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17年9月26日,第六届古琴艺术节在江苏常熟召开。“古琴保护论坛”研讨会就古琴发展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相关研讨,议题涉及南北各地古琴文化的不同发展以及民间教学不规范的问题;强调作为新一代古琴的发展和传承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格局来更好地发展古琴文化;要钻研古琴传承教学的艺术和技巧,做好古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关键词:第六届古琴艺术节 古琴保护论坛 古琴谱本编订 琴家个人发展 古琴教学艺术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2003年古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是中国古老的丝弦乐器,人们推测古琴的历史,有近三千年之久。明清万历年间,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不安、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以及“心學”思潮的兴起,使得一部分文人骚客选择远离尘世、影遁山水,飘逸在琴声之中。作为明清之际最有影响力的古琴流派,虞山琴派发源于江苏常熟,主要倡导博大和平,“清、微、淡、远”的琴风,被誉为“黜俗归雅,为中流砥柱”。
2017年9月26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常熟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常熟市党委宣传部、常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古琴艺术节”在江苏常熟召开。上午举行了开幕式,下午则举行了“‘琴重虞山——2017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琴保护论坛”,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琴会会长赵家珍女士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琴届的精英和古琴爱好者50十多人齐聚常熟,回顾了古琴近些年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古琴传承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对各地的古琴工作进行了了解和指导,同时对今后继承发展的努力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笔者有幸亲聆研讨,觉得研讨议题重大,发言代表提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都很有价值。特整理出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以为今后古琴传承发展的参考。
(一)古琴曲谱本的编订
从所周知,历史上古琴的节奏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基于自己理解的节奏形态。上海音乐学院戴晓莲教授针对古琴教学指出:“古琴音乐是绝妙的,谱子只是给演奏者一个框架,具体的节奏是要自己把握的,因此每个人弹的曲子节奏和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今天,编辑古琴教材的出版社要求将减字谱和五线谱相对照,就将古琴的节奏固定化了。也许只有用有节奏的简谱,入门才能教大家。刘志春先生也针对古琴曲谱的编订提出了自己的两点看法。一是琴曲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改变是很正常的,比如张子谦先生的《龙翔操》,不同时代的录音材料都是有很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的谱本出现多个版本是很正常的;另一点,关于讨论考级的定区和标准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将考级曲目全部定为巴地琴曲,那么最后就会将古琴趋于一致化”,所以他建议可以在定性的曲目上增加一些特定流派的代表曲目,同时也可以增加各个流派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以方便更好的学习借鉴。
笔者认为古琴曲谱的编订确实是古琴传承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古代琴家无不重视琴谱的编撰。今天,我们在编纂琴谱时,可以在常规的曲谱中增加不同地域特色的琴谱,方便各地特色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也可以防止古琴发展趋于“同质化”;与此同时,中国琴会应该考虑增加乐谱呈现的类型,除了减字谱与五线谱对照本,更应该考虑业余的古琴爱好者,适当的增加简谱与简字谱版本的修订与运用。另一方面,专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普及古琴教育的事业中来,例如,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教授业余爱好者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一定的古琴技巧以供学习和交流,以更好的促进古琴事业的发展。
(二)古琴演奏者个人格局的提升
关于个人未来的发展,赵家珍教授在论坛研讨一开始就做了比较详细的四点阐述。第一,现如今古琴的保护和传承,其实是所有人努力做好自己的结果。只有从自身出发,努力做好自己,在中国琴会这个平台上有所奉献、有所价值,才是古琴传承和保护的最直接方式。第二,对于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说,要比民间的个人演奏者有更多专业指导和学习,在接受更全面、更专业的音乐知识的同时更要能抓住时代的潮流。第三,,作为古琴精英或者古琴界的骨干,要有个人的责任感,要自己真正的有能力。第四,要广泛开展教学与自我学习。南通琴人倪诗韵插话谈起,他接触到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的一位古琴学生,最近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继续精进自己的音乐。赵家珍教授指出,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孩子,进入社会,应该要将自己从做学生的思维中转化过来,打开自己的格局,将自己多年积累所学到的东西慢慢的传输出去。
笔者认为,当代琴人要想提升自己,简单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及时了解古琴的当代发展和走向,仔细研读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研考,对此产生开拓性的全新全方面的研究发现。若是古琴爱好者,要多多加强与专业院校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积极参加各类古琴研讨会,在丰富自己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增加实践知识。古琴专业组织和团体也要用理智的方式正确的宣传古琴文化,增加大家的认知度,学习正确的演奏技术,提高古琴的整体演奏水平。
(三)传承、教学中的艺术和技巧
本次研讨针对古琴传承和教学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注意点。首先,教学也是一门很好的传承方式。赵家珍教授对戴晓莲教授之前提到的学院派技术问题,她认为:“没有技术,谈何理论”。所以作为专业的学生,要有更多的舞台去表现自己,比如“敦煌杯”,我们会把来年的“敦煌杯”做的更大更好。我们将联手中国民族管弦乐作曲专业委员会,与他们一起来为古琴写作品,甚至可以和上海乐团一起来完成我们的作品。其次,由于古琴很特殊,一般只有充分了解这个乐器的性能才能编写新作品,所以一位在职的古琴老师表示,一方面他可以指导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古琴新曲目的创作和改编,但是其他古琴爱好者就就很难下手,因此另一方面希望可以通过中国琴会这个平台让外界的古琴爱好者参与进来,进行交流,汇集大家巧妙的点子,后期进行专业的加工,筛选出好的作品进行发表流传;与此同时,在改编创造新的曲谱的同时,要注重契合琴史的发展,比如说:书评比赛,我们琴会可以推广好书鼓励大家去写好的论文或者书评,鼓励圈内写,促进圈外看,这样过去的还有未来的新的东西都能兼顾到。最后,中央音乐学院章华英教授希望利用现在的一切科技设备,一定要将自己的古琴经验或多或少的保存好,以流传给后一辈的年轻人。
笔者认为,传承和保护应该是相互一体的,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传承。对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进行传承,通过进行古曲的改编和新曲的修订增加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在实践方面更好的演绎和教授古琴曲目。对于业余的古琴爱好者,更多的关注历史和文化古籍的研究,多学习和研讨专业的音乐知识,参加同行的雅集,及时了解琴届的发展和动向。我们只有将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在传承的方向上发展,才能形成未来发展的动力。
进入科学和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重视,古琴文化再一次得到社会的注意。在2003年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古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度,但其后却又逐渐的暗淡。因此,保护古琴不能只是简单的口号性的呼吁,更应该的是采取一系列实际的措施行动。
中国琴会举办的古琴保护会,让我们看到了它闪光的未来,并且中国琴会会长赵家珍老师也表示中国琴会将在各位琴友的共同努力下传承好古琴的历代文化和研究成果,将学术研究交流和琴艺表演切磋相互融合。以上这些都有望在古琴的传承、保护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晋时嵇康曾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也就是说,琴音的清微淡远,能让人凝心静气,感受云淡风轻的时间气象,体验世间祥和喜乐;琴乐的细腻婉转,能让人感悟平凡,散发郁结,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
令笔者感慨的是,研讨会中多位琴家都动情地表达了一定要将古琴文化发扬光大的决心。正是有了这些琴人和古琴组织的多方努力,古琴才能在新时代余香袅袅,生生不息。结合类似今天研讨会这样的一系列相关学术交流活动,笔者相信未来我国古琴艺术事业一定会不断发展,迎来新的辉煌。
2017年度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从严天池诗文集〈云松巢集〉看严天池的古琴活动》,编号146。
(作者介绍:曹楚悦,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学生。本文指导教师:王小龙,文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