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全国小语会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评课标准中也强调指出:“要以读为本,突出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中央教科所张田若教授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都在全面贯彻“以读为本”的方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朗读技能技巧的基础上,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朗读欲望和兴趣,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传统的朗读教学,这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同学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至于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读?学生却一头雾水。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跟老师读,不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把“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呢?那就是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教师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几句?哪几段?”“你想怎样读?”然后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最后读给大家听,由其他同学一起来评一评,再比比谁能读得更好。那么这段时间是学生读得最认真、最带劲、最动情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把整篇课文翻来覆去读上好几遍,以找出待会儿最能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片段来;也许会把七情六欲都用上,以期读得感人肺腑;也许会动用所有感官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听众。这时的场面对学生来说可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接下来,热炒热卖,赶紧拉开场子让胸有成竹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吧!可想而知,孩子们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好的那两下子统统表现出来。这个朗读的过程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学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这一读,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同时也让孩子们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如教学的《山中访友》一课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并把学生自己感觉描写得最优美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结果有的学生把描写古桥美的段落读的有声有色;有的学生把描写跟山中老朋友打招呼的段落读得眉飞色舞。教师把朗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减少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这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水平,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朗读有法但无定法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一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的朗读的处理形式也就各具特色。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让学生都“学着×××的样子朗读”,那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又怎能落实到位呢?
当然,老师也不能一味地放任学生,抱起双臂当起旁观者。当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效果更强烈时;当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时;当读长句、排比句时不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时……教师应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积极应对需求
教师既要有课前的预设,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教案,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有时这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不了,也可以移至下节,或简缩任务。有一个学生朗诵课文时,不知是由于紧张还是遇到了词语障碍,读着读着,他突然卡壳了,有些尴尬地站在那里。教师见状,不是采用通常的方法——“谁来帮帮他?”而是亲切地说:“别着急,把这句重读一遍。”学生一再读,还是在老地方卡住了。老师没有着急,他看看课文,说:“这样,我读一遍,你跟我读一遍。”教师的范读起了作用,学生的朗读开始有了起色。到這里,老师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再次示范,直到这个学生读好为止。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获得了自信。可能这三五分钟的朗读过程会让这个学生一生难忘,从此喜欢上语文。一堂课的完整和流畅受到干扰、破坏,有些老师也许会感到不耐烦另觅途径,有的甚至会感到恼火大发脾气,这位老师不然,他把“干扰”变成了教学的资源。老师用他对学生的理解、尊重、感召,帮助他获得了朗读的成功,更使他得到了精神的滋养。这种积极应对的态度,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总之,关注学生的朗读需求,满足学生的朗读欲望,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有声有色,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个性的舞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