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
摘要:前苏联作为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世界上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苏联档案管理的研究对于苏联历史的整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苏联档案工作的发展划分为二月革命后至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至二战爆发,二战胜利后至苏联解体三个时期进行研究。
关键词:苏联;档案工作;研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成立。在社会主义政权领导下设立了一批档案文献研究、整理、保护机构,形成庞大的、管理高度统一集中的档案工作部门体系。本文就苏联时期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发展情形分阶段作简要梳理。。
一、十月革命前档案管理概况
在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这段时间内,由于国内动荡的局势,大量珍贵的文献档案遭到破坏甚至毁灭。俄国二月革命之后虽然成立了临时政府,但由于一战的继续,国家仍然处于相当的混乱状态,临时政府迫于严峻的战争局势,国内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无力对沙俄时代的档案进行有效保护。各部门的档案文献便遭到大规模破坏,许多文件甚至遭到销毁,连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前往皇村接受软禁时也将随身携带的档案文献全部销毁。
二、二战前档案管理概况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俄罗斯进入苏维埃时期,新政权所面临的档案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档案资料严重残缺乃至下落不明。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被推翻的沙皇政府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类档案文件,整个国家的档案工作进入重建阶段。1918年6月1日,新成立不久得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通过《文献卷宗重建与集中》的决议。在1918年一1920年间,列宁作为苏维埃俄国人民委员会首长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文献保护工作的决议。《文献卷宗重建与集中》决议和列宁签署的一系列决议一起构成了当时档案重建工作的基础。根据这一系列决议,所有革命前的档案文献一律被视为全国人民财产并成立国家统一档案库。同一时期通过的《文献重组与集中》决议中规定了国家档案建设的两大指导思想:(1)档案管理局的职能由专业人员掌握;(2)任何研究人员都拥有文献使用权。1920年,历史学家巴克洛夫斯基领导苏联档案工作,开始推行档案政治化。这一时期档案工作的特点表现为档案管理集中化以及为了政党、阶级利益将档案利用与社会使用割裂。从1929年开始,俄罗斯档案建设以及档案管NT作遭遇史上最为悲剧性的时期,以“废纸期”和档案工作者大清洗活动著称。同年,为了对文献资料进行统一管理,中央档案管理局成立。1938年,全部档案文献转归内务人民委员部直接管理,档案管理的官僚化体制逐渐形成并完善。档案工作者完全丧失自由思考的权利及档案工作的独立性,从而导致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陷入停滞。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人民为争取战争胜利竭尽全力,大量档案工作者奔赴前线或投身國防建设。当时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拯救国家档案文献。为避免档案文献毁于战争,苏联启动了档案转移工作,将档案库转移到了战火还未波及到的东部甚至远东地区。尽管如此,战争初期俄罗斯西部被德国占领的地区部分档案却毁于战争,部分档案被德军运走,大量档案丢失。
三、前苏联二战后档案管理概况
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苏联档案工作主要就是对原始档案资料进行检查,清点以及归类。从1945年起,苏联开始了将战时转移出去的档案资料转回工作。战后至到赫鲁晓夫统治时期(1945 1961年)档案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所有档案资料和独立档案库的秘密化管理,赫鲁晓夫在50年代提出的“档案民主”的口号成了一纸空文,这导致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由于档案工作受到了轻视,战时转移走的档案战后运回后无处安放,对档案整理的工作也缺乏专业人员,许多部门的档案资料都处于未经加工整理的原始状态。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档案工作逐渐正常化,1966年,苏联档案总局成立了全苏文献学和档案科学研究所,带领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统一的国家公文处理体系。这一时期,国家对档案工作提供足够的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档案文献处理体系及音像资料整理的具体规定并建立专门档案馆,很多单位档案室都按需求配备相关设备。尽管如此,档案管理的官僚化,档案利用的政治化倾向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进入80年代中后期后,由于苏联机制的逐渐僵化,越来越多的档案工作者意识到官僚主义行政集中管理之下的档案工作受到政治利益掣肘,难以创新并发挥应有的社会贡献。随着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民主化概念,前苏联社会各界提出档案资料管理民主化的要求并积极要求拓宽获取档案资料的渠道及开放档案资料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