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玲 廖冬梅
为人
他乐於奉献,亲和友善
为师
他辛苦耕耘,默默付出
为议员
他敬业爱民,不辞劳苦
无论是为人,为师,还是为议员
不变的是他对一切的坚守
初心不改,细水长流
倾心培育 桃李满园
许昭晖博士原来是一名资深教师,在香港教书育人将近四十年。半辈子的时间,他鍾情教育,辛苦耕耘,早已收获遍地桃李。但他並不止步於此,在2000年的时候,他勇敢地跳出了原来的生活圈,开辟了另一条人生之路。
2000年,许昭晖博士离开学校,另立门户,创办了自己的教育中心。在当时很多人的心里,教师就是一个“金饭碗”,不仅享有各种福利待遇,还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创业卻面临着高风险,他的这个决定可谓是逆向而行。许昭晖博士直言,他当时並没有太多思虑,因为当时的他尚未成家,没有过多养家糊口的压力,想做什麽就去做了。
不过此举並非突发奇想,早在1985年,许昭晖博士在汕头就创立了一家培基幼稚园。幼稚园从无到有,所有事情他都亲力亲为,因为这既是他的心血又是他的希望。他将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投入其中,很快,培基幼稚园就被他运营得有声有色。
很多人都以为今後的他会将自己的工作重心都转移到办学上来,他卻在思虑之後,决定将幼稚园赠与当地妇联。许昭晖博士深感教育事业之重要,深感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之重,所以他致力於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幾年之後,由其投资建设的另一座幼稚园於福建拔地而起,有了前一次成功办学的经验佐助,这一次的办学过程就更加地顺风顺水,一路畅行。
出人意料地是,在1995年,许昭晖博士再次慷慨相赠,将此幼稚园捐给了当地政府。十年时间,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麽是教育人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几次办学的经历,也让他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能为教育事业做的事情,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理想,2000年,他辞去了学校教师一职,成立了自己的教育中心,开始心无旁骛地经营起自己的事业。
时至今日,许昭晖博士已教书育人五十餘载,他的学生早已遍佈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也是他身为苦作耕耘的园丁,感到最幸福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学生们现在都已经大有成就,我很高兴看到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事着理想的行业。”说起这些,许昭晖博士满心骄傲,这些学生们就像是他精心雕刻的作品,作品愈加闪耀,说明他就愈发成功。就算已经从岗位上退下来多年,学生们依然和许昭晖博士保持着密切联繫,因为在大家的青葱年代里,他就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的学生愿意向他吐露心声,不仅逢年过节互送温暖,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方便大家实时沟通交流。这群可爱的孩子,或许就是许昭晖博士鍾情於教育事业的初衷和意义。
答疑解惑 构建桥樑
得益於早先十年在汕头和福建两地办学的经历,许昭晖博士与内地的教育界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内地的各高校逐渐建立起了合作关係,例如江西的南昌大学,广东的暨南大学,福建的华侨大学等等。他的教育中心已经变成了众多高校在香港的招生点。近些年来,随着香港与内地的交流日渐频繁,越来越多两地的学生开始互通往来,越来越多的香港学生开始去内地读书,许昭晖博士就为他们引路,建起两地沟通的桥樑。
他的这份工作,不仅凝聚了他个人的理想,还寄託了他对社会现状的忧思。内地近些年一路高歌猛进,发展水平早已不似当初,香港的很多年轻人还没有看到内地近些年的变化,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更多香港的学生愿意去亲身感受一下内地近些年的发展,感受一下在香港回归这20多年里国家的腾飞。
频繁来往於两地之间,让许昭晖博士对两地的教育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关於香港现存的教育问题,他主要谈了两点:
其一,香港现存的教育制度存在一些不稳定性,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凖。例如在之前,香港的中学一直实行中学六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之後卻突然改制,将六年中学制改为了五年,而现在又改了回来。“这一来一去间,很多学生的学习进程已被扰乱,没有可靠的规划和目标。香港无定性的教育制度,给香港教育界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其二,香港的教学重点与内地有所不同,在香港,文不学地理,理不学历史。“中国历史在大多时候是作为一门选修课来教的,一个星期才一两堂课,而且期末不用再进行测试,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在这一门课上根本不会用心学习,由此致使不少香港青年不了解中国历史,尤其对鸦片战爭之後的历史一无所知,最严重的後果是导致这一代人没有民族认同感。除此之外,地理课的缺失让很多香港学生甚至连中国有多大、有多少个省份都说不上来,缺少相关知识的积累。”许昭晖博士对这一现状忧思重重,担心孩子们不仅对自己的祖国毫无了解,最终也会被培养成视界狭隘之人。可他们,卻代表着香港的未来。
不过对比内地的众多高校,香港教育也有它自身的优势,比如在管理制度和软件设备上。因为香港相较於内地,发展较早,又是国际化大都市,在管理制度和软件设备上,都借鉴了许多先进国家的经验,这些都是香港独有的优势。“香港教育若要长足发展,还得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並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许昭晖博士跳出自己身份的框架,站在一个第三方的角度审视两地之间的教学差異,希望双方能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这是他办学的初衷,也是他梦想的归宿。现在,在许多类似於许昭晖博士这样的爱国人士的引导下,内地与香港的交流日趋深入,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地青年从陌生到了解,只是时间问题。
与人为善 乐在其中
如果将许昭晖博士的事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育,那麽另一部分则是做议员。1991到2012年间,他一共担任了三届荃湾区区议员(两届民选,最後一届政府委任)。现在的他,虽然已从议员身份上退下来,可他並没有真正“退休”,只要别人有需要,他依旧义不容辞,他可以说是为乡邻们,奉献了自己的半生精力。
与教书育人有所不同,身为議员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基层民众——他们大多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有些力不从心,需要帮助。许昭晖博士所要插手的事情,往往没有范围,从行政律令到鸡毛蒜皮,他几乎都有涉及。例如有些人找他反映交通问题,有些人找他则是为了孩子升学,有时候电梯突然停电有人被困住需要他挺身而出,有时候社区卫生不到位也需要向他反映。总之,议员的工作就是帮百姓们解决一切的生活困扰。
虽然麻烦,但许昭晖博士乐在其中。因为邻居们都很感恩,对於他这几十年的辛苦付出都铭记於心。逢年过节,他们也会给他送去自己的心意,但他会将他们的心意留在心底,对於他们送的东西卻从来不受,他说这是他的原则,邻居们能夠这样念着他,他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身为一个议员该做的事,卻受到了这麽多人的尊重,这是意外之喜。现在的他,虽不再是议员,卻依然有很多人来找他帮忙,他从来不会推辞,能帮的他一定去帮,奉献社会这麽多年,这些早已成为习惯。
在服务他人上花去了太多的时间,许昭晖博士自己的人生大事卻拖到2003年才完成。教育成才了无数的孩子,可直到2004年他自己的孩子才诞生。当别人问他对於这些选择後不後悔的时候,他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後悔!他说,每当自己走在路上遇到学生或邻里给自己打招呼,或是自己真正帮助到了他人的时候,他就感到很开心,很值得。相比起来,收获的快乐比付出的时间更难能可贵!
常施善举,常怀善心,常积善德,这是许昭晖博士从事议员工作这二十年来内心常怀之信念。如今他已不再是议员,但与人为善的精神他将长久地贯彻下去。他现年68岁,将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他人,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心愿:一愿少年成才,二愿居民安康!
如今,许昭晖博士的事业已经有成,关於未来,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家人,家庭和事业两相圆满,在他看来才是最大的成功!对於香港的未来,他表示充满了期待,相信只要大家放开眼界,虚心学习,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