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飞 马学虎 秦涛 柴松波
从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到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历程,不难发现,建设“双一流”,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从《总体方案》到《实施办法》,文件中都反复强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坚持以绩效为杠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期中和期末评价”“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及学科实行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等要求,意味着绩效将是今后国家统筹治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问责高校办学绩效成为政府、社会以及高校自身的必然诉求。
众所周知,一流高校首先要有若干个一流学科,这就意味着高校要引导学科进行定制化建设,跻身一流学科,进而使学校达到一流水平。从当前各高校公布的“双一流”方案不难发现,各高校基本都是围绕一流学科这一基本单元进行建设。由此可见,“双一流”绩效评价的关键在于学科建设绩效评价,这是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调控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杠杆。在政府和高校对学科建设高度重视的情形下,对高校学科建设进行绩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从“双一流”建设目标出发,结合高校建设实际,提出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一、“双一流”建设标准
“双一流”建设中反复提到一个关键性标准:世界一流,这对于高校和学科有不同的内涵。对于世界一流高校,从高校的建设任务和内容来理解,就是要达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进入更高水平,高校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对于世界一流学科,从各项分析统计出的大致遴选标准可知其标志性指标有:ESI前1‰、国内学科评估的排名(博士点排名前2或前10%)、国外主流排名(QS、USNews、THE、软科)的TOP50、国家三大奖获奖情况等。此外,一流学科要注意底线,即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教学水平和学位点专项评估必须全部合格,否则将会被“一票否决”。
需要注意的是,各高校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具体数量化目标各有差异,其合理性和差异性应由各校依据自身实情随发展进程而进行论证和调整,不必盲目攀比,否则给学校和地方规划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二、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一)绩效的概念界定
学科建设并不是单一的学部(学院)或某个学科的行为,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严密的利益关联。为了客观衡量各学科的建设成效,在本文的绩效评价中,绩效定义为本年度各指标的绝对增量。通过投入和产出的归一化处理,考察各学科的产出投入情况。
(二)评价指标体系
围绕国家文件精神和学校的建设方案等,参考教育部学位点合格评估评价要素、学位中心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中一级学科建设方案和学校统筹专项任务考核指标,以及学校“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任务分解指标,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所示),哲学社科体系在三级指标中进行相应设置,体现了其特殊性。
(三)赋值权重的确定
赋值权重系统参考校内科研院、教务处、规划处等内部文件,并权衡各类学科评估中权重比重,征求学部(学院)和职能部门意见后汇总得出。根据年度建设情况,各项分值随时动态调整,以适应建设需求。
三、评价方法
(一)实施流程
绩效评价采用学校和学部(学院)两级形式,由学科部负责组织实施,流程如下图所示。
首先按照校内一级学科和统筹专项两类为评价单元,确定按学科规模、存量和类别进行聚类评价。根据指标体系,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分为学部(学院)自评、核心职能部门评审和专家评审三个维度;定量评价则由学部(学院)提交年度数据,学科办负责对建设成效一级指标的相关内容进行测算。评价结果为一级学科绩效及贡献度,反馈为对应学部(学院)的综合绩效及贡献度。
(二)评价说明
投入产出: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各部门间平衡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193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W.里昂惕夫提出。由于各一级学科的体量差异等诸多因素,导致经费投入情况起点不同,本文引入投入产出比,原本投入产出比指项目全部投资与运行寿命期内产出的工业增加值总和之比,它适用于科技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设备更新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在本文绩效评价中,简化定义为综合绩效与综合经费投入各自占比的比值,該值越大,表明建设效果越好。
通常学科评估都是同一类学科间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水平评估排序比较。由于校内学科间存在门类差异,采用不同标准将导致失去横向可比性,因此采用一套指标体系定性和定量综合计算,单项指标不设上限,各学科可充分展示建设成效,根据统计结果按规模、存量、学科类别等进行聚类评价。
四、对绩效评价的思考
绩效评价对学校、学部(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均具有相关性影响,从学校层面可以及时总结学科建设成效及管理经验,引导学科建设主体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学部(学院)可将学科建设绩效作为奖励学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的重要依据;职能部门可进行经费调整和年度绩效考核。
在强调“绩效”驱动的前提下,要高度重视相对弱势学科调整或撤销的做法给学校未来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对而言,优势学科会获得较多的资金支持,而弱势学科则资金资助较低,甚至被合并或撤销,但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群的整体发展,要防范简单撤并的功利性应对行为对大学学科发展整体生态的破坏影响。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要发挥省级政府的自主调控性。省级政府应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对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改革发展任务的高校及相关学科重点予以特殊支持,使人才培养体系和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需求形成良性互动,进而获得高校自身的比较优势。
绩效评价作为年度工作,数据采集和核对都要有不可避免的人工填报和核对信息环节,高校应尽可能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平台,以减轻学部(学院)和职能部门负担,并与其他国内评估体系进行有效衔接。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