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
塔林位于爱沙尼亚北部波罗的海岸边,是爱沙尼亚的首都。慵懒安然的外表下,隐藏着辉煌与沧桑的过往。塔林建于公元10世纪,在历史上,曾一度执掌着中、东欧和南、北欧交通的黄金枢纽,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 如此重要,难免沦为兵家必争之地,塔林曾先后被周边强国丹麦、瑞典、俄罗斯以及德国统治。二战期间,它饱受轰炸,古城区更是被大部分人遗弃而几近荒废。1991年爱沙尼亚恢复独立后,塔林古城立即被政府修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都奇迹般地保留下来,成为北欧唯一一座拥有中世纪迷人格调的城区。
黑色的铜质街灯、奶油黄色的墙壁、红色石块砌成的屋顶、木质的门窗,古城里的民居很有特色。这些民居大多是二三层高,门脸瘦长,并排而立,像一群戴着尖顶帽子的兄弟高高低低地挤在一起。老城周边厚实的城墙、塔楼和大门将这些红顶老屋簇拥在怀抱内。塔林人给每一座塔楼都起了名字,有些还颇具中世纪独特的幽默感。瞧,那座朝向波罗的海的塔,不同于一般塔楼瘦高火箭形状,它身材短粗肥胖,敦实得像个水桶,被当地人称作“胖玛格丽特”。这位“胖妞”是为了守护塔林,防止其受到来自海上的袭击,如今它是老城最后一个完整保存的沿海大门。而城中那个足足38米高的塔楼竟然被叫作“偷窥厨房”,就是因为它独特的海拔,使当年驻守这里的士兵常常得以偷窥临近房屋的厨房而得名。16世纪,塔林的这道防御体系一度成为北欧最坚固的铜墙铁壁。后来随着热兵器的发展,城墙才渐渐失去了重要性,被时光的藤蔓缠绕消磨,有些已经坍塌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细心的旅者行走在老城之中,会发现老城分为两个部分,下城区和上城区托姆比亚山。连接这两个区域的是景致优美的两条小街,它们被称为塔林的两条“腿”。“长腿街”又直又长,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顺着它可以一直走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而“短腿街”则狭窄弯曲,有很多阶梯小巷,里面隐藏着大大小小的艺术品商店、博物馆、咖啡店。
想找个制高点俯瞰老城,那便爬上托姆比亚山吧。站在纯白色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前,就可将老城全景尽收眼底了。
从教堂墙壁上木制的暗门走进去,顺着仅容一人攀爬的纯石凿螺旋楼梯上楼。我紧紧拽着阶梯旁简陋的粗麻绳,闷头爬了约5分钟,终于站上了有三面窗户的塔顶,视野豁然开阔。远处俄式洋葱型圆顶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色彩绚烂,好像是天主的光芒从托姆比亚山笼罩着整个老城,更远处的一片蔚蓝则是美丽的波罗的海。波罗的海有个非常美丽的名字“琥珀海”——因为海浪常常把4000万年左右生长在这块地区的古代针叶树树脂带到海的东岸与南岸,化成珍贵而美丽的宝石琥珀。爱沙尼亚的塔林就像是一块被包裹在琥珀宝石中的城,时间在它身上凝固成最美丽的纹路,时至今日,熠熠闪光。
来到老汉莎餐厅,偌大的餐馆里只开了两个巴掌大的窗户,幽暗神秘。摸索着上楼,穿着中世纪背带裙的侍女端起铜壶,帮我们在楼梯铜盆边沐手更衣。我匆匆瞥见,墙壁上放烛台的地方已经积了半人高的烛泪。二楼是个宽敞的大空间,借着柔和的烛光,我看到了古旧的木头桌椅、巨大的酒桶、深红色的丝绒帘幕,墙壁上描绘着花园宴饮的场景,有繁茂的花枝与猎犬。高台上坐着三个弹奏音乐的女人,拍着手鼓悠悠吟唱,低头摆弄盆罐的侍女实在像站在伦勃朗的画中,穿越感十足。
我和伙伴们被安排在长长的餐桌两边,手绘风格的菜单上有四种文字:爱沙尼亚文、英文、德文和俄文,餐点一道道由左向右传递,有粗陶罐装的蜂蜜啤酒,有无烟烤鲑鱼与螺母酱、橄榄果实、利沃尼亚风格的腌黄瓜、烤兔肉、黑麦面包、十字军的扁豆酱等。爱沙尼亚传统佳肴和菜谱一直保留至今,风格很接近芬兰和瑞典。之后在长期动荡中又吸收了德国、俄罗斯等国饮食文化的精华,比如当地人最爱吃的黑面包,就很像俄羅斯的大列巴,另外比较特别的有泡鳗鱼、泡菜和豌豆汤。最后那道甜点Kama让我一直难忘,是由豌豆粉和酸奶制成,味道淡淡而回味悠长。
在古城里随便乱逛,怎么走都会来到市政广场。在过去的8个世纪,这片广场是老城的中心,就像一片红房子中的暴风眼。站在广场中间那块镶有指南针的圆石头旁边,只要稍稍变换角度就可以看到老城五个高高的塔尖。广场东边坐落着北欧唯一保存完好的哥特式市政厅,已600岁高龄。
恰逢广场上正在举办喧嚣热闹的集市——木头小屋里兴高采烈的商贩们兜售着各样的美食与玩意,毛绒织物、风铃挂件、姜饼屋、鱼罐头还有各种奇怪饮料……人们穿梭其间,有吃有喝,笑容满溢地砍价聊天。夜幕降临,广场上搭起了大大的舞台。我正奇怪演员在哪,却看到一群10岁左右的小姑娘连蹦带跳地从旁边黑栅栏门里窜出,奔跑进后台,就像童话世界里飞出来的一群鸽子,一钻进城堡就变成了美丽姑娘。她们边跑边对着我的相机放肆地做鬼脸,手舞足蹈。糖果颜色的旋转木马,挂着彩灯的叮当车,刚刚1岁的矮脚小马,中世纪跑堂的小伙计……这一切不可思议的组合都在这老城广场中心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