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07-09 08:44董聪爽
读写算 2018年4期
关键词:想象创新能力阅读教学

董聪爽

摘 要 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关键词 阅读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4-0059-0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教育改革的热点。阅读是最富有个性的学生和创造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阅读教学改革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目前我们传统问题教学的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少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锻炼,不符合目前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要求学生静心听,齐声答,而且希望学生都按教师事先想好的答案来回答,就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所发展的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应答行为”,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行为”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让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时,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原来当他把问题用外部语言整理出来的同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在疑问中创造和更新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如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针对关键性的词“野”,设计出这样的疑问:“野”是什么意思?平时的“野”字一般指什么?本文的“野”字又是谁?“野”字突出索溪峪的什么特点?就这样一问套一问。一层层深入,使学生不断进行推理,始终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

教学中我还为学生指点发问的途径,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如:从课题入手质疑,从课中句子质疑,从课尾入手质疑。从教师板书入手质疑,从课文插图入手质疑。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学生从课题入手,问: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琴了,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找出答案。理解知音难觅,由知音来贯穿全文。

二、引导想象,善用假想,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有想象的参与。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文章,包含着省略号,它们就是作者有意留下想象的空间,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填补这些空白,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将是大好机会。我在教《穷人》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内心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比如:丈夫回来知道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怎样做?在通过他们的对话,来引出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善良。学生也通过读、想丰富情感的认识,发展成了形象思维。

运用假想性推测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的另一条途径。所谓假象性推测,就是教学中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有意引导学生开展“如果……会怎样”的讨论。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可启发学生的假想“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会怎样呢?”如果你遇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做呢?我们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又在发挥想象中使自己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启发学生求异,扩展创新思维

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多的强调“统一”,词语解释、分段、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作文甚至朗读,都要统一的标准,求同过多,易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而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了创造和自学能力,百害而无一利。“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对学生的意见,独创尊重的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创设求异情景。对同一学习任务可以鼓励启发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完成,比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当我们对詹天佑的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及爱国精神有空充分理解时,就“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讥笑我们,也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大大的增强。

四、诱导体验,促使乐于创新

基础教育是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体现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感知行动和发展的空间,尽可能多地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智慧,尽力捕捉他们身上的表现和潜在的智慧,诱导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角色表演来理解内容。田忌在第一次赛马中失败,内容简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讀议第二次赛马时,我要学生自由组合,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演示,允许其他学生在演示中提意见。表演完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让田忌取胜呢?由于学生有了亲身演示体验,很快就知道其他马的出场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有位学生摆出四种马的出场顺序,画出示意图,有理有据地说只有按孙膑的这种做法,田忌才能取胜。我觉得作为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的理解,当学生独创出一些有个性的想法时,每次我都用惊异的表情,赞赏的目光,激昂的语气感叹:“你真了不起!”等给孩子以表扬,让孩子在表扬肯定中体验参与的兴趣,思维的趣味,成功的快乐,树立起“我也能发现”、“我也会创造”的信心,从而学会创新、乐于创新。

五、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激发创新志趣

教科书选取了许多我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是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有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他们不只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突破原来狭小的心灵的圈子,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的心灵的搏动,领略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

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实现课内外结合,重视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从而激发创新志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多思敢问、大胆想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为社会的发展造就更多迸发着时代火花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想象创新能力阅读教学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快乐的想象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一生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