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东梅
王海容,1938年9月出生于长沙。其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其父王德恒是王季范的独子。
抗战初期,王季范找到早年在湖南一师的同事、时执掌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的徐特立,请其介绍王德恒前往延安参加抗战。在徐特立安排下,王德恒不久即奔赴延安。此时,王海容刚一岁多,弟弟尚在襁褓之中。
经毛泽东批准,王德恒留延安工作。1940年春,王德恒从抗大毕业。在另一位表叔——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的介绍下,王德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后期,王德恒参加八路军“南下支队”,回到故乡湖南,虽以公开合法身份湖南修业高级农业职工学校教员从事地下活动,却一直未能与近在咫尺的老父见上一面。不久,他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年仅30岁。
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深感悲痛。但因事关机密,毛泽东未将王德恒牺牲的消息告知表兄王季范。在以后的数年,王季范照旧年复一年地给表弟毛泽东和儿子王德恒写信。
王季范获悉王德恒为国壮烈捐躯已是儿子离开人世后的第5年,即1950年仲秋毛泽东电邀王季范进京之际。9月21日,王季范由儿媳肖凤林、孙女王海容、孙子王起华陪同北上京师。
在中南海的一次晚宴后,望着年近古稀、须发花白的表兄,极富感情的毛泽东垂首恭立,悲从中来:“你把德恒交给我,可我没有照看好他,自当难辞其咎啊!”
闻听这不幸消息,王季范老泪纵横,肝胆俱裂。
毛泽东发自肺腑地说:“你要节哀,多多保重,还要照顾好他的一双儿女。他们是烈士遗孤啊!有何难处,可以直接找我。我们是一家人……”
王海容入京后,先后在京城名牌中学师大女附中、北京女五中就读。
寓京20余年间,尤其是“文革”以前,王季范一直是毛泽东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的座上宾。少女时代的王海容正是随乃祖出入中南海,渐渐与毛泽东熟识的。
1957年夏,王海容在高考中名落孙山,当化学工程师的理想成了泡影。
1958年“大跃进”的热潮让王海容激动起来。她想加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但遭到了家庭的反对,他们想让王海容继续高考。王海容却瞒着家人,找到北京化工厂,办妥了进厂手续。面对既成事实,家人只得默许了王海容的选择。
196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中国青年》刊登了一篇署名徒工王波,题为《我的经验》的心得体会。这期刊物同时还发表了胡耀邦、陈士榘等革命前辈撰写的文章。当时,谁也没有去想这位“徒工王波”是何方人士,更没有把这篇文章与领袖人物联系起来。不过,让人困惑不解的是,编辑部为这篇文章写下了一大段按语。
50多年过去了,现在终于真相大白:原来这位王姓“徒工”不是别人,就是王海容!
《中国青年》杂志社在获悉了王海容的不寻常经历后,便约她写一篇经验体会。王海容有感而发,写就一篇洋洋洒洒数千言的长文。
文章写好后,王海容很想听听毛泽东的意见。于是,她在那年8月1日提笔给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表示“我想让主席公公在百忙中抽出一点点时间替我修改一下……”
文章随信寄出后,直到10月中旬,她才接到通知,说是毛主席要亲自见她。
1960年10月17日下午3时,王海容准时来到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所丰泽园。一进门,只见毛泽东手中正拿着厚厚的一沓稿纸。仔细一看,正是自己早先随信寄给叶子龙的稿子。毛泽东不仅仔细阅读了全文,而且对这篇差不多是中学生作文式的文章亲笔作了大量修改。在稿子的第一页上,毛泽东写了两行大字,第一行是“我的经验”,第二行是“徒工王波”。原来毛泽东除了为她的文章定了标题,还为她本人起了个笔名。
王海容发现不少页码上除了许多重要修改之外,有些段落完全是毛泽东重新书写。
为《中国青年》写稿的当年初夏,王海容跨进了北京师范学院的大门,成为该院俄语系的一名并不年轻的新生。
王海容毕业后本来要做中学俄语教师,但上级让刚刚拿到毕业证书的王海容去外交部报到,这让王海容愣住了。入学时没走后门,分配却走了“后门”。但她还没进办公室,就被派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在王海容“修炼”的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进一步施加了自己的影响。他亲自让秘书找到自己的英语“塾师”、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系的章含之。毛泽东“屈尊”拜托章含之对海容姑娘多加关照。于是,按照“最高指示”,章含之每星期给王海容补两次课。
1964年9月28日,王海容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对外语学院教学改革的意见:“在改革的某些具体做法上或某些措施上还有不少的偏差,存在一定的问题,我认为如果现在不及时纠正,那么将影响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收到王海容来信,毛泽东当即批转党内分管文教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王函中“有些事值得注意”,“请派人调查一下,及时改正。毛泽东特别在王函第一页上写下一段赞扬性的批语:“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孙女儿,也是我的外孙女儿。你如果想找她谈谈,可叫我的秘书徐业夫送她去。”
1965年11月,王海容结束了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进修,学成归部。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她被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处综合组。在最初的时候,王海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们与总理间的文电收发,同时也干些诸如编写外交通报之类的杂活。
1970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1971年7月,王海容被任命为礼宾司副司长。第二年,王海容又担任了外交部“部长助理”。再过一年多一点,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
1978年12月底,她的工作关系从外交部移交到中央组织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之后,中央决定王海容到中央党校进修学习,这一去竟是整整3年。
1984年,王海容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2017年9月9日,王海容在北京医院因病去世,享年79岁。
《金秋》下半月刊2018年04期精彩内容预告
◎有洋妞的家很精彩
◎一场黄昏恋 无尽追悔情
◎绕不开的鸡家庄
◎夫君今年八十岁
◎“冰上蝴蝶”陈露的华丽转身
◎六旬老汉学游泳 横渡长江逞英豪
◎广场舞,让我在异乡找到归属感
◎试试足球训练健身法
◎毛泽东最感兴趣的清代词人纳兰性德
◎美誉与恶名齐飞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狗
◎鲁迅的抗争 朱安的觉醒
——王桂棉在《风雨故园》中的呐喊
◎健康体检有禁忌
◎体检的三大疑惑
◎重视解读体检报告
◎抽筋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消除飞机恐惧症
◎欣赏《古城记事》随笔
◎黄土地上歌声飞
◎热爱生活的“佛系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