某种固定的答案。”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体验式教育活动
“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培养和教育公众通过如何思考而获得答案,比仅仅为公众提供艺术知识重要得多。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采用的体验式导览模式,不但丰富了观众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和思考能力,而且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应用,它已作为一种研究性成果放置于博物馆教育之中,成为培养公众跨文化、跨学科,以开放合理的思维历程与艺术建立起的一种沟通模式。这种沟通模式以有效“引导”的方式,培养了公众的思考力和审美力。这实际上解决了博物馆“观看方式单一”的问题,它打破了传统我们常见的博物馆说教式导览方式和强加于观众的知识输送。由被动变为主动,这种体验式导览模式充分释放了公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老子》中讲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基于“物件”为引导的体验式导览为公众提供了一种通过多视角观看世界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这也正是博物馆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和终极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