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涛
【摘 要】 近年来,不良贷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的重点关注问题。基于学界研究的成果与实践,本文探究了经济新常态下不良贷款宏观外因测度及调控政策取向。具体可分为:首先分析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学界研究现状;其次通过近年来的不良贷款率与可疑贷款率等相关数据直观地分析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最后从“目标设定须全面,适应经济新常态”、“提高金融监管,降低风险”、“强化贷款审批制度,改善相关法规”、“推进经济快速转型”这四个方面进行探究调控取向,从而在经济常态下降低不良贷款。
【關键词】 新经济常态 不良贷款 宏观外因 政策调控
一、前言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受到了学界的重点关注。然而,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实体部门的繁重的债务。而今,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变缓。在经济新体制和经济转轨的过渡期,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日益增多,成为了学界与商界的忧虑难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去年发布相关消息,在实践剥离不良贷款之前我国有超过数万亿的不良贷款。且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形势是呈高不低。有学者曾言:拉开银行危机的序幕是实体企业的负债累累。
目前学界对不良贷款研究成果争议不断,如马振国认为:“经济体制、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以及监管体制不健全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1]何维达发现银行风险的增多是因为受到了具有扩张性货币的刺激。又有黄立新与郑建的“同步性”研究等。另一方面,是银行业自我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由此,经济新常态下不良贷款的宏观外因测度及调控政策取向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二、宏观外因测度,不良贷款因素
据中国银监会官网所发布不良贷款率的相关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三个季度)显示:2013年四个季度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96%、0.96%、0.97%、1.0%;次级贷款率为0.41%、0.42%、0.41%、0.43%;可疑贷款率一季度为0.44%;损失贷款率前两季度为0.12%,三、四季度分别为:0.13%、0.14%。2014年四个季度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4%、1.08%、1.16%、1.25%;次级贷款率分别为为0.46%、0.51%、0.55%、0.69%;可疑贷款率为:0.45%、0.43%、0.46%、0.50%;损失贷款率分别为:0.14%、0.13%、0.15%、0.15%;2015年三个季度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9%、1.50%、1.59%;次级贷款率为:0.68%、0.73%、0.75%、可以贷款率为:0.56%、0.60%、0.65%;损失贷款率为:0.16%、0.17%、0.19%。[2]观察2013到2015的数据可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13年的0.96%上升至2015年的1.59%。次级贷款率也是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损失贷款率虽然有左右波动,但大致呈上升的趋势。
国家产生银行不良贷款的因素都是极其复杂的,除了宏观因素之外还有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主要有贷款的相关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商业银行不能快速适应经济的新常态与金融监管不够完善等。而微观因素主要是银行的贷款审批制度不够完善与为了当下利益而盲目制定目标发放贷款等。如今,于经济新常态下面对不良贷款巨大压力,正确地调控经济政策取向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控政策取向,降低不良贷款
政策取向在是否能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银行业不良贷款产生的宏观原因并不单一,微观因素繁多。降低不良贷款应该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进行。针对产生不良贷款现象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原因,结合学界成果与客观实践分析研究出以下关于调控政策取向的方案。
(一)目标设定须全面,适应经济新常态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常态阶段,标志着我国经济辞别了迅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的轨迹转变,提示着银行业及相关企业必须制定全面发展的目标,一方面,目标不能过短,不能只为眼前可观的经济利益而不注重长期的目标;另一方面,制定的目标更不能过大过长,如银行为了利润盲目扩大贷款规模,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制定目标。总言之,制定目标时必须要适应经济新常态。
(二)提高金融监管,降低风险
对金融宏观要做到强化治理和监管,指向经济新常态下的实体经济。要严格规范与清算银行业表外的相关业务。加强对货币总阀门的管理,使其调控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不仅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需求,还控制生产超出流动性。只有把资源配置于主业关键领域,如审查信贷的安全、管理信贷的风险与开发优质客户等,才能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
(三)强化贷款审批制度,改善相关法规
金融风险具有系统性,因此,商业银行在实行贷款审核发放环节中,应该更对申请贷款的企业进行走访与调查,若情况属实则发放贷款,反之则不能。要强化贷款审批制度。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金融监制和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够细致与严格;要做到防范和处理不良贷款最有效率的是制定一套科学、严禁、高效且高质量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法律法规。[4]使发放贷款方与申请贷款方都有法可依。
(四)推进经济快速转型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迅速发展模式会被打破。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会转型。当然,新动力将会支持经济新的发展模式。创新战略落实、对研发进行加大投资、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与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代替传统产业技术等,来推动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
结 语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款风险的产物是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又引发了一系列经济难题。文中对经济新常态下不良贷款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出不良贷款的宏观因素,而且为调控政策取向提出了具体实施的方案,对减少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和金融稳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海东, 郝奕博. 经济新常态下不良贷款的宏观外因测度及调控政策取向[J],经济问题,2017,04(07):58.
[2] 常振萍,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成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0(32):96.金融实务,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