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精准扶贫”提出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各项政策以实现脱贫致富,脱贫工作一直是我国建国以来一项重大任务,我国的反贫困都主要是从政治以及经济方面进行,但是反贫困法律化一直进程缓慢,本文将对反贫困立法进行剖析,明确反贫困立法的重要性,尽快做到依法扶贫。
【关键词】 反貧困 法制 政策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扶贫工程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无论是近几年鼓励农民返乡创业还是重点一对一帮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多曾经的贫困县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然而,在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数量依旧是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在东部出现百万新农村的情况下,西部依旧存在着贫困人口温饱难以解决的问题。实践中,我们解决贫困问题,大多数时候依靠国家政策来实现脱贫目标,各地出台的各式政策,是否都能很好的解决贫困这一问题呢?
一、反贫困立法的必要性
自依法治国以来,我们必须严肃认识到,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应该要正视法律在反贫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断加强法律在反贫困实践中的比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紧接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势必打赢脱贫攻坚之战,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文件都对脱贫攻坚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将脱贫攻坚的责任进行具体落实,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得到了拓展。在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脱贫致富面临着比往常更加复杂的现实情况,自2014年起,党中央制定了精准扶贫战略,扶贫工作的目标得到了确定,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贫困农户的特殊需求,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诊断、精确帮扶的扶贫方式。可以说,精准扶贫战略立足于解决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标志着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由特定区域导向转变为特定群体导向,是扶贫工作攻坚阶段的新举措。在我国长期的扶贫工作中,依靠政策解决扶贫工作一直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从经济学角度对脱贫工作进行分析也是较为常用的方式之一,但是利用法治思维去对脱贫工作进行分析在实践中却较少用到。
二、反贫困法治的基础
1.政治基础
在我国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国家强调依法行政,强调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之所以强调法律的地位,是为了使社会的运行处于法律领导的状态,不受个人的想法所干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正因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反贫困这一重要事业,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各级政府进行扶贫过程中,发挥法律的作用,依法扶贫,让扶贫开发不仅仅只是依靠政府规章或是各项印发文件,真正的将反贫困写入法律。从扶贫工作开始之初到现在,国家领导人关于反贫困的各项讲话以及不断发展的法治理论都是反贫困法制化的政治基础。
2.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大幅增长,国际地位与日俱增,现已成为全球备受瞩目的经济大国,部分人民也已经脱贫致富,经济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反贫困的重点也与以往不同,国家也已改变反贫困的定位。要实现全民小康,必须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利用法律强大的规制性,将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写入法律,是反贫困法制迫在眉睫的一项工程。
3.实践基础
我国的长期的反贫困工作经验为接下来的反贫困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从过往的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剖析,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后进行立法,从法律的角度对贫困工作进行总结以及规划,让全社会在反贫困实践中都有法可依。两会期间,反贫困立法总是不断被提及。从2004年起,就有人大代表提出“将《扶贫法》纳入立法规划”,扶贫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呼声并不是凭空喊出来的,因为我们在扶贫工作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如扶贫目标不精准的问题,扶贫资金存在多头管理、互相扯皮,使用资金过程中随意性大、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唯有法律来约束和规范。“反贫困立法在实践中呼声很高,我们国家急需一部反贫困法律来解决实践中仅仅依靠各级政府的具体操作手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反贫困法制化的意义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习俗,经济状况,文化发展不一,东西部之间贫富差距较大,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基本的生活保障有时很难实现,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等情况,使得扶贫工作极难开展,在调研中发现,贫困地区儿童上学年龄普遍晚于城市孩童上学年龄,因为家庭贫困,儿童在年龄很小时就必须帮助家里劳作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的比重较大,而这些儿童在年龄达到14岁左右便选择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的家人多是年龄较大,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此情况下,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来开展脱贫工作,很难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统筹城乡发展,鼓励农村居民回乡发展,扶持村民创业,有效利用当地资源。这些都急需通过立法来加大对反贫困工作的重视以及更快的推进反贫困工作的进度。
【参考文献】
[1] 黄承伟,刘欣.“十二五”时期我国反贫困理论研究述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02):42-50.
[2] 王志鑫.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法制建设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5(06):44-47.
[3] 韩华为,徐月宾.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反贫困效应研究——来自中西部五省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14(06):63-77.
[4] 闫坤,于树一.中国模式反贫困的理论框架与核心要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06):1-11.
[5] 王洪涛.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6] 郑智航.论免于贫困的权利在中国的实现——以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为中心的分析[J].法商研究,2013,30(02):48-57.
[7] 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0.
作者简介:金鑫(1992—),女,华南师范大学法律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