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生文 赵爽
学名:Amygdalus persica L, 英文:Peach、Peach Tree,蔷薇 科桃属,原产中国,世界各地广泛种 植。这个科的植物全世界约有100个属,中国 有60个属;全世界共有约2000种,中国就有 900种。目前,中国华北和西北还分布着大量 的野生桃树,主要种类包括山桃、甘肃桃、新 疆桃;四川和西藏则分布着光核桃,也叫西藏 桃等。栽培桃最主要的变种有油桃、蟠桃和寿 星桃。其中油桃和蟠桃都作果树栽培,寿星桃 供观赏。
桃是五果(桃、李、杏、梨、枣)之首, 是中国大地上一种随处可见的极为普通的树, 开最为普通的花、结最为普通的果,从平原到 高山,从古代到现代,年复一年,谁也说不清 它在漫漫的时空中开了多少次花,结了多少次 果。然而,在原始先民的观念里,“人的生命 存在所依赖的东西,对人类来说就是神”(费 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就是这样一种普通 的花、普通的果、普通的树,却被赋予了很多 文化含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桃文化”,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神韵的草木之一。
1996年,广东深圳, 卖桃子的小女孩。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考古学家在距今约 8000-9000年的湖南临澧胡家屋场、距今 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3000多年 前的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中,都发掘出野生桃 核。特别是在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中发掘 出的外形完整的2枚桃核和6枚桃仁,经鉴定, 和今天栽培桃完全相同,说明桃至少有3000 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 为,甲骨文中的“果”字很可能就是桃的本字。
中国较早大量记载桃树的古籍,是第一部 诗歌总集《诗经》。《诗经·魏风》中就有“园 有桃,其实之肴”的句子。《魏风》所指系今 日黄河以北以及山西广大地区,园中种桃,自 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为园,则表明已有一定 的种植规模。《诗经·周南》有这样的诗句“桃 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 之天天,有黄(fe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 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对桃的花、果神态都作了很生动 地刻画,说明周代人们对桃这种果树是非常熟 悉的。在《卫风》中则有“投我以木桃,报之 以琼瑶”;在《大雅》中有“投我以桃,报之 以李”,表明中原等地区的人们已经把桃当作 重要的礼品来送,这就是“投桃报李”成语的 由来。其它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 《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树的记载, 说明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都已经遍植 桃树。《韩非子·外储说》提到:“孔子御坐 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礼记》中还 说当时已把桃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之首”。
《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在京城修建“上 林苑”,群臣百官贡献的异果中就有金城桃、 绮叶桃、紫文桃、霜桃、胡桃等10种。至晋 代郭义恭著《广志》中又增加了“冬桃、秋桃、 襄桃、赤桃”。随着嫁接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 桃树品种变异百出,琳琅满目,公元6世纪贾 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桃树品种有近20个, 宋代周师厚《洛阳花木记》中仅洛阳一地就有 桃树品种30余个,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中, 桃树品种有40余个。
在桃的3个变种中,蟠桃的名称出现得比 较早,《山海经》中记载:“东海有山,名度 索山(江苏省云台山古称,又名度朔山),有 大桃树,曲盘三千里,日蟠桃”。这里的蟠桃 是一种传说的仙桃,未必是植物学上的蟠桃(后 来的植物分类学家借用了神话、文学故事中的 “蟠桃”一词)。但最晚在宋代,人们已经把 桃明确地区分为油桃和蟠桃。宋代《本草衍义》 载:“汴中有油桃,小于众桃,光如涂油”(油桃)、 “洛中……又有饼子桃,状如香饼子,其味皆甘” (蟠桃)。桃的另一变种寿星桃似乎出现得比 较晚。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花疏》记载:“寿 星桃矮而花,能结大桃,亦奇可玩,桃殊不中 食”,说明它是一种不好吃的观赏变种。
最晚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中国桃树就沿 丝绸之路从甘肃、新疆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到波 斯,然后再传到印度和欧洲。玄奘《大唐西域记》 曾记述关于桃树引入印度的传说:公元1世纪 印度司气特国王迦拟色加当政时,中国商人经 常带丝绸制品和各种名贵的水果到印度去经商, 其中就有桃。迦拟色加国王隆重地款待了这些 中国人。中国人把带来的桃核和其它果核种在 了印度。几年后,桃树繁茂生长,结实累累, 受到了印度人民的称赞。当地人把中国人住过 的地方命名为“至那仆地”,意即“中国地”; 桃被命名为“至那果”,意即“中国果”。这 个故事至今还在印度广泛流传。
在欧洲,过去的欧洲学者曾以为桃树起源 于波斯,给桃子起的名字叫persic,意思就是 “波斯果”。桃树的拉丁学名也是由此衍生而 来的,后来才考证出桃子来源于中国。进化论 创始人达尔文就说过: “根据桃在更早时期不 是从波斯传过来的事实,并且根据它没有道地 的梵文名字或希伯来名字,相信他不是原产于 亚洲西部,而是来自中国。”达尔文还研究了 中国的水蜜桃、重瓣花桃、蟠桃等的生育特性, 并与英国、法国产的桃树特性进行比较,确定 了欧洲桃和中国桃的血缘关系。在早期,桃树 在欧洲还是比较稀罕的树种,直至9世纪才逐 渐多了起来。地理大发现后,桃树随欧洲移民 进入美洲。目前,全世界近百个国家种植桃树。
中国有一个非常古老的神话故事一一“夸 父逐日”。有学者认为,夸父死后化为“邓林”, 这个“邓林”其实就是桃林,说明当时夸父族 是以桃树为图腾的氏族。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 有一个自称为夸父后代聚居的“夸父营”村, 夸父的子孙们至今仍保留着只准种桃树、不许 砍伐桃树的禁忌。“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 与“后羿射日”一样,可能是由远古某一时期 我们的先祖为战胜特大旱灾而进行英勇搏斗的 故事神化而来。这次干旱是如此严重,以至于 全族赖以生存的桃林大片枯死,或桃子的结实 量锐减(桃子况且如此,其它食物当更加匮乏)。 为了躲避这次干旱,夸父率领全族逃荒远行, 去寻找传说中的“大泽”(“北饮大泽”)。 但在迁移的过程中,烈日当空,黄沙漫漫,怎 么走都见不到传说中的“大泽”,众多成员在 千里赤地中干渴而死,整个部族濒临灭绝,夸 父本人也奄奄一息。在這危急关头,夸父毅然 决定改变原定计划,指示残余部族成员往山间 或野外寻找野果自救。残余部族成员终于找到 了一片结满桃子的桃林(桃子既可充饥解渴, 而且有桃林意味着地下有水源)。部族成员的 生命保住了,而夸父本人却因过于饥渴劳累或 别的什么原因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被神 化后,就演变成了“夸父献身,化为邓(桃)林”, 挽救了部族成员的生命。
马奈绘《有瓜和桃的静物》。
在这则史诗般的神话里,夸父成了舍生忘 死的“圣人”,而由他的肉身转化而成的救命 桃林,则成了“神圣的植物”,共同成为拯救 一个部落的“文化英雄”。
进入文明社会,桃木这种随处可见、赖以 生存的果木,继续作为“象征物”发挥着作用。 周人认为桃是他们的先妣神,认为自己是桃的 子孙。史载周武王伐纣时,为表示不敢自行专 断,载着文王的“木主”前行。周人以桃为先 妣象征,想必文王的“木主”应是桃木做成的。 周人此举即表示相信,周文王死去后,其灵魂 回到了先妣桃那里,并还原为桃。《左传》有 “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吴越春秋》 中有“楚国累世盖以桃弧棘矢而备邻国”,桃 弧用于祭祀和战争这两件国家最重要的大事中, 说明它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并蒙上了一 层神秘的面纱。
明代《食物本草》中描绘的桃。
手绘桃花。
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刻桃木为人”, 用桃木制作人偶,称为“桃人”或“桃梗”。《战 国策·齐策》苏秦说孟尝君一段话中,用了一 个“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话”的寓言故事。桃人 的形状,据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一组桃人 来看,它们是用一小段桃枝劈成两半,一端削 成三棱形,将中间的脊作鼻,两侧用墨点出眉 目。绘成的桃木偶像,是人们对桃树精灵崇拜 的人化。同时,人们已经开始用桃枝“距鬼于 门外”,成为驱鬼之物。《庄子》一书中有“插 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 是鬼智不如童子一也”的说法。
桃木作为驭鬼除祟的灵物也用于其它活动。 《周礼·夏官》:“盟则以玉敦辟盟,遂役之, 赞牛耳桃茆(用桃枝编成的扫帚)。”《礼记·檀 弓》: “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茆执戈,(鬼) 恶之也。”用于诸侯会盟、丧礼等重要仪式。 庶人也佩带桃木,作为护身符。
这种情况在汉以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桃 木被认为能驱鬼除祟。有学者认为,这源于生 活中对桃树的依赖。在渊源流长的中国医学中, 早已将桃树的各个部分入药,治疗多种疾病。 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就收集了有关桃 树的单方91个,用以治疗几十种疾病。古人也 用桃树来预防传染病。桃树各部分的药理作用, 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桃叶中即含奎宁酸,临 床上用新鲜桃叶煎服治疗疟疾,颇有疗效。古 人认为,一切疾病(尤其是传染病)都是由鬼 神作祟所致,要除去病魔,就必须驱走附在人 体中的恶鬼。可以溯想,古人在漫长的与疾病 搏斗的过程中,曾多次用桃树的枝叶或根茎治 好了流行的时疫,从而使他们相信桃树具有驭 除疫鬼的神秘力(孙毓祥《桃符探源》,《社 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6期)。
桃花花色妍丽、花朵浓密、姿容娇媚,这 种自然特质与美感表现极容易使人联想到青春 曼妙的女子容颜。《诗经·召南》中就形容美 女“何彼秾矣,华若桃李”。春秋时期著名的 美女息侯夫人,就因其美色被称作“桃花夫人”。 三国时期曹植《杂诗之四》有所谓“南国有佳 人,容华若桃李”。最有名的莫过于唐代崔护 的那首《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 笑春风。”“人面桃花”的成語,由此而来。 如宋柳永《满朝欢·花隔铜壶》:“人面桃花, 未知何处,但掩柴扉悄悄。”宋石孝友《谒金 门·风又雨》:“风又雨,断送残春归去。人 面桃花在何处,绿荫空满路,立马垂杨官渡。” 明汪鲮《春芜记·邂逅》:“看残英缀旧枝, 弱柳抟轻絮,人面桃花几度空相对。盈盈闺思 迷,寂寂重门闭。暮草斜阳,渐觉春无主,把 闲愁尽付东流去。”清黄遵宪《不忍池晚游》: “鸦背斜阳闪闪红,桃花人面薄纱笼。”
桃花作为美女的象征,很容易深入人心, 如清人李渔所说:“凡言草木之花,矢口即称 桃李,是桃李二物,领袖群芳者也。其所以领 袖群芳者,以色之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色为 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花能红李能白 一语,足尽二物之能事。”而桃、李两相比较, “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 美人之祖。”(姚际恒《诗经通论》)
然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桃花虽美,但花期短暂,被古人 称为“短命花”,正如容颜易老、红颜薄命一样, 又被赋予伤感的情怀。这在古诗中比比皆是: 如“一片花飞却减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 甫《曲江二首》)“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 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洛阳城东 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 行逢落花长叹息。”(刘希夷《代悲白头吟》)“貌 娇命薄两难全,莺老花残谢世缘。”(唐寅《落 花诗》)“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周朴《桃 花》)等。而在《红楼梦》中,飘零易逝的桃 花更是黛玉薄命的象征。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 写了多首桃花诗,如《葬花吟》“花谢花飞花 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艳能几时, 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 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花颜老,花落人亡 两不知。”将(桃)花拟人,以(桃)花喻人, 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把一个寄人 篱下、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女子心境表达得 凄美异常。
然而,在古代文人的眼里,漫山遍野、随 处可见,颜色有点单调和俗艳的桃花,有时又 是某种否定人格的代名词。如“桃李卖艳俗, 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 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 黄裳》)“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嫣然一笑竹篱间, 桃李满山总粗俗。”(苏轼《咏海棠》)“无 赖天桃面,平明露井东。春风为开了,却似笑 春风。”(李商隐《嘲桃》)“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 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 戏赠看花诸君子》)等等。
与此相应的是,桃花又成为情色、风月的 代名词。男子意外得到女子的青睐,称交“桃 花运”;多情的眼神,称“桃花眼”…
桃子是一种适应性强、丰产、且适合于食 用的水果。在食物匮乏的时代,桃可以填饱肚 子且不容易伤身体的优点(相对于其他常见的 水果来说),一向被人所钟爱。《诗经·魏风》 就说:“园有桃,其实之肴”,意思是说,园 中有桃,桃子是美味的食品,说明很早以前, 我们的先人就已经认识到桃子有较好的食用价 值。桃子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民间用它来治疗 多种疾病。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早在三千多 年前的商代中期,桃仁的药用价值就已经得到 了高度重视。前述河北藁城台西遗址中发现的 桃仁,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医研究所 鉴定,认为是医药用物。先秦流传下来的中国 第一部植物药书《神农本草经》说它“主瘀血、 血闭、瘕邪、杀小虫”。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有关桃的药性与功能的分析长达十几页。所 以自古以来,桃子一向被认为多食有益的水果, 民间流传着“桃饱李饿”“桃饱杏伤人”“宁 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杏一筐”等谚语。长此以往, 桃子的功能不断被放大、神化,变成了可以使 人长寿的“寿桃”、可以使人成仙的“仙桃”, 几乎成了长生不老果。
18-19世纪,广州外销画中的桃花。
1972年,山东省肥城 县桃园人民公社西里村女民兵在军事训练休息时采摘肥桃。
《山海经》里传说:“不周之山……爰有 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实而赤柑,食 之不劳”,开始把桃子和仙果联系起来。晋人 干宝的《搜神记》则讲述了一个吃仙桃的艳遇 故事:“刘晨、阮肇入天台取谷皮,迷不得返。 经十三日,饥。遥望山上有桃树,子实熟。遂 跻险援葛至其下,啖数枚,饥止体充。”不久, 二人在一条水溪边遇见两个绝色美女。二女邀 他们到家中用餐。酒足饭饱之后,一大群侍女 笑着拿桃子向他们贺喜,二人遂与那两个绝色 美女成欢。半年后,刘、阮回到家乡,“乡邑 零落,已十世矣。”类似的故事很多,而“山 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式的故事,其“道具” 都离不开桃子(仙桃)。
托名班固所撰的《汉武帝内传》把仙桃故 事搬进了神仙典籍。《汉武帝内传》载:“西 王母以七月七日降帝官,命侍女索桃果。须臾, 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 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 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日:‘欲 种之。母日:‘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 种之不生,乃止。”
经后人不断渲染,桃在仙界的地位不断提 高,作用更加神奇。西王母的仙桃到了宋代被 称为“蟠桃”。宋代小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则想象出天上有蟠桃园和猴子入园偷桃的故事。 明代吴承恩写《西游记》时,更是极尽想象 之能事,以神来之笔描写了西王母蟠桃园里的 三千六百株蟠桃:“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 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 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 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 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 月同庚。”孙悟空先是偷吃了蟠桃、继而大闹“蟠 桃会”。
随着西王母神话的传播和《西游记》故事的 流传,食桃延寿成为大众的心理积淀,在民间逐 渐形成了以桃拜寿的习俗。为老人做寿时,或 是摆上鮮桃为老人祝寿,或是用米面等捏成“寿 桃”、蒸熟后献给老人。民间绘画上的老寿星, 手里总是拿着一个很大的“寿桃”。或是用3 个桃子5只蝙蝠表示“三桃五蝠(福)”、用 很多桃子和蝙蝠表示“多福多寿”、用桃、蝙蝠 和两枚古钱表示“福寿双全”、画仙人持桃立于 树下表示“蟠桃献寿”,画桂花和桃子表示“贵 寿无极”……桃子几乎成了长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