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
一、背景
自从接初一(9)班的英语教学以来,感觉工作整体还是比较顺利的,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来自城里家庭,都有一定的小学时的英语基础,所以接受新知识点也比较快。正当我为接手了一个优秀的班级而感到欣慰时,工作中就出现了一个“攔路虎”。
开学一段时间后,班上转来了两名插班的同学。经过课下的交谈,我了解到这两名同学原来在其他城市的镇中学读书,换了学校,面临着更改教材、基础弱、底子薄、学习环境不同的困难和窘境。各种因素加在一起,两位学生看起来缺乏一些自信心。
具体的困难,就要有具体的策略去应对。为了鼓励两位同学,我决定为他们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的英语成绩能快速地赶上来。
这天一上课,我就先邀请王林、刘冉两位学生用英文给全班同学做一下自我介绍。王林是男孩子,性格活泼,倒是不太怵,站起来大大方方地开始介绍自己和家乡。哪知他一开口,课上的学生就笑翻了天。“他的英文怎么一股家乡味啊?”“这也叫英文?这是Chinese English。”同学们说什么的都有,王林也有些不自在了,挣扎着说完就坐到了座位上。
我有点“骑虎难下”,硬着头皮把刘冉叫了起来。刘冉在同学们的集体关注下,小声地、声音发颤地做了一下自我介绍。没说几句,就草草地结束了。
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我对学生们说,其实他们两个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大家要把他们当成自己人,帮他们一把啊。为了咱们班不在期末考试时垫底,大家一起努力。
接着,我带着同学们回顾复习了新学期的第一课《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在选了几位同学回答问题之后,我想再鼓励一下两位新同学,就邀请两位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暑假是如何度过的。没想到,王林同学站起来之后,默默地说了两句话,I have no vacation。我没有假期,我的假期就是在家帮忙干活。另外,我会努力,不会拖大家后腿的。
场面一度极其尴尬,我明白自己的处理方式有些不当,于是将话题岔开,这一堂课,在激烈的碰撞中结束了。
二、反思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检讨自己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明明是好心,希望新同学快速地融入班集体,给他们表达和成长的机会,最后却适得其反呢?和几位同事交流了一下,我才发现过于心急了。虽然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却有些“揠苗助长”,一下子将学生置于尴尬的境地。
本来新生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正处于观察和适应阶段,不像成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该给孩子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互相了解,一起成长。以后机会很多,不用急于一时。
此外,我在课堂上的话表达不当,虽然是想用“激将法”激励大家好好学习,但是“拖后腿”这样的字眼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尤其是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的时候,这样表达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三、措施
既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要从当下做起。
我首先在课下找到了王林和刘冉同学,向他们表达了自己作为老师的初心和本意,是希望他们和同学们达成一片,在学习上齐头并进,不希望一个孩子掉队。两个学生也很懂事,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迎头赶上,和大家一块进步。同时他们也告诉我,从小生长的环境决定了自己可能对英文没有那么好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之前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老师的口语发音都不是特别标准,整个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也没有那么浓厚,所以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英文表述方式。没想到今天在课堂上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在孩子们的只言片语里,我好像看到了他们的无助,也明白和理解了他们的心情。下定决心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帮助两个孩子早日融入班集体,取得好的英语成绩。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喜欢英语,爱上英语。
首先要补上小学阶段,已经落下的内容,我将自己学校的教材和两位学生之前的教材作了对比、分析,一些重复的课程进行串评讲解,他们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分析,并阶段性地做一些小测试。利用每天下学后的半小时,为两位学生开“小灶”。孩子们表现得也不错,英语慢慢地到了班里的中游水平。
其次,要练好他们的口语。我为学生们推荐了新概念英语、BBC、NBC等一些广播节目。告诉他们,即使不能完全听懂,也要坚持下去。另外,纠正两个学生的发音,从最基础的音标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从单词到词组到句子。慢慢学,慢慢来。还要保证每天半个小时的英语晨读时间。只有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消化所学的知识点。渐渐地,两名学生勇于开口说话了,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比之前积极了。
最后,还是要将他们融入到整个集体当中。比如在学习《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一课时,我就有意将王林、刘冉分别安排,和其他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个组员必须分别扮演A、B两个角色,给每一个同学发言和表达的机会。有说错的地方,同学们也都在善意地提醒和纠正,而不是一开始时候的一笑了之。两人的发音一出来,同学们不禁刮目相看,纷纷问他们有什么秘诀。
要想当一名好老师,既要做到善于察言观色,又要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经历,找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对症下药,就不愁孩子们不进步,不成长。现在,王林和刘冉与同学们成了好朋友,更是我的“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