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麟
展览名称: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为画而生——宗其香百年诞辰艺术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30日—12月10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13号至17号展厅
展品数量:100余件
中国传统山水画向现代性的转型,经过曲折的探索,在以写生创作为主要变革的手段,以及以西画的审美视角和观念融入中国画作为创新方式,表现对象在从北向南移的过程中,以20世纪初齐白石三进三出广西,以独特带符号性的表现方式书写桂林山水,到后来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陆俨少、张安治、胡佩衡、关山月、阳太阳、白雪石、马万里、宗其香、黄独峰等一大批名家在表现桂林山水题材取得了成就,使中国山水画在表现现实性的实践中实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当代转型。桂林是实现这种转型的圣地,桂林山水使画家们找到了突破传统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程式化的路径及载体,并形成有时代气息、有鲜活生命力和个性语言的当代中国山水画面貌。
宗其香 《重庆被日军轰炸后》纸本水彩 24.5cm×31.5cm 1939
宗其香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运用西画的光色、透视、风景画处理手法,表现了山水和广西风光,更开创了表现夜色桂林山水的一种新的形式。宗其香的桂林山水画,有别于其他画家对桂林山水的表现,他在笔墨的运用上更为直接。画面直抒胸臆,看似随意,却笔笔见功力与修养,其写意形神兼备,加上他对空间造型的处理,巧妙利用色彩点缀,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品格。
1959年,宗其香第一次来到广西,这里的青山秀水深深地吸引了他。后来,他带学生来广西,创作了一批山水画。“文革”后,受到严重心灵创伤的他向往大自然,希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重新点燃自己的创作热情,他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桂林。1977年,在广西艺术学院任教的学生周志龙帮助下,他又来了广西。在那之后,广西成为了他心灵的归宿,几乎每年都要来。再后来,他迁居桂林,直至1999年去世。对桂林山水的表现,成为他有代表性的题材,并且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开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有评论称,宗其香晚年选择桂林,更多是要逃避曾受伤害的地方和复杂的社会、人事、名利干扰,去寻求清静的生活,安度晚年。我想,他更大的愿望,是在寻找心灵归宿的同时,找到自己艺术创作的源泉,实现“改革中国山水画”的理想,因为这是他一直在追求的事业!桂林,是他认为最有可能实现其艺术理想的地方。
宗其香 《母与子》中国画 75.5cm×55.5cm 1942 中国美术馆藏
宗先生到过广西不少地方,创作了大批作品。比如1963年在桂林写生创作的《白沙渔火》,1978年的《漓江畅想曲》,1979年在柳州创作的《六律山夕阳》、在融水创作的《融水》、在三江创作的《桂北胜景》,1980年创作的《漓江夜泊》《芦笛仙境》、在南宁创作的《良凤江畅想曲》,1989年根据1979年7月游龙胜、三江得景创作的《龙胜三江》,1992年在桂林创作的《漓江新月》《清秀奇古惬人心》,1993年的《古榕伴清流》,1994年的《黎明》,1996年的《夕阳无限好》等等,其中不少作品成为其代表作。他对广西山水的热爱和对广西人民的感情是至深的,广西不但给予他宽厚的怀抱,让他在磨难后得到心灵的慰藉,还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和情怀。这对于当时处在人生及艺术低谷的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广西给了他第二次艺术生命,也成为了宗其香的第二个故乡,是他艺术的原乡。
宗其香 《出海》 中国画 31cm×53.5cm 1959
宗其香先生游历在广西的山水间,一边治疗心灵的伤痛,一边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珍惜这片红土地对他的厚爱,他在这里找到了他艺术的伊甸园,他用心去感受这里的一切,用画笔表现他的情感。宗先生喜爱广西的一山一水,他用真情去表现,并在表现中继续他对“新中国画”探索的实践。
对宗其香先生来说,广西的山水在形态上的独特是产生自己艺术面貌的一个条件,但只有样式的独特是不可能实现山水画在当代的转型的,要在表现语言、审美观念、当代精神、艺术个性和个人情感的综合呈现下才有可能,并且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而其中有感而发引发的艺术感受和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为创新而创新”的主观臆造是不会创作出具有文化意义和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的。所以,他观察体验这里的一切,以真性情写真山水,给自然景色以灵魂和艺术生命,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感染力。
广西的山水成为宗先生的精神寄托。从他到过不少地方写生,但从未有一个地方能让他如此流连忘返,投入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体会、去研究、去表现这一点来看,足以证明他对广西的热爱。他表现三江侗乡的 《桂北胜景》,彩墨交融,气象万千。江上的风雨桥,半山上的侗寨、梯田,山道上的村民,层林尽染的崇山峻岭,一派桂北山区景象。作品中的一笔一墨全是写心抒意的情感,真切而生动。没有多次深入侗乡采风的体验,是画不出来这种感觉的。侗乡的风雨桥成为宗先生表现广西风光的一个符号性的标志,在不少作品中都有表现。在《古榕伴清流》中,气势磅礴的古榕和秀美精巧的风雨桥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不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还增添了丰富性和层次美。《良凤江畅想曲》是宗先生表现广西风光代表性的作品,借景色表现了他对广西西南部的印象,同时,还把风雨桥呈现其中,使画面宽阔深远。桂林山水是宗先生表现广西风光的主要题材,他足遍桂林山水,领略其中的神韵风采,对这里倾注了无限情感。我们在《漓江畅游》 《漓江新月》《清秀奇古惬人心》《黎明》《夕阳无限好》《漓江夜泊》等作品中真切地体会到他对漓江风光的情怀。
宗其香 《翠光园望伊豆古城》中国画 34cm×45cm 1987 中国美术馆藏
在广西的真山真水间,宗先生找到了他艺术的泉源和人生的寄托与归宿。他将生命与这片天地相融合,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写这里的真山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现代变革中,不少画家都在桂林获得了形成自己艺术面貌的源泉,创作出了代表现代中国画山水的经典作品。其中以李可染的“黑山水”和白雪石的“白山水”尤为突出。而宗其香的“夜山水”及“彩山水”,则在新的领域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也对传统山水画在当代的变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宗先生早年在重庆因画重庆夜景而成为用水墨画表现城市夜景的第一人,并受到徐悲鸿先生的称赞,认为是传统山水画革新的一个突破和方向。在表现重庆夜景时,除了运用传统水墨语言外,宗先生还结合了西画焦点透视原理,以西画风景写生表现的要求,用笔墨把空间、明暗、光色的对比变化表现出来,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局限性,在融会东西中探索出一条当代山水画发展的道路。这种突破有两点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是首创用水墨画表现城市夜景,二是用西画风景的原理加以水墨语言表现山水。这种中西融会,在代表性的革新人物中,他是较为彻底的。而这种彻底又是以保留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水墨语言及审美特征为前提的,这就十分可贵了。没有深厚的传统中国画造诣和文化精神的修养,没有对水彩画的深入研究和创作水平,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宗其香 《三峡夜航》 中国画 69cm×139cm 1977 中国美术馆藏
“夜山水”是宗其香先生表现桂林山水的主要题材,也是表现桂林山水的创新与突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就甲在它的秀美,这种美如仙境的景象,体现在阳光明媚或烟雨蒙眬中,很少有艺术家能够发现夜桂林的美,即便发现了(不少摄影家拍过桂林渔火),也没想过去画或没办法去表现。宗其香在表现重庆夜景时,主要以江边的楼房和江里的船只为主体,在表现漓江夜景时则少了变化丰富的建筑物,只有山水和渔船,难度加大了许多。宗先生最早表现漓江夜色的作品是1963年带学生到桂林采风时创作的《白沙渔火》,几只渔船错横在江面上,俯视的江水占了大部分画面,宗先生通过对船和江水的表现,使画面生动而纵深。而后,他画了一系列的漓江夜景,代表作品有《漓江夜泊》 《丽江新月》《榕湖夜》等。在这些“夜山水”中,我们看到宗先生在几个方面创造性地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语言,一是云山的逆光表现,二是水光倒影画法,三是透视空间的营造。宗先生画云彩,是以水彩的画法表现,用水墨直写,丰富多变,阳光透过云彩山峰间隙,直射江面,鳞波闪烁,打破了传统山水画对云彩的表现。在表现江水倒影时,他运用墨色的变化,加以紫蓝色和橙红色的对比,使江面透明清澈,犹如明镜,把漓江夜色的秀丽充分呈现了出来。宗先生对空间透视的表现,强调焦点透视,用光色表现空间的深度、广度,扩展了传统山水画对空间的表现力。我们在观赏他的作品时,能够感觉到江面层层纵深进去,极目山水云烟,似乎能呼吸到漓江的清新空气,让人心旷神怡!这些突破是宗先生运用水彩画的表现原理,对水墨语言的创新,也是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人文修养以及对桂林山水的深刻认识取得的艺术成就。他对“光”“色”“空间”的研究和在山水画上的运用,从“夜重庆”到“夜漓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并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对传统中国山水画在当代的转型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彩山水”是宗其香先生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另一贡献。传统中国山水画以色彩表现山水多用“浅绛法”赋彩或作“青绿”山水,多为主观设色。然而,在用写生去表现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变化时,这些传统的表现方法是不够的。所以,宗先生选择了以色彩作为探索中国山水画语言当代性的方向之一,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宗先生有很高的水彩画造诣和中国画修养,这为他探索以水彩增加山水画表现语言的丰富性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任何的变革与创新,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没有在一个高度上对时代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有一个判断,是不可能实现的。宗其香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彩山水”的探索,70至90年代,特别是在广西创作的一批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漓江畅游》《良凤江畅想曲》《黎明》《古榕伴清流》《桂北胜景》,可谓经典之作,开辟了当代中国画山水的新风貌。这些作品,没有传统山水画中概念的符号,而是饱含激情、写生创作出的具体景观。传统山水画的气韵笔墨、写意精神,在光色的变化中,在多种空间的层次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审美形态,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觉体验。《良凤江畅想曲》丰富的色彩变化,把广西亚热带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的树林灌木、木棉、奇花异草,鲜活而生动,笔墨、色彩、光影、空间、景色形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黎明》是宗先生《漓江新月》的姐妹篇,尽管是以同一角度表现漓江,但漓水表现得更加明亮透彻。寥寥数笔写水波,在橙黄色和紫灰色的对比中,一派漓江黎明的祥和恬静,紫气东来,霞光万丈的景象跃然而出。远处山云和近景竹林蕉叶、棕树野花,渔火和朝阳争辉,充分地表现了漓江黎明的诗情画意,把“彩山水”发挥到了极致。《漓江畅游》《古榕伴清流》等作品同样在这种新的山水画语言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变革中,以“彩”入笔墨,以实景表现达到如此高度的,宗先生是一个代表人物。“彩山水”是继“黑山水”“白山水”“夜山水”后对当代中国画山水形成和发展的又一贡献。
宗其香先生在融会东西、开拓中国画山水当代发展道路的实践中,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就是传承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精神和语言特征。因为他的传承和发展,使他实现了探索“新国画”发展道路的理想。他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时代气息浓烈、生动自然、个性鲜明、传统中国画审美精神充盈的中国画山水新图式。这是他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贡献,这种贡献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广西,是他实现这一成就的圣地。
宗其香先生对广西的厚爱,打开了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变革的一个灿烂篇章。同时,广西也因他的艺术而多了一道绚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