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区的实用性分析

2018-07-09 12:46韩新红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16期
关键词:联系

韩新红

摘 要:青岛的旧城区虽然已经衰败,远不及新城建设的光鲜亮丽,但是没有太多设计和规划的旧城区却给人非常舒适的居住适宜感,这种适宜感到底来自哪里呢?本文将从建筑和规划的角度,以三大理论为基础分析这种适宜感的原因。

关键词:大鲍岛 联系 图底 行为场所

青岛一直我向往居住的城市之一,它带着欧洲许多小城饿适宜感,这种舒适的感觉是来自很多地方。湿润的气候,新鲜的空气,曲折的海岸线还有随处可买的美味新鲜啤酒当然都是其中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城市建设本身的适宜,而这种适宜更多的来自于大鲍岛等老城区和沿海区域,而并非是香港路附近新近建成的华丽丽的新型商业也住宅区。

众所周知新城区都是通过许多专家严格规划讨论通过的,有非常详细的论证,而老城区往往规划设计的内容进入的较少,更多的是自由的形成,没有预先定好居住空间商业空间或者休息娱乐空间,但是为什么老城区的适宜感会远大于新市区呢?以旧时被称为“大鲍岛”的老城区里为例。

青岛中山路商贸旅游区,是青岛市的老城中心,青岛城市建设与商业文明的发祥地。作为青岛市唯一的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商业老街,曾经跻身全国十大商业名街之列。其“山——海——路——建筑”相协调的环境特色,丰富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成为青岛市宝贵的人文资源。区域内即有欧式建筑又有青岛独特的里院式住宅,现有文物保护与近现代优秀建筑22座。作为青岛标志性建筑的栈桥和天主教堂位于其中,目前许多欧式建筑依然保存完整。四方路商业区位于中山路北部区域内,包括四方路、海泊路、芝罘路、潍县路、高密路、黄岛路和平度路一带,是中山路商贸旅游区和历史文化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距离老城区中心最近的一处里院区。这一带在旧时非常热闹,被称作“大鲍岛”,是青岛建市之初最早的华人城区。

这里算是老城区的中心附近,旧时非常繁华,是以前德租界时期的华人居住区也就是青岛建市初期最早的华人区。为当时来岛做生意的商人修建并出租出去,当时的华人大都集中于此。现在是中山路商贸旅游区和历史文化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距离老城区中心最近的一处里院区,地区内有现在生意红火的黄岛路,有青岛唯一现存的由108块石板组成的石板路,附近是老字号林立的繁华中山路,天主教堂和栈桥,散步即可到达海边,k可以说与青岛市的旅游景观主要景点都有很近的联系。随着城市建设中心东移,老城区有些衰落,但是其实这里仍然非常繁华,生意异常的红火,络绎不绝的买卖人让这里每天的每个时段都很热闹。

理论研究表明在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空间特征的比较中我们得出,一个有着良好“图底关系”的城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密度大。建筑密度在40%以上,也就是說建筑所占的平面空间与街道广场等空余空间越接近,就越有条件获得较好的“图底关系”。云南丽江四方街、意大利佛罗伦萨旧城中心,它们的建筑密度都超过了50%。

(2)建筑与空间分布均置与相互连接。只有当空间与建筑呈均置分布,建筑与建筑、空间与空间相互连接时,建筑(图)才能与空间(底)获得互相翻转的关系。

(3)空间尺度宜人。“图”与“底”能互相翻转表明建筑与剩余空间分量相近,一般来说,传统城市由于功能的原因,建筑体量不可能太大,空间尺度也就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

(4)空间界面封闭性好。建筑是周边连续且封闭的实体,如果说空间能转换成建筑,说明空间具有良好的封闭界面。空间是否受欢迎,是与空间的本质密切相关的,其社会学意义远远比建筑学意义更为重要,关于这一点,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已作了详尽的论述。

我们从大鲍岛地区的图底关系可以看出,它基本满足一个有良好图底关系城区标准,空间密度在40%左右,且空间分布较为均质,基本都是里院围合有良好的封闭界面。另外建筑的体量也不大都为4层以下配合街道尺度非常适宜。

第一次独自去青岛,住在观象山上由老天文台改造的国际青年旅舍里,每天早上这里都是许多遛狗打拳的周围居民,湿润的空气让人精神百倍。再次去住在了山下的教堂改造的国际青年旅舍,这样一出门就面对调研对象黄岛路。那一段住的很舒适,街道的感觉很舒适,没有空旷的不安全感,也没有高楼密布的压抑感,早上出去除去海鲜早早开始上市,有许多吃早餐的摊点,晚上回去可以顺道买菜和便宜的水果会旅社。那一阵子真有些沉迷这种生活当中。

这边是青岛仅存的几个里院区之一了,跟北京的胡同一样,里院也每年都在减少着,测绘调研的时候也会有碰到许多在此有房产的房东,他们自己早已不住在这里,看到我们在测量便迫切的表达赶紧拆除希望,在他们眼里这是个赚钱的机会,在他们眼里这里破旧脏乱的一文不值。有人告诉我这里不是青岛的历史,这都是坏的东西,说以前就是好多人一起住的地方,还有的院子是青楼之类,根本没有留下来的价值。记起有一次听王昀先生的讲座,因为之前他的研究室聚落方向,所以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地方,现在很多他走过的地方已经没有了,更新的城市更新的生活取代了这些陈旧的方式,人们享受到了现代的生活,但是有谁能说这真的比以前要舒适呢?当我们把所有的城市都建成纽约的模式时,在哪里对我们来说大概就没有必要了吧。

城市不仅是我们栖居地,更是我们灵魂的家园。“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是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名言。每一个城市都拥有自身的历史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城市铸就了自身的性格和特点,也陶冶了城市人的品性。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

一般地,相同的物质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行为,将成为数个 行为场所。而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则可能包括许多同时发生的行为,如明显的感情行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物体的操作等。它强调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点或许新城区要好的很多,会规划有广场、停车场,给出娱乐空间、休息空间,给出动静分区等等,从现代生活习惯和节奏来讲这或许更为合理,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因为要用理性的控制分区带给感性的感情听起来也十分困难,对于旧城区,没有规划出的各种功能空间,没有什么广场给人活动,于是各种空间混杂在一起,但是这种混杂反而更为亲近,路边的买卖,围圈儿下象棋的大爷,大家很自然的形成一个圈子一种氛围。有人会觉得这里街道狭窄,会交通堵塞之类,其实这里到完全没有,人行车行倒竟然井然有序没有冲突,对于现代生活行为这里自然会有许多不便,反而正是这种不便让人有亲切的感觉。

旧城区的舒适感在许多旧城改造中当然无存,彭培根说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才是最美的建筑,很多自然地东西反而更加的贴切人的本性。怎样去短时间满足这种贴切大概才是设计师需要追求的东西。

大鲍岛的辉煌时期还是过去了,尽管有着亲切适宜的舒适度,有着比新城区许多的优势,这里的破旧和脏乱还是显示着他的历史和沧桑,显示着他不合时代的状态,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留这些舒适和历史让它的特殊延续下去了。

参考文献:

[1] 罗杰·特兰西克.找寻失落的空间[M].台北: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

[2]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6.

[4]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联系
论变文与诸宫调的联系
刍议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关于媒介文化与文艺美学的探讨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