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村社会治理事关农民的幸福,它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整体治理的一项重大难题。本文对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与变迁进行阐述,分析现阶段对农材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挑战,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视角对农村社会治理予以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社会治理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群众路线
党的领导
一、引言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会议中提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新形势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农村大量涌入城市,乡村治理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与变迁
(―)计划经济时期。建国初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实施全权掌控的管理措施,权力集中制中央,地方缺少自主权和能动性。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被无限神圣化,在杜会管理中,政府过度重视国家利益忽视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这种大包大揽的“大政府”管理模式,是高成本低效率的模式。
(二)市场经济时期。20世纪70年代,伴随市场经济的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以及基层治理模式的探索,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改变的同时,农民的政治观念和民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越来愈多的群众参与到农村基层治理中,改变了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与此同时,农村社会结构开始变革,社会阶层开始分化,這又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挑战,村民自治的实践仍在不断探索发展。
(三)新世纪新阶段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其中农村社会治理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新阶段下农村社会治理的难题主要有:第一,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冲突。第二,土地纠纷带来的利益冲突。第三,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冲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出来带来“空心化”现象,无论是经济空心化、空间空心化还是人口空心化,对于农村社会治理都是极大的挑战。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解读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由历史发展证明的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实践相一致。因此,从根本上推动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的人民群众,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和推动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人民群众是一切价值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第一,真正的价值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是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的。任何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第二,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和判断的主体。
(三)人民群众是公共权力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主权归人民所有,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国家的真正主任是人民群众,国家和政府只是代表人民使用这种权力,并对人民负责。另外,人民群众也是公权力所服务的对象,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人民群众通过政治参与、监督等多种方式对公权力的使用加以控制。
三、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一)新形势社会治理创新的群众观点:明确为了谁。第一,要正视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应当尊重和落实群众主体地位,就要坚持人民群众是价值和利益主体,将造福群众,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目标。第二,实现群众参与意愿,畅通人民参与渠道。应当要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参与机制,扩大群众的参与意愿,拓宽群众的参与途径。通过直接和间接参与,自由充分地表治理意愿。建立畅通、便捷、有序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反映群众需求,及时顺畅协调利益纠纷、妥善化解矛盾冲突、有效保障权利利益。
(二)新形势社会治理创新的群众路线:明确依靠谁。第一,尊重群众首创,在治理创新中依靠群众力量。第二,依靠群众智慧,坚持群众标准。"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群众的智慧也是无穷的,群众实践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智慧之源、动力之源。人民群众处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最前沿,对社会发展的洞察更加细致入微、更加深刻通透。"应当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人民主体地位。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拥护与否、赞成与否、答应与否。社会治理效果的根本标准是群众满意与否作为,使社会治理创新的经得起实践、人民和社会历史的检验。
(三)新形势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党的领导:明确我是谁。第一,正确把握社会治理中党的角色定位。将社会治理与执政党相联系,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中国特色。新形势下农村治理创新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性相统一的前提下,解放思想,鼓励创新,积极探索觉的领导在杜会治理创新中的具体实现形式。
第二,提高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工作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也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倒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觉。”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必须忠于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由"管控型"社会治理理念向“服务型”社会治理理念转变。在社会治理创新中体现人民主体性的根本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理念,改革管理方式。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充最贴近群众,扮演好为民服务的角色,适时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地位,构建服务型政府,致力于乡土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发展与保障人民利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人民日报》2014年12月3日。
作者简介:郭晓琴(1987年8月-),女,陕西汉中,讲师,政府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