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许家祥(湖南长沙)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说:“我以前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我们提前完成了。”说起这项数据,他一脸担忧,语调沉重。他认为,“在各个单位,不论是晋升还是考量绩效,都会把专利、发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数和文章所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标准,而且这一风气愈演愈烈。但这几个核心的科技评价指标可以人为地拔高。我想大家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有些评论因此说,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超过美国了,我很担心”。5分钟左右的发言,他说了3次“很担心”。
不过他也承认,数字指标在各个单位很重要,影响到评奖评优,“这是矛盾的两方面:一方面如果没有这些标准,如何反映科研的质量?但有了这些标准,大家拼命‘做’这个数字怎么办?”(摘自《解放日报》2018年3月8日)
说得很好,一针见血,振聋发聩。现在有些统计数字的确是“做”出来的:把小数字做成大数字,把丑陋数字做成漂亮数字,把不合上级意图的数字做成让上级满意的数字。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2017中国家庭医生论坛披露,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这几个数字非常令人鼓舞,但冷静地想一想又觉得不合实际,像是做出来的。
有一项名叫《2017年中国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指数报告》日前发布:从住房情况看,2017年中国城镇职工平均拥有不动产为1.01套;从金融资产持有情况看,36个大中城市职工平均金融资产为35.32万元。此数字“看起来很美”,但有人说是“被平均了”“被忽悠了”。我也有同感,觉得像做出来的……
还有一些GDP增长数、人均收入数等等,很难弄清楚是统计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
美国统计专家达莱尔·哈夫有一传世之作《统计数字会撒谎》,书中揭露了大量的统计操纵技巧,同时还配有别具一格的风趣插图以及众多幽默的案例。神秘的统计学在这里像讲故事一样一一道来,莞尔一笑中让你知晓深奥的统计学原理,掌握揭露虚假数据的武器。
此书值得一读,因为我们有些地方和部门“做”起数字来,比书中的“案例”还要风趣和幽默。面对数字造假,到底该怎么办?
怎么办?“凉拌”。对那些装点门面、自欺欺人的数字,不信、不传,更不能“用”。尤其是对热衷于做数字的官员,坚决不能用,让他们到一边“凉快”,回家抱孩子去。
怎么办?民办。就是由民众来当数字统计的监督者。不管做出来的数字如何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只要民众不认可、不接受,就不能作为分析国情和决策的依据。
怎么办?法办。做数字是违法行为,教育、批评远远不够,必须依法惩处。无论做数字的人是谁,也无论他的保护伞多大,只要犯了统计法,就要付出代价,让有关统计的法律长出牙齿,落到实处。
如此三管齐下,做数字者不但得不到表扬、奖励、提拔,还要面临批评、处分以致牢狱之灾,做数字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统计数字就会真实可信。
真诚地期待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