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培
摘 要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的三大风险之一,而随着银行贷款业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累积也促进信用风险转移产品的发展。信用风险转移工具一方面管理信用风险,一方面也被认为是诱发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角度出发,浅析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流动和收益三方面的分效应进行讨论,有助于全面评价信用风险转移的利弊。
关键词 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
一、背景及意义
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具有核心地位,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力开始下降,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有必要研究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改进现有或者引入新的管理手段,从而控制风险承担水平,保证流动性并提高盈利能力。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能够灵活调整信贷资产,主动管理信用,提升管理效率。
信用风险转移将成为商业银行进行资产组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非常有可能的。原因有两点:其一,信用风险转移通过市场化交易,可以有效分散和配置信用风险,其二,信用风险转移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灵活的管理手段。
二、信用风险转移
信用风险转移是指金融机构(一般是持有信用资产的商业银行或其他债权人)通过交易各种金融工具从而把信用风险转让给其他银行或金融主体,并付出相应的风险溢价的金融活动。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是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将债务性金融资产(贷款、债券等)及其组合的信用风险作为交易标的。利用上述用来交易的金融工具(信用风险转移工具)转移信用风险。在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中,转出风险的一方称为信用风险转出者,相应的承接信用风险的一方则作为信用风险接受者。我们知道风险是指持有者未来可能承担的损失,表现为负的效应,因此风险转出者需要为减少承担风险支付相应的风险溢价。
三、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及其特征
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分为非融资型和融资型。非融资型主要以以信用衍生产品为载体,常见的类型包括:信用联结票据,信用违约互换等。融资型信用风险转移方式包括资产证券化和贷款转让。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信用风险是通过分离单独定价还是附加在信用资产之上进行转移。其中,信用衍生产品和信贷资产证券化最具代表性的。
信用衍生产品是交易双方签订的一种以共同认可的主体信用状况为标的的合约,是用来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统称。合约价值取决于主体的信用状况。目前市场上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分为:基础信用衍生具,如:信用价差期权 CSO总收益互换 TRS、信用违约互换 CDS等,混合衍生工具,如:合成证券化产品(CDO)和信用联系型票据 CLN等。信用衍生产品与其他信用风险管理手段的不同点主要有三:独立于基础资产;表外形式存在;非现货属性。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特殊目的载体SPV主动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单笔或一篮子的信贷资产,SPV 再将其进行结构化重组,对资产组合的风险和收益重新分配,从而形成新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再出售给投资者的过程。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可分为抵押资产支持证券、按揭贷款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務凭证;又可以分为表内资产证券化和表外资产证券化等。其特征有以下四点:第一,它属于资产支持类融资,在发行人与基础资产之间实现破产隔离;第二,它是一种表外融资方式,只改变资产内部结构比,不涉及资产或负债、权益规模的变化;第三,它是一种结构化的融资方式;第四,它是一种流动性管理手段,将低流动性资产转换为高流动性资产。
四、从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角度分析信用风险转移效应
(一)盈利性效应
(1)分析比较优势,促进融投资分工。进行贷款转出的银行一般在发放和管理信贷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在融资方面处于比较劣势。购买贷款的银行则正好相反,两者可以通过购买信贷支持证券分享信贷收益,从而降低融资成本;(2)优化资产组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不仅可以优化大类资产组合,还可以信贷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在改变资产配置的同时,也是在配置风险收益;(3)提高资金效率,促进业务多元。通过负债调节,优化资产负债管理,银行可以迅速盘活存量贷款,增强社会信用分配能力和贷款发放能力。而且在这过程中,银行还能获取一系列中间业务收入。
(二)流动性效应
(1)改善融资能力。证券化因其较高的信用等级只需支付较低的利息成本,降低利率成本;信贷证券化相较于其他融资方式,准备时间少;证券化发行要求和步骤流程都相对简化,因此相关成本小。(2)匹配期限结构。资产支持证券最早就是为解决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因此增加流动性是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最主要的效应。(3)满足监管需求。随着巴塞尔协议 III的全面推行,商业银行需要定期报告更多的流动性相关指标,因此信用风险转移的效应可能会相应增加。
(三)安全性效应
(1)管理信用风险,解决信用悖论。在信用悖论中,在行业和空间维度上,同质化资产会产生较强的相关性,削弱组合效果。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可以灵活转出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发挥自身在专业方面的优势,分散风险。信用风险转移不仅可以降低个体信用风险集中度,还可以降低银行业信用风险集中度,避免爆发行业危机。(2)满足资本充足水平。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的代表性指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通过降低风险权重资产的比例,信用衍生品则是通过直接对冲信用风险,两者皆降低风险加权资产规模,改变指标的大小来满足资本充足需求。除此之外,经济资本需求也是商业银行需满足的。但经济资本的规模依赖于银行内部计量风险的方法而合理设定,因而有较强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王懿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效应分析[D].深圳:深圳大学,2017(5):1-46
[2]王守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及其传染性影响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5(10):1-165
[3]田金艳.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