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飞
很多人一开始为了梦想而忙,后来忙得忘记了梦想。我的辅导员在群里分享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罗振宇的骗局》。开篇讲述了一个名叫刘刚的人,他整天都在忙,生活日常被各种学习计划充斥满满,早晨一睁眼,先听60秒罗胖教导。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完成30分钟的音频学习。然后出门上班,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听了3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又点开了“在行”抓紧学习《如何成为写作高手》。下班路上,又打开“得到”,“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吃完饭打开直播,听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最后刘刚带着满满的充实感,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梦乡。
读完这些文字时,给我的第一感觉,只觉得这个人过得好累,可反过來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呢,虽然不像文中说的那样夸张,可一天到晚被各种大小事情充斥着的生活,却是出奇地一致。
的确,我们都在忙,你为什么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啊?就像刘刚回答的一样:“时代变化得太快,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其实刘刚担心的问题,也正是大家共同担心的问题,所以由此给出了一个名词——知识焦虑症。何为知识焦虑症?就是我们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更迭始终有一种匮乏感,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恐惧。“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地吸收和学习。”一天不求知,我浑身难受。
文末提到,其实我们的这些看似“充实”的生活,看似在不停地学习进步,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是一种自欺欺人。看见别人学英语,自己也跟着学英语。看见别人写作,自己也跟着写作。看见别人编程,自己也跟着编程。学完发现还是解决不了焦虑,其实你已经发现了,自己的这些所谓的学习,实际上只是在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说白了,就是自己虽然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但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怎样的。
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事情缠着,其实真正坐下来想一想,自己究竟做成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只会随波逐流,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跟着做,无非是一只无头苍蝇乱撞罢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境况,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没有目标的学习方式,只能是徒劳无功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就是说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纯粹就是一个傻子。当然我们不是提倡大家坐以待毙,在这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最有效的学习不是碎片化学习,而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想想自己,自进入大学以来,也是忙得晕头转向,可真正回过头来想一想,也没干出来任何成绩,也仅仅是白费一身力气罢了。一开始为了写作,每天熬到深夜,写散文,写诗歌,绞尽脑汁好不容易写出一篇,开始忙着四处投稿,投给这家报社,投给那家杂志,忙碌了一年多,到头来成绩平平。虽然说,我没有想过成为作家,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发表一篇,还想发表第二篇,进入市作协了,还想进省作协。当你用尽所有力气去干一件事情时,得到的结果差强人意,一方面你不会太失望,一方面你也不会太满意,所以也就逐渐失去了奋斗的激情,最终,彻底没了兴趣。既然当初没有想过成为作家,那为何又那么拼命去做呢?同样,我又在利用课余时间练字,硬笔字、毛笔字都写,终于有一天,自己加入了中国硬笔书协,第二天我就后悔了,原来这个虚名根本没有任何用。同时,我又担任着某家文学社的主编,然后忙着审稿、出版,平时还不时有人找过来,要你给他改稿子,身边的朋友、同学,也都陆陆续续前来,推脱吧,碍于面子不好意思。不推脱吧,实在是忙不过来。
所以,成就自己,不是要你成为一个“百科全书”,而是要你专注于一个领域,把这项学问做熟、做精。中国人口那么多,我们不缺全能人才,因为根本不需要,我们缺的是某个领域的顶尖者。这种撒网式的速成学习法,只能由于自身容量不够而被撑破,我们接触着各个领域,学着各种科目,其实并没有学到知识,你得到的知识其实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也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识。”
所以,治疗知识焦虑的最佳方式,就是你能在某个领域上达到专业水平。请不要被眼前的各种“学习”所迷惑,当你整天忙忙碌碌而越发空虚的时候,不如停下来想一想,你究竟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目标才有航行的方向,专注于某一领域才能更有精力地去把它做好。所以,朋友,请不要一开始为了梦想而忙,到后来忙得忘了梦想。业精于勤,业精于细,业精于系统,业精于专业。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