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晰
来自美国加州的少年Thomas Suarez在12岁时站上了Ted Talk的演讲台,分享他从小学习编程的过程和心得。他不仅开发了几款颇受欢迎的基于苹果ios系统的手机游戏,还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开发公司。
手拿iPad,他说:“在科技方面,学生们懂的总是比老师多一点点。”台下发出了一阵会心的笑声。
这句话已经不是一句戏谑,而是正在成为现实。
对很多老师来说,就某些特定的问题请教自己的学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父母向孩子学习如何使用电脑、手机、平板,微信、微博、支付宝……更是司空见惯。
“教我爸网购,教了好几次他总是记不住,后来他干脆拿出小本子,把我说的话一个字一个字的记下来。”一位“90后”网友说。这样的画面在十年前,或许都还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在今天却已经习以为常。
现在,年轻不再代表着幼稚、懵懂、无知。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年轻一代对飞速发展的新事物有着令人惊讶的学习和吸收速度,他们懂得更多,也更自信,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如鱼得水。而相反,他们的父辈,面对五花八门的新事物,却开始有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无力感。
我们正在进入社会学中所指的“后喻文化时代”。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时代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是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经验,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
后喻文化,也称之为“青年文化”,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传递方向相反的文化,由年轻一代将文化传递给他们的前辈的过程,即长辈要向晚辈学习。后喻文化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在这种文化中,代表先进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
“80后”的媒体人小冉前不久加入了一个创业微信群,聊起来她才发现,自己是年纪最大的一个。社群里的年轻人,有的才上大一就已经是微博大咖,在组建微博推广的商业联盟;有的对自媒体颇有研究;有的是知名直播播主,拥有不少粉丝……
这让她非常感慨,“现在我对互联网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浏览新闻,聊天,玩玩游戏,网络购物……哪里懂得用互联网赚钱,引流,加粉,更不明白用商业的手法运营活动。”
纵观全球,你会发现功成名就早已不再是中年人的专属。年轻人正以颠覆我们想象的方式,成就自我的人生。
前百度副总裁李叫兽、快看漫画创始人陈安妮、小巨蛋牙膏品牌创始人杨磊……都是“90后”。或许你会认为,他们的成功只是个案,但是看看身边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在用前所未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颠覆着传统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观。
小潘两年前从武汉一家高校毕业,现就职于一家创意公司。她还有另外一个事业——自媒体,她每天在微信公号上分享自己的穿搭心得、成长感悟、旅行日记等,每篇文章的阅读量都超过一万。这个公众号不但带给了她几万多人的粉丝群体,而且还有不菲的广告收入。现在,她公众号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她的工资。
Pony是一位喜爱化妆的韩国女孩,也是一位美妆博主,但她在中国也拥有不少的粉丝。她的视频主题包括:如何画日常生活妆,如何画夜晚派对妆,以及如何画明星妆容等。其中,一则8分钟左右的“PONY逆天化妆法,单眼皮女生晋级女神”的视频在土豆网上的点击量达到41万次。除了在视频网站上发布的美妆视频,她还与一些彩妆品牌合作设计妆容,她的美妆书籍之一《四季美妆物语》销量达到35万册,最近她又联合韩国美妆电商Memebox推出了眼影盘、腮红盘、指甲油等彩妆产品,这些都为她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
在信息时代,很多年轻人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开始超越他们的长辈,知识传递和学习的方式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的互联网公司,“80后”、“90后”的年轻人开始成为主导,因为他们更能理解这个时代,因此公司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企业架构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后喻文化时代”成为我們理解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知识从来就是很重要的权力来源,后喻文化导致的权力的变革正在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出生就终结了一个世纪,我的血液灌满的是数字基因。”这是网上对于“后喻时代”年轻人的形容。
英国的一个智库曾经进行过一次“数字商”的调查,旨在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调查结果是:14~15岁的少年是“数字商”得分最高的人群,得分113分,其次是6~7岁的儿童,得分98分,40岁以上人群平均得分只有96分。
究其原因,在农耕时代,每一代人的信息差距远没有现在这样巨大,信息和知识的增加水平都很低,人们的价值观也稳定而趋同。这种情况下,年龄成为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和智慧的标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成为一句俗语。老年人教育年轻人,老年人在知识上拥有优势和权力,是那个时代主要的特征;
但200多年前的工业时代,知识和信息产生的速度在快速的增长,其结果是晚辈拥有的信息和知识已经开始追赶上他们的长辈。父辈的经验已经有些不适应新的环境。这就到了一个“并喻文化时代”,两代人相互学习。而后,仅仅在数十年间,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互联网的冲击之下,技术成为最大的变量,所谓变革与进步,往往是以某一领域技术的更替为标志的,而在理解、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方面,年长者的经验不可避免地逐渐丧失了传喻的价值;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爆炸,云计算、大数据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全人类的文化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以前老人可以对孩子这么说:“听我的,因为我经历过你未来要经历的。”而今天,他们的孩子会说:“你从未经历过我将经历的未来。”
正如玛格丽特·米德曾经在《代沟》一书所说:“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的多些,那今天却不再如此。”
职场上的“后喻文化”特征格外凸显,年轻后生们凭借灵活的创意、激情的冲劲,在这个时代越来越体现出比他们年长的前辈的优势。虽然这有些残忍,但不得不承认,在注重创新、激情、灵感、学习力、知识迅速更新的职业领域中,年轻所带来的优势譬如头脑灵活、锐意进取、打破常规等,渐渐打败了年长的优势譬如经验丰富、成熟、沉稳等。
老一代人的知识权威被打破,具有新基因、新思维方式的“新人类”开始在各个领域拥有话语权,新的视角、观点形成,与旧的视角、观点的交织碰撞,在这个时代“短兵相接”。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是跟互联网同步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生活一直在不断被数据科技迅速刷新。这代人从小就开始学习用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他们的敏锐程度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要远远强于他们的长辈。他们善于利用搜索对比处理海量信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互联网的核心理念,体现的就是开放、民主和个性化,新一代的年轻人比起他们的长辈,也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注重自我感受与追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他们通常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评论,喜欢做真实的自己,不喜欢过于安逸稳定的工作,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折腾”。
正如一个广告语所说的:“我想要的,现在就要,因为我,不耐烦。”
如此大张旗鼓地声明自己就是“不耐烦”的背后,是“90后”们不隐藏,不妥协,旗帜鲜明地表达自我的生活态度。这种鲜明态度也让他们成为流行话语体系的发明者和发酵者。在“后喻时代”的背景下,“开心就好”的“90后”、“95后”们放飞自我创造着生词,无论是“尬聊”“打call”“油腻”还是“佛系”,一系列由“90后”、“95后”创造的词汇不同程度地火着。
而“70后”、“80后”们则以追捧的姿态,有些“心虚”地担心自己错过下一个热点会被时代抛弃,成为学习者和推波助澜者。
后喻时代的到来,让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后喻时代的延伸下,后喻经济开始出现。
90后是“即时”的一代:QQ、微信让他们能随时随地与外界交流信息、分享动态并收到反馈;外卖APP让他们用不着花冗长的时间做饭,也不用出门去餐厅,在家就能享用种类丰富的食物。
面对多元、随时可被满足的消费选择,年轻人停留在某个产品、品牌上的时间和耐心都极其有限。
另一方面,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中国消费市场在5年内将有2.3 万亿美元的增量,而其中65%都将由“80后”、“90后”及“00后”带来。类似的数据都在传递着同一个信息:这是一个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拉拢的人群。
以下几个例子颇能说明问题:
56岁的高端冰激凌品牌哈根達斯,将其包装、logo、全球店铺全部换新,从奢华贵族风变为简单清新风。
宝马MINI在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进行新车首发,4分钟卖出100辆,总价28500000元。
日本福井市照恩寺举办了一场用电音诵经的超度仪式,并在弹幕网站上进行了直播。
网易新闻和饿了么在上海开了间“丧茶”快闪店,刷爆社交网络。
这些品牌、机构或大刀阔斧、大胆尝试,或脑洞清奇、颠覆自我,但背后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而“年轻人 ”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度广阔的词汇,“90后”、“95后”、“千禧一代”都是它的近义词。这是一个浑身上下被贴满标签的人群,同时也是一个厌恶和抵触标签的人群。他们充满矛盾、不按常理出牌,常常令品牌感到困惑,想要讨好却摸不着门路。
后喻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带来挑战。而那些更懂年轻人的公司将赢得这些客户的青睐。近年来,就不乏一些互联网新兴经济的开荒者,反过来“反哺”传统企业,为其发展提供范本和支持,产生了一些“互联网企业后喻传统企业”的经济现象案例。
在后喻时代,受到冲击最大的,莫过于“被后喻”的中年人。
一位“70后”的网友说,有一天在家里写工作材料,但WORD文档突然不能用了,只好打电话向正在上补课班的儿子求助,才知道是感染了病毒,后来,在儿子的电话遥控下才终于解决了问题。这位网友说,更多时候,面对流行文化、新鲜资讯,自己懂的东西还没有孩子多,作为家长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以往常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当下很多孩子的网络技术、信息获取能力等都远超父母,并且在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等方面也开始影响父母。
一位合资企业的高管在跟几位“90后”的业界精英交流后感叹,“后喻时代的骄子们对新事物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比前辈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的敏锐让我吃惊。这不仅仅是年龄的差距。年轻的他们能够面对一日千里的知识更新、技术进步而处变不惊,能够面对生活的挑战勇敢承受。有时候我会疑惑,步入中年,该以怎样的姿态重新面对生活,融入新生代的成长洪流之中?”
老师们也在越来越频繁地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某中学的刘老师说,一个年轻人加上互联网,其学习的速度和内容比学校教育还要多,还要快,教师的信息量和信息提前量少,与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先进和信息超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青少年在数字技术、流行文化、时尚休闲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而拥有了超越前辈的话语权时,他们虽然仍会接受老师的教导,但同时却也在许多方面对老师进行着“知识反哺”。有一次学生跟她聊区块链的话题,当时她并不太清楚这个概念,后来上网到处搜索、又看了几本书才大概弄清楚。刘老师说,不得不承认,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创新的速度太快,不知道的东西太多。现在的老师是“一天不学习,不敢上课堂”。
而高校更是如此。大学教育的对象是思维最活跃,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青年人,当学生与教师同步面对新知识和新技能,而且比教师学得更快时,就会经常出现老师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和PPT,在讲台上卖力地讲解,很多学生头也不抬,对着电脑或手机,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的课堂情景。但是与此同时,同学们在自己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中却参与性极强,热情高涨,因为在这里,他们是主人,是组织者和主宰者。
对此,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对于旧有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反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比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通过建设“清新传媒”全媒体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学生自主实践为导引的教学模式,搭建学生媒体实践平台,开设工作坊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中心,进行全业务流程伴随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管报自己的选题,做自己的节目,授课在策划、采访、演播室录像、编辑、制作的各环节随时进行,到哪个环节就由擅长该环节的老师重点指导;所有工种配合工作,用到哪个工种就由擅长该工种的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与真实的工作流程一致,学到的马上就用,可以随时转化为工作能力。
有学者认为,后喻时代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态势。在农工时代,社会阅历、经验、年龄等决定了“长者为师”;工业化时代,随着科技的普及和发展,技术的地位日益提升,出现了“技者为师”和“能者为师”的现象。在当今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掌握信息、知识的多少以及创新能力的高低又决定了新型社会的为师标准。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拥有更多获得知识的能力就可以成为老师。这种新的为师标准的确立,也促进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面对“后喻”,每名被后喻的人心目中都是五味陳杂。家长的权威受损,教师的知识受到挑战。当长者的落寞和后辈的进步相互映衬,后喻进程中如何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后喻时代,身为长辈,还能做些什么呢?
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纲认为,从教育学角度讲,0~3岁之间,是父母对孩子的启蒙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阶段;而从3岁以后,随着孩子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其实在亲子间就步入了“共同学习阶段”。在“后喻时代”,家长面临的课题就是与孩子同成长、同学习。这种成长和学习是漫长的,也是必须经历的。父母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种共同学习是漫长的,但也是在青少年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和孩子共同认识新鲜事物、共同学习新鲜知识、共同探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仅能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还有助于将父母的经验和教训中有益的部分教授给孩子。
因此,即使进入后喻时代,长辈依然有他的责任。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如何取舍,年轻人需要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往往他们无从判断,长辈仍需要对子女的价值理念、人生观有一个传承式的引领。对信息的删选、判断,仍然需要长辈的阅历、经验、历史积淀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一个正面的引导。
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薛涌认为:在怎么确立人生目标、怎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怎么面对挫折、怎么承担个人责任等问题上,老一辈的指导仍然会格外有帮助。再简单一点说,在学业、事业等技术细节上,年轻人应该尽可能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是,在人格的塑造、品性的培养等素质层面,“老人言”往往会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南。
不管科技如何进步、社会如何日新月异、知识如何更新,人类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仍然遵守着基本的原则,世代相传。正直、勇气、勤奋、认真、守信、负责等品性,在两千年前是做人的基本法则,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