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境界的不是知识

2018-07-06 10:12鲍鹏山周志恩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名言实例境界

鲍鹏山 周志恩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出了一套题,编辑想让我看一下。我看了5分钟,对它的判断就是6个字:无趣、无聊、无用。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段,每个片段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段,有两个片段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辩论说,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说中午近是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他们要孔子给个标准答案。孔子活得真有压力,他几乎是那时候的“谷歌”和“百度”,大家有什么問题都跑去问他。两个小儿问孔子,但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于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知识吗?不,没有。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不过说出了真相。

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选自《青年博览》)

【解 读】 本文有三个显著特色,能够给读者有益的启示。

一是标题拟制有特色。本文标题使用了“决定A的不是B”的否定句式,那么决定A的为什么不是“A”,不是“A”那么到底是什么?单单从标题上是找不到答案的,这就造成了悬念,令读者有了好奇心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到底要说什么,他要怎么说,他到底能说出个什么道道来,这个疑问自然会在读者的脑海里盘旋。所谓“题好一半文”,就是说拟制一个好标题能够对文章构思行文与对读者阅读期待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

二是行文思路有特色。按正常的思维逻辑,看到这种否定句式的标题,读者可能会对标题中的“A”与“B”要追问的,如对本文标题,读者可能会问:“境界”指的是什么?“知识”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知识”不能决定“境界”?决定“境界”的到底是什么?作者正是循着这种逻辑以引用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开篇,进而解释“知识”的含义:“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当然,作者对“知识”的解释,不是严格的定义,所以不是特别准确,似乎表述为“知识是对世界已有(或特定、相关)事实的了解、认识”较为恰当一点。作者在解释“知识”的含义之时,自然生发出对“知识”的态度:“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作者不赞成一味地或片面地、极端式的追求知识。在作者看来,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只是碎片,是无用的。为什么这么说,作者不讲深奥的抽象道理,而是举亲身经历的生活实例,一是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竟然出了“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种“无趣、无聊、无用”的题目,二是广播电台的知识竞赛节目中,播放5个音乐片段,之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段,有两个片段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举这两个实例,意在表明作者对“知识”的看法,认为这种知识碎片,非但对人们“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是“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这两个实例是对标题中“不是知识”的回应。在此基础上,作者再联系《两小儿辩日》一文的内容作分析,认为文章的创作意图是“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在作者看来,《两小儿辩日》一文借小孩的口吻讽刺孔子是不恰当的,因为“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于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在以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名言予以论证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申明态度“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总之,针对“决定A的不是B”这种文题,本文依照“引用关于B的名言,解释B的含义→联系生活实例,通俗浅显地论证为什么非B→援引经典文章,分析引申出观点,论证是C”的思维逻辑展开行文,结构清晰,论述严谨,贴近现实,具有较强说服力。

三是揭示主旨有特色。一般的论说类文章,通常在首段点题,亮明观点,然后展开论证,而本文从引用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写起,再解释名言中“知识”的含义,再举生活实例论述为什么“不是知识”,再联系经典文章分析,引申出观点,决定一个人境界的是“对于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是“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态度与对世界事物的认知思想。同时也明确了“境界”指一个人的“价值”,是认识世界事物的眼光,是待人处事的胸襟。对“境界”这一内涵的揭示点到为止,让读者思而得之,更具思维张力,耐人寻味。本文这种不直接奔向主旨而是先讲亲身经历的生活实例,再分析经典文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地揭示主旨的方法,通俗浅近,易于理解与接受,篇末揭示主题,易于入脑入心,令人印象深刻。

猜你喜欢
名言实例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
名言趣画
“人师”的境界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