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英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外伤颅内出血术后颅内压监护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收治脑外伤颅内出血患者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持续血压监测及护理,研究组加用颅内压监护及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外伤颅内出血术后颅内压监护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颅内出血;颅内压监护
脑外伤颅内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易导致颅内压升高,往往使病情急剧恶化、诱发并发症,使病情危重、颅内压升高,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准确了解颅内压的变化,帮助患者改善预后,是临床热点研究课题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术后颅内监护中,以改善其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月-2017年5月收治脑外伤颅内出血患者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7.35±12.14)岁;对照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平均年龄(48.18±11.85)岁。两组病例数、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病例纳入标准:①明确外伤史,经CT等影像学检查证实颅内出血;②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例排除标准:①合并认知功能不全或严重精神疾患者;②孕妇及妊娠期妇女。
方法:对照组术后予以传统血压持续监测,仅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定期访视、辅助定时翻身、卧气垫床、指导术后运动及并发症处理等。研究组加用颅内压监测和控制,同时予以综合护理干预。①体位护理干预:将头部抬高30°,避免颈部扭曲而压迫两侧颈静脉,避免探头测受压,去骨瓣者勿压迫减压部位,避免颅内压增高而影响观察结果。②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遵医嘱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头部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定时更换敷料及治疗巾;对监护仪连接线和探头接口进行严格消毒。③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环境安静,维持室温和湿度正常;控制体温,保持气道通畅;注意导尿管有无折叠堵塞,保持大小便通肠;避免在颅内压监护过程中进行医疗护理操作,以避免影响结果准确性;若患者合并烦躁症状,可适当予以约束,必要时可予以镇静药物。④颅内压异常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颅内再出血或急性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若合并头痛、意识障碍及呕吐等并发症,可适当降低床头或抬高床尾。
评价标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显著进步为NFDS降低至46%~90%;进步为NFDS降低至18%~45%;无效为未达到上述标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中,NFDS评分显著进步28例,进步16例,临床总有效率95.6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6例、20例及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中,仅发生l例呕吐,l例继发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脑外伤颅内出血手术治疗后,若护理不当,可因顱内压升高而诱发头痛、呕吐及意识改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脑外伤颅内出血不仅需要重视急性期抢救、手术治疗,还应重视术后早期颅内压监测和综合护理干预。其中,颅内压监测是利用传感与监护设备对颅内压进行动态监测,可快速、准确诊断颅内压变化,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用药调整及预后评估3-5j。研究指出,颅脑术后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并实施有效护理干预、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拔管指征、及时观察颅内压变化趋势,可有效防止颅内压增高危险。
本研究中,通过颅内压监护和综合护理干预,获得较为满意结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NFDS评分显著进步28例,进步16例,其临床总有效率95.6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6例、20例及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颅内压监测及综合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有效改善临床表现。研究组仅发生l例呕吐,l例继发性肺炎,其并发症发生率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外伤颅内出血术后颅内压监护中,可有效判断颅内压变化,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