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宇菲
摘要:“笔墨当随时代”就是用笔用墨要突出一个“新”字,即立意新、笔墨新、形式新。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河,而不是一潭死水,每个有才能的艺术家都应在艺术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都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只有结合具体的载体,表现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时,“笔墨”才有价值和意义,恽寿平便是其中的翘楚,他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既讲究形似但又不刻意追求,常常以神韵、情趣取胜,创立常州派,被赞为清代“一代之冠”。
關键词:中国画;笔墨;恽寿平
恽寿平(1630-1690年),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南田,一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源客、巢枫客、草衣生、横山樵者,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的画家,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诗被誉为“毗陵六逸之冠”。书法主要师从褚遂良但又结合百家所长自成一派被后人称之为“阵体”。挥寿平非仅善画,又能论画。他崇尚绘画之“逸”,有着明确的审美追求他的尚“逸”思想主要见于《南田画跋》和《匝香馆集》等后被人合辑为《南田画学》。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如在山水、花鸟画中也体现出“逸”的追求,其山水画“深得元人冷淡幽隽之致”其花卉画笔法秀逸,一洗时习,被尊为“写生正派”。时人张庚曾云“近日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南田而户正叔。”方薰也赞其“画名海内,人咸宗之”他的书法清劲圆润,诗格清古宕逸,都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与他的绘画并誉为“南田三绝”。
时人对挥寿平的绘画思想评价很高,他的画论著作‘妙绝古今,更不能替一辞矣。”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云其写生一派“有起衰之功”。秦祖永更赞其“山水秀逸之趣为清初六大家中第一,其立论精妙,平日之功力深邃,概可想见”。可见其在绘画审美理论方面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份丰富而珍贵的精神遗产。但历来专门而具体地对其绘画审美理想“逸”的研究尚嫌不足。本文试把其画论中尚“逸”的思想作一番梳理和阐释,以窥其精妙之所在。
挥寿平对‘逸”的言说在理论上并不系统。他把“逸”作为一种绘画审美理想来追求,散见于他的主要画论著作《欧香馆集》和((南田画跋》。他对“逸”的审美内涵的阐释虽零散,但通过对其画论资料的整理归纳、条分缕析,我们可以看出,挥氏尚“逸”还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潜体系的。他的尚“逸”思想,涉及到前人论“逸”的各个方面,能妥善处理技法与变法、简与繁、重笔墨与重写意等的关系,辩证而深刻,具有相当的美学高度。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挥寿平的主张是既继承传统,又摆脱传统的,二者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还可以互相补充。师法造化可以摆脱古人技法传统的影响和束缚。
挥寿平在《南田画跋》充满豪情地主张“出入风雨,卷舒苍翠,走造化于毫端,可以晒洪谷,笑范宽,醉骂马远诸人矣。”就像禅宗那样,悟得了宇宙自然的哲理,应用于绘画创作,对古人先辈有一种喝佛骂祖的气概。师法造化并不是简单的临摹自然景象,不等于习之“形似”。另一方面,“技进乎道”,从师古人之“道”到师造化之“道”,都要求审美创作主体有一个“虚静”的心境。挥寿平认为,只有心境虚静才能察觉天地万物的变化之妙,才能做到“神与物游”,才能悟“道”。总而言之,在绘画理论中,在师古与创新、技法与变法、习技与悟道等相对的范畴上,挥寿平分析得比前人更辩证,他的“逸品”观也因此获得了一种前人未有的哲学高度。
虽然,挥寿平以“逸”为核心的绘画理论只是散见于如诗般的画跋中,没有逻辑性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历代下来很少人进行系统研究他关于“逸”的理论。然而,他的绘画风格之所以能风靡大江南北,是由于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的各种流弊,给画坛带来了生气。而他的绘画作品,正是其绘画审美思想的体现。挥寿平关于“逸”的审美理论是在继承前人论“逸”的基础上产生的,所标榜的审美理想折射了易代之际绘画艺术家的心绪。总体来看,它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并且对今天的绘画创作仍有着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由此我们便能看出,“笔墨当随时代”是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调整,正如恽寿平主张对于学古人,要学而变,变而又笔下有古,即所谓“不相蹈袭”,有“变体”,这正是恽寿平那个时代赋予他的绘画思想。因此今天的画家不但要关注传统,还应该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作品要有时代风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绘画风尚,绘画不再像前朝一样,仅仅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专利,而是进一步“泛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同时,“展厅效应”迫使艺术家的观念在转变,富有张力的作品,给人以视觉上的莫大冲击。
一幅展品必须在形式上有吸引力,这是前人所不太关心的,而对于现代艺术家来说可能要作为首要思考的。由此将意味着在对绘画创作的观念、标准乃至创作心态诸问题上,要对传统进行重新认识。“笔墨当随时代”不仅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上有重要意义,同样也对中国绘画创作实践有着重要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