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船工”的精彩摆渡人生

2018-07-09 07:38樊红艳王欣
金秋 2018年7期
关键词:老韩洋县韩文

文/樊红艳 王欣

一条河、一条船、一个汉,春夏秋冬,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年复一年,渡口为家,木船为伴。今年68岁的韩文新,不忘初心,坚持儿时的梦想,用56年的时间践行着一个承诺,也做成了一件事情——平平安安接送每一个过江的人。

2017年10月28日,全国老龄办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座谈会,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黄金峡镇韩庄村村民韩文新,作为陕西省唯一受表彰的“全国老有所为楷模”在大会作了交流发言。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黄金峡镇的杨庄、韩庄两个村在汉江的北岸,距南岸的镇政府有6公里,但隔着几十米宽的汉江,村民过河没有桥,要去镇上办事、赶集、或走亲戚,就只有靠渡船过河,否则就要绕行近百公里。

1950年,韩文新出生在汉江北岸的韩庄村,12岁就跟着爷爷在庙上渡口学摆渡。爷爷凭着娴熟的技能驾驶渡船驰骋在江面上,每天要来回运送200余人过河。村民们对爷爷的赞美之声常常回荡在他的耳畔,童年的韩文新梦想将来也当一名摆渡人。

17岁那年,韩文新终于接过爷爷手中的竹篙,成为庙上渡口的正驾长。

21岁那年,爷爷去世了,韩文新悲痛异常,他放弃了摆渡。

村里也曾找过几个新人接手干这活,可最终因为收入少、又辛苦都不干了。看着汉江北岸杨庄、韩庄两村3500人出行难、办事难,韩文新振作精神,又重新回到了渡口,没想到这一干就是56年。

56年来,他边渡边学,根据不同季节的水情,总结摸索出了13条航线,水深水浅、浪高浪低、弯大弯小、载多载少,走哪条航线,韩文新了然于心。

56年来,只要村民们有急事要过河,无论白昼黑夜、无论刮风下雨,他总是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要是有人回家,到家门口了却过不了河,我就算待在家里也不安心。他们需要我,我觉得这就值了。”老韩的语言和他的人一样朴实。

56年来,老韩每天都守候在渡口,他告诉记者,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离不开这船,这人,这水,哪怕只有一个人要去镇上赶集办事,他都要守在那儿渡船,并安全送达,总不能让乡邻们等着渡船。

他和这条船,就是村民们通往外界的桥梁。

有一年冬天夜里,天寒地冻,睡梦中的老韩听到焦急的呼喊,原来是韩庄村村民黄韩信的小孩发高烧,已昏厥了好几次,急着要过江到新铺卫生院看病。当时江面上已结了一层薄冰,加上冬天水浅,一不小心船就可能搁浅。韩文新顾不得多想,赶紧叫醒妻子,打着火把,让黄韩信父子上了船,小心翼翼地边破冰边撑船,终于安全抵达对岸。他又和黄韩信交替抱着孩子一路飞奔到卫生院,最后孩子化险为夷。

“有钱过河,无钱也过河”,这是韩家的祖训。

56年来,尽管每年收入不到4000元,每天的收入最多二三十元,有时甚至没有收入,可老韩依然坚守在渡口,从未间断。

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就剩下老年人和小孩子,有些家庭困难的孤寡老人渡船过江,他常常分文不取。

老韩的女儿韩明侠告诉记者,冬天船靠不了岸,父亲就脱掉鞋袜,挽起裤管,背着年老体弱的老年人上下船,由于经常这样,导致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

每年除夕,别人家里忙忙碌碌准备过年,老韩一整天都待在渡口,迎来送往,一直坚守到深夜,生怕耽误了人家团圆,自己却年年顾不上和孩子们吃上一顿热火的年夜饭。

如今,老韩仍然每天都守在渡口,村子里的年轻人和娃娃们都在外面打工、上学,只剩下一些老年人。有时逢集每天能有六七人过河,哪怕只有一个人,他也平安接送,还帮着老人们搬运赶集的货物。

在北京领奖的几天里,老韩念念不忘渡口,急着回家。这次出门,还叮嘱自己的小儿子帮忙照看渡口,操心村里的人出门办事没有渡船。

“不能让乡亲们没法过河,那是我的家,我放心不下,随时都牵心着。”老韩语重心长地告诉随行的工作人员。

得知老韩是第一次去北京,想去一次天安门广场,看一看毛主席纪念堂,陕西省老龄办蔺主任特意让他在北京多住一天,完成心愿,但是由于纪念堂参观要提前预约,老人又操心渡口的乡亲们过河,最终没能看成,遗憾返回。陪同父亲一起去北京领奖的女儿心疼父亲,表示有机会一定多陪父亲出去看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56年的风雨人生,56年的渡口情缘!韩文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价值,成就着一个精彩的摆渡人生。

今天,韩文新老人依然还在洋县韩庄村汉江河庙上渡口,守望着过往的行人,守护着渡江的便捷与安全。一条河、一条船、一个汉,成了这个渡口一道亮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老韩洋县韩文
大美洋县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韩文提要
小香蕉
你看见我的狗了吗?
老韩的艳遇
洋县是个好地方
高层建筑结构的审计要点
老韩
一笔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