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亲切地称她为“母亲河”。小时候,我们摇头晃脑地读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壮观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便在脑海中闪现;我们也吟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那孤烟如何“直”,又疑惑那落日本来就“圆”,但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而诗仙那句想落天外的豪迈之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是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向每个人扑来,既完美诠释了谪仙人放荡不羁的激情气质,也将黄河的波澜壮阔展现得淋漓尽致。
黄河很长,她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到70多万平方公里。黄河也很宽,据说最宽处达到20多公里,但最窄处也有300米。自古以来,无论是文成公主在玛多乘坐皮筏子渡过大河,或是左宗棠在兰州意欲运送武器越过黄河到新疆……面对这条涛涛大河的拦阻,他们或许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有座桥该有多好!”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河两岸的人民沿河建桥,实现了他们进行各方面交流和互动的夙愿。可以说,桥梁是黄河上空的彩霞,从青海玛多黄河沿的第一座桥,到入海处山东垦利县境内的黄河桥,黄河上分布着数百座桥梁,它们以木桥、水泥桥、铁桥、浮桥、吊桥、索桥等形制横卧在一河水面上,虽大小不同,各有特色,但都构成了划过水面的一道道景致——桥上流动着人与车,桥下则流淌着黄河的古今历史和现代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