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利花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在为数不少的农村地区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和谐课堂的建设与实施。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中学语文课堂问题,在农村中学实施和谐语文课堂教学,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建设和谐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对促进教学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呢?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和谐。著名的作家张贤亮曾用拆字法给和谐下了这样的定义:和,从“禾”,从“口”,就是人人能有饭吃;谐,从“言”,从“皆”,就是人人都能自由的说话,拥有话语权。然后来看一下什么是课堂。课堂一般来说是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教室,但是它又有别于教室。“教室”,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空间;而“课堂”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由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的整体。那么,和谐课堂应该就是师生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中,处于和睦协调的教学氛围,并能够平等地进行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促进全体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农村地区的教育建设作为我国教育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在這些地区实施和谐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使新课程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具体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氛围欠活跃,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走进农村语文课堂,我们常常能看到如下此类现象:第一,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上课时,很多学生只是麻木地坐着,既不主动举手发言,也没有向教师传达出“我会”或“我不会”等信息。第二,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时,只有少数几个“优生”在讨论问题,其他学生只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存在。第三,也有一些学生对参与语文课堂学习完全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获取语文知识只需要进行“题海战术”就可以了,语文学习完全可以脱离课堂。
(二)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欠缺民主精神
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他们对教学对象、目标、内容、过程、教学质量和评价等诸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指导着他们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处理,进而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地域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些农村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是很高,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和枯燥。他们在上课时,往往把课堂时间和空间都安排得很满,教学步骤规定得很“死”,几乎都照搬教案,没有给学生留下自己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及空间。在这部分教师看来,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零部件,是配合他们表演“教案剧”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
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现状问题显然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些现状,建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结合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农村实施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培养和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无论是在传统教育中还是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转变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和加强他们的教学能力,是建设农村语文和谐课堂的前提条件。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和谐课堂的建设如果只是依赖于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最终还是会导致课堂教学往不“和谐”的方向发展的。所以说,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建设和谐课堂的必要条件。
(三)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变农村教学环境
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和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地域条件和经济条件低。农村教育资金的不足,不仅使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不健全,而且使农村的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国家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前往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的教育教学环境。
在农村实施语文和谐课堂,不仅需要师生们互相配合,教学相长,也需要国家和学校也要发挥一定的力量,为农村语文和谐课堂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改善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只有在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建设农村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