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农乐舞

2018-07-06 17:36
荣誉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彩带乐舞朝鲜族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於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朝鲜族农乐(象帽舞、乞粒舞)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並批準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习俗特色

居住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朝鲜族,长期从事北方水稻生产。为了便於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他们多採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人们每逢下地,都将“扁鼓”和“唢呐”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荡涤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兴歌舞便逐渐形成了遊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贯穿於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之中。朝鲜族农乐舞创始於农业劳作,並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

朝鮮族农乐舞·象帽舞

象帽舞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历史悠久。相传它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它源於古代朝鲜人在狩取野兽等食物後,甩动髪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无论怎样,象帽舞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技巧和丰富的内涵。据史料记载,每年十月秋收後,古朝鲜都隆重地举行“祭天”仪式,人们“尽夜饮食歌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

製作工艺

象帽的特殊製作工艺决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时象帽由锯成一半的葫芦製作而成,将一个木棒插於其底部,然後用牛皮绳绑上长长的窗户纸固定在木棒上。舞者头上所戴的帽子种类繁多,大多由硬塑製成,其彩带也演变为一种“玻璃纸”,因特点不同而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短者仅1米多,长者达12米,目前最长者已有28米。其它的则因彩带、帽子的材质和装饰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将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形成甩动的带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则是在长带子上绑上了几十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上下飞舞,极为绚烂夺目。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

本溪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传承於辽宁省本溪市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的横道川和六道河地区。“乞粒”活动就是乞求米粒的活动。在货币还没产生的时候,朝鲜族群众以米代替货币,进行商品交换。“乞粒舞”的起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朝鲜族聚居区域里,每当要办一件大事或搞一次大型活动,就要由村里有地位的头面人物牵头,组织能歌善舞的人,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击鼓奏乐,到富户人家或商号、店铺的门前表演,请他们出来资助;另一种则是为了建造、修缮庙宇,庙里和尚手里拿着铜钹,边敲边念着经文,到各家各户化缘。直到现在,乞粒舞的指挥者,手中也是拿钹而舞。它集象帽舞、长鼓舞、碟舞、双层舞等多种舞蹈形式於一体,展现了很高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传承。

猜你喜欢
彩带乐舞朝鲜族
龟兹乐舞
眼花缭乱彩带舞
需要多长的彩带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让句子变成彩带
KORE A TOWN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他有颗金子般的心:记朝鲜族“老关工”金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