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罗布森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不喜欢一心二用同一时间做多件事。这位电话的发明者相信,真正的创造力源自于专注思考问题,任何分心只会让你偏离目标。
他曾经告诉20世纪早期一本励志读物《如何走向成功》的作者奥里森·斯维特·马登:“要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手边的工作上,正如太阳光线只有成为焦点才会燃烧。”
直到最近,心理学研究似乎都认同这个观点——面对精确度要求高的工作,如果我们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则我们的工作就会高效且准确。
但是现在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新研究开始质疑上述假设,至少是对于类似贝尔发明电话这种创造性工作时,怀疑心无旁骛是否真的更有成效。当你试图提出新的想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可能适得其反——而一心二用反而可能让你有机会找到真正创新的解决方案。
分心的好处主要在于我们的思维容易固步自封,不求改变,换言之我们往往过于专注初始想法,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不去另辟蹊径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固化,现在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影响真正创造力的主要障碍。
为了验证同一时间做多项事否有助于摆脱思维的因循和固化,杰克逊·鲁和哥伦比亚商学院的一个团队启用了一个关于创造力的常规实验室測试。参与测试者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就一个常用物品(如吃饭用的碗),尽可能多的举出其他方面的用途,例如,把碗当作帽子扣在头上防止头发被雨淋湿也会是一个有效答案。
参与者必须完成两项任务,列举砖和牙签的其他用途。唯一的区别是,一部分人需要分两次完成,必须在列出砖的所有用途之后才能开始思考牙签的用途。剩下的一部分人则可以同时思考,同时列出砖和牙签的其他用途。
根据贝尔的观点,专注思考是创造力的关键,所以你可能会觉得第一组的表现更好——但这并不是实验团队得到的结果。“虽然第一组参与者可能感觉到自己在成功思考,但事实是如果没有任务之间不断的相互切换和打断思绪,他们思考的实际进展是有限的。”
从参与者列举的用途数量和用途的新颖性(由独立评委评估)判断,一心二用者表现更好。
为了得到更多的证据,实验团队接下来做了一个聚合思维(心理学术语,指以旧有知识及经验为思考依据,去回答正确问题)的测试。测试过程中,参与者需要根据三个单词(如“way”、“mission”和“let”)说出一个与三个词都相关的单词(此例子的答案是 “sub”)。该测试旨在衡量参与者找出明显不相关词语之间的关联性的能力,与刚才提到的“举例其他用途”有所不同,参与者需要在灵光乍现的霎那间得出一个答案。
实验团队再次安排一部分参与者同时思考两个问题,即可以切换对两个问题的关注;而另一组参与者则按前后顺序思考这两个问题。结果比第一个实验更令人震惊——按前后思考的人中只有14%得出答案,而同时思考两问题的则多达51%成功解答了问题,后者比前者人数多达三倍。
也许可以通过集体热烈讨论而激荡的大脑风暴得到最大的收获——我们平时的工作会议即期望达到这样的目地,但实际往往是说了很多却没有激荡出有新意的点子。
可能问题在于,除了团队成员个人的认知固化,整个团队都可能会被其中某一个人的想法分散了注意力,而没能思考团队其他成员的想法。结果导致团队协作常常还不如个人独立工作提出的建设性想法多。中国香港教育大学的乌特·纳·西奥说:“很多调查结果显示团队工作效率不高,即使微小的改进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西奥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同事一起工作研究这个问题。他表示,强制学生们同时进行多项任务,随时在两个指派工作之间切换,可以打破这种思维固化状态,刺激学生提出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来优化校园氛围,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增加学生体力活动,或让学生多接触伤残人士之类。更至关重要的是,这些好处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学生头脑风暴激荡的时间越长,任务之间的切换就越有利。
西奥说:“当你加入一个团队工作,一直听到的都是某个特定的观点时,你的思维就容易固化。但是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却让你忘记了那些特定看法,因此当你切换回来再思考这个问题时,头脑中很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出现。”
把这一研究发现立即付诸实行可以说是毫不费力。打个比方,假设你正在为某个项目或新产品找到一个颇有创意的名称而绞尽脑汁之时,你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冥思苦想。但是,这项研究建议你在笔记本电脑旁边放一个记事本,这样你就能在转而处理其他工作时,可经常记下你新想到的点子。
或者,假设你想要成为一名小说家,需要构思小说题材和情节。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你最好挑选两个故事同时进行创作,而不是全情投入到一个故事中。
简单说来,这项研究可能是大脑想要休息的另一个借口。鲁先生建议说,“当你从事的工作需要创造性思维时,有意识地休息有助于寻找新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鲁先生发现,当人们被问及如何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时,大多数人都赞同贝尔的看法,认为专心致志是成功关键;如果要做一项很重要且需要创意的任务时,人们自然而然会尝试集中注意力。但是,考虑到我们已经完成了很多同时进行的工作,其实不应该在思考更复杂问题的时候花费太多精力来让我们的思想脱离束缚。(摘自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编辑/费勒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