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生
观察类生物实验是最基本的实验要素,是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环节。观察贯穿于实验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全面、正确、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也能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就观察类生物实验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性认识,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大脑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进行仔细地观察,提出相关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找出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在此基础上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和要求去观察。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要指导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学会观察的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顺序要依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部分;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其次要抓住观察时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都去观察,就可能看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重点突出,效果显著。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三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維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但用感官去“观”,更重要的是用脑去“察”,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断,通过思维得出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最后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并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复试验、重复观察
为了使观察的结果更加科学可靠,要多次观察,综合分析,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性和一贯性。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要进行多次实验,对实验数据求平均值,然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多次实验尽量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准确。例如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应该重复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四、要具备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要实事求是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因此让学生说真话,不受教师、教材的干扰。比如,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时要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观察剖面上的胚乳部分变成蓝色,说明了什么?教材给出了“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的条件。学生在实际观察时往往会发现滴碘液后玉米种子纵剖面的一部分不是变成单一的蓝色,有些是深蓝色,有些是蓝黑色,还有些比较浅,而课本上说应该是蓝色,有些学生就不敢说出自己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了。如果再加上教师“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强调,会有更多的学生怀疑自己的眼睛,能够描述看到胚乳变成深蓝色或蓝黑色的学生更加少之又少了。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如实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样就能提高生物实验教学。
总之,观察类生物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重复试验、重复观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只有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有效、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极大地提高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