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
首都北京。中南海新华门。门内影壁上,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同门前飘扬的国旗、高悬的国徽相互辉映。
据考证,除了在会议报告或讲话中多次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外,毛泽东还经常用“为人民服务”作题词,这是他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擎“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团结带领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图发展,奋力开创幸福美好的生活,赢得亿万群众的衷心拥护……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又参加了突击队,与战友们一起开挖另一孔新窑。中午时分,由于土质松软,加上雨水渗透,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
噩耗传来,内卫班的同志个个失声痛哭。考虑到张思德是毛泽东等主要领导同志的警卫员,警卫队队长古远兴决定把消息直接报告毛泽东。
“主席,张思德牺牲了。”古远兴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见他正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几次张口又止,最后才小声地说了出来。
毛泽东闻讯后,惊讶地放下笔,详细了解张思德牺牲的经过,听后默然良久沉痛地说:“张思德是好战士,站岗放哨,还陪我外出过,很熟悉。前方打仗是免不了要死人的,但后方搞生产出事故死人是不应该的。”
点燃一支烟,毛泽东站在窗前,深情地望向张思德牺牲的安塞山,问:“张思德现在安放在什么地方?”古远兴答道:“还被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
毛泽东显然生气了:“怎么能这样呢?要尽快挖出来。放哨看好。山里狼多,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队长就不要当了。”
随后,毛泽东又点燃了一支烟,数着指头给古远兴下了三个指示:“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
不久,战友们把张思德遗体抬到安塞当地村子里,毛泽东专门派一辆汽车将遗体拉到了枣园。
9月8日下午,陕北的天空灰蒙蒙的。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广场上,张思德追悼大会的会场庄严肃穆。会场的土台搭起棚布,主席台两侧摆满了战友们亲手采集的山花编织而成的花圈,台中央悬挂着张思德的遗像,像旁挂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下午1点多钟,追悼会尚未开始,毛泽东就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农和杨尚昆的陪同下从枣园的住所走出来。毛泽东的脚步沉重而缓慢,往日和蔼的面容如今显得严肃而庄重。走进会场后,毛泽东抬起上面有他题字的花圈,亲手放到张思德遗像前,默哀许久。随后,当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介绍完张思德29年的生平事迹后,毛泽东即兴作出了著名的演讲。
毛泽东边讲边打着手势。讲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时,他就把两手往下用力一压;讲到“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时,就把手掌卷成一个喇叭筒状,放在嘴边一吹……
作为领袖,如此郑重地参加一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并致悼词,这显得异乎寻常。当时,毛泽东虽没有拿讲话稿,但显然打有腹稿,是有着深远思考的。
毛泽东历时半小时的讲话,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和鼓舞。中央辦公厅秘书处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对演讲的内容作了符号速记,之后又与其他聆听演讲的文秘人员参与了文稿的整理工作,整理成文后由主席秘书胡乔木呈毛泽东审阅。
毛泽东看后,稍事斟酌,随即在文章的上方一挥而就,从此“为人民服务”这5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便成了这篇著名讲演的标题。
这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头条发表新闻“毛主席参加张思德追悼会”,这篇报道是最早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文献。当天第二版刊发有“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事迹”的长篇报道。
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
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683字、79个标点符号,言简意明,内容丰富。这篇伟大著作开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我党的宗旨;第二段采取引经著典的方式生动地论述了人的生死观;第三段着重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第四段有多层论述,论述中强调在困难的时候不能有悲观的、失望的情绪,要树立“三要”精神,即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第五段着重阐述“送葬”和“开追悼”问题。
解放后,这篇经典著作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
其实,毛泽东并不是在1944年9月8日举行的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重要命题。
为人民服务,孕育于毛泽东投身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自学时,就决心要改变人民大众的困苦处境,决心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为悼念红军将领王尔琢拟就挽联下联:“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其中,“生为阶级,死为阶级”,指的是为工农大众、为人民群众之意。1932年,毛泽东在为中央写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党的各级组织要欢迎“为工农服务”的知识分子。这是他有关“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最初表述。
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
1938年3月16日,《救亡日报》记载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洛基采访时说:“我们代表全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努力是永远不变的……我们的工作不是享乐,而是为大众服务。共产党在任何困难环境条件之下,绝不动摇。”
1939年2月20日晚上,毛泽东给张闻天的信中,对陈伯达的文章《孔子的哲学思想》提到了自己的意见:“关于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加以更多的批判,以便与国民党的道德观(国民党在这方面最喜引孔子)有原则的区别。例如‘知仁勇,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毛泽东最早关于“为人民服务”的论述。虽然这只是私人通信,并非公开发表的演说和著作,但毛泽东在这里从唯物论的道德观角度提出了“为人民服务”。
1942年5月,为解决知识分子和文艺战线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说:“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的高度,赋予其新的科学内涵。
1944年,在为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以《为人民服务》为题作了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致的开幕词中明确告诫全党:“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24日,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讲到我军的宗旨时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惟一的宗旨。”讲到文化、教育、知识分子问题时指出:“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他们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的工作。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在讲到党的作风时,他又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他还进一步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因此,党的七大正式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写进党章,第一次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指南。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千百年来饱受压迫的人民终于当家做了主人。1953年,新中国开展第一次普选。一年后,人民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表決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部人民的宪法明确写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共产党人的最高行动准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尽管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早已有之,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正式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提出来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的是毛泽东。毛泽东一再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惟一宗旨。”他还说:“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南海新华门,党中央、国务院办公所在地的正门,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日夜在这里金光闪闪,庄严地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的根本宗旨。
自1949年夏天,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搬入中南海里办公,直到“文革”开始前,除了对已经非常破旧的中南海做一些必要的修缮和装饰,中南海里一直没有大的布置,很多砖墙仍保留着上个世纪初的外貌,上面什么装饰都没有。新华门的影壁也还是袁世凯修建时的样子,深灰色的砖壁,中间有一个椭圆形图案,四个角上刻着花纹。
中南海的重新布置从1967年二三月间开始,前后大致进行了一年。主要是在各种古色古香的建筑物的墙上,精心写上不同字体的毛主席语录和标语。当时在毛泽东住地游泳池寓所的外墙上,写的标语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1967年五六月的一天,主席和汪东兴(时任中共中央警卫局局长)乘坐前苏联赠送的‘吉斯防弹车经过新华门,主席对汪东兴说‘门口的影壁是不是考虑给它用起来?汪东兴当即说好,就写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另外还可以写上‘艰苦朴素。主席问汪东兴‘写我的话好吗?汪东兴说,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主席点点头,示意同意。随后,汪东兴安排中共中央警卫局的工作人员周启才和武建华两人负责这件事。”毛泽东主席生前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回忆称,汪东兴曾多次跟他提起新华门影壁上“为人民服务”这5个字的由来。
据曾长期在中南海工作的有关离休干部回忆,当年在新华门用木头刻了“为人民服務”5个红字,粘在影壁上;门前两侧“做”了两条标语,也是木头刻的,内容就是人们现在所熟悉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到1970年左右,中南海修缮处对新华门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和两条标语进行了加工,将“为人民服务”5个字贴上金箔,变成红底金字,把两条标语做成有机玻璃灯箱。后来,两条标语又改成金箔镶边的白字。
“文革”结束后,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在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全国各地开始清理标语、语录、口号等“文革”痕迹,同时对中南海里留下来的标语和语录牌也进行了清理。中央警卫局曾专门研究,中南海里的哪些标语和语录要取消、哪些保留下来,其中包括新华门前的两条标语和影壁上的字,然后上报中央。据曾在中南海工作的离休老同志透露:“那天上午,工作人员还到新华门门口看了看,才去上交报告。下午报告就批回来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亲自批示,除新华门影壁上的5个字和门前的两条标语不动,中南海里所有的‘文革标语和语录牌全都取下来。”
为此,“为人民服务”5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始终和新华门前高悬的国旗、国徽一起,面对长安街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和车流,熠熠生辉!
不同时期,“为人民服务”有不同的内涵。抗战时期,为人民服务要落实在把人民从帝国主义的铁蹄下解放出来;解放战争时期,为人民服务要落实在赶走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要落实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上……但无论有多少不同,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作为共产党人、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永远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凝聚民心,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
树立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实际上就是解决了做什么人、为什么人、走什么路的问题。明确了这些,我们就是纯粹的人、高尚的人。人有自我、本我、超我三种状态,作为共产党人、作为党的各级干部,应该有超我的追求。无欲则刚,当我们把人民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时,当我们不再为一己之利患得患失时,还能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还能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舍弃?还有什么诱惑可以动摇我们?
情系民生,造福人民。“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党中央对全体党员的谆谆嘱咐。“为人民服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崇高的道德观,永远不过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使“为人民服务”更人性化、更科学化、更具体化,含义更深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一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靠人民而生存,靠人民而发展,靠人民而壮大。人民群众也深深懂得,不能离开党,党和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为此,“为人民服务”在解放后被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
从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口号的提出,到以人为本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一系列思想、理念、行为变革,不仅与中国政府发展和改革进程一脉相承,而且又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体现了中国政府治理从口号到道德,从理念到制度的变迁。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守,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使命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