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可储式固定冰袋的临床应用

2018-07-06 10:02孙梅凤邱水强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冰袋冷敷降温

孙梅凤,邱水强

(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骨科,上海虹口 200434)

临床实践中发现,非感染性发热导致的肢体肿胀,如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会导致肿胀时间延长,在骨折患者中,更是延长术前等待时间,甚至影响预后。肿胀早期及时冰敷有利于减轻患肢疼痛,加速肿胀消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骨折术前等待和住院时间。本文旨在探讨自制的多用途可储式冰袋固定带在非感染性发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住院期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100例。纳入的标准:非感染性发热,皮肤无破损。常见诊断:四肢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排除标准:开放性骨折、软组织裂伤,感染等。降温处理,观察组采用自制的多用途可储式冰袋固定带,对照组采用传统冰敷。观察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32.26± 8.71)岁;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35.69±9.72)岁。受伤入院后给予肢体固定制动、抬高、冰袋冷敷。两组间的年龄、性别、软组织挫伤分度及肢体周径增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观察组的多用途可储式冰袋固定带制作方法:外侧用棉质布缝成一个25 cm×15 cm的口袋(使患者有舒适感),内侧用无纺布缝成一个25 cm×15 cm的口袋(防止浸湿外侧棉布袋),用以储存冰袋。口袋两边缝上弹性绷带(便于固定在头部或四肢)分2种式样:分别适用于头部和四肢。48 h内是使用冰袋冰敷的最佳时机,冰袋冰敷以早为宜。在患者入院后即给予使用。使用方法(见图1):使用时将一次性冰袋用治疗巾包好后放于内侧口袋内。套于患者头部或绑于患者四肢,稳妥地固定在合适的部位。冰袋需6~8 h更换一次,以达到治疗效果。一般冰敷48~72 h。在冰敷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的局部皮肤、肿胀消退情况及末梢循环情况,并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认真记录,做好交接班。对照组:把一次性冰袋用治疗巾包好后放置在患者头部或患者的四肢。

1.3 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

病人舒适度的评分:疼痛通常是不舒适中最严重的表现形式[1],所以进行疼痛的分级评估可以参照对病人舒适度的评分。按WHO疼痛程度分级[2],采取数字疼痛评分法(NRS评分法)[3]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肢体肿胀程度评定标准,临床分级:0级,无肿胀;Ⅰ级,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存在;Ⅱ级,皮肤肿胀伴皮纹消失但无水疱;Ⅲ级,出现张力性水疱[4]。

1.4 临床疗效的评估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肢体肿胀程度,肿胀部位最大周径。统一应用同一皮尺(国产),重复评估并测量2次取平均值,精确到0.1 cm。

1.5 统计学处理

图1 可储式固定冰袋使用图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的资料以x±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的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P<0.05为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使用冰袋后未发生局部潮湿、移位、冻伤,观察组有45例(90%)明显高于对照组20例(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47,P<0.01)。使用冰袋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肢体肿胀程度、体温变化、滑脱次数(6、12 h内)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使用冰袋后的情况比较(x±s,n=50)

3 讨 论

冷疗法是在人体局部或全身施加冷的刺激,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改变人体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状况,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5]。冷疗能使神经纤维传递速度减慢,减少神经终极的兴奋性,提高痛阈,减轻疼痛[6]。它可以有效地缓解肿胀、减轻疼痛,在创伤早期应用冰袋冷敷显得尤为重要。冰袋冷敷是冷疗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动物实验证明,受伤后早期冷疗,可以减少组织坏死的数量,并控制炎症反应,缩短组织恢复的时间[7]。临床上高温患者的降温方法通常以物理降温为主,辅以药物降温,前者由于操作方便且易控制而被广泛应用[7]。在临床工作中,为了避免患者冻伤,冰袋不能直接与患者的皮肤接触,采用清洁的治疗巾包裹冰袋,但患者在更换体位时冰袋容易脱落而影响降温效果,尤其是在头部位置的冰袋更容易松动,另外时间长还容易潮湿,增加护理工作量。为有效提高冰敷的效果,减轻患者疼痛及肿胀程度,增加舒适度,并减少冰袋的滑脱次数,我科自制冰袋固定带,它能使冰袋稳妥固定,做到完全贴合,提高治疗效果。

3.1 显著节省护理时间

本研究发现对照组使用的传统冰袋冰敷因无法固定,常因患者变换体位而发生冰袋移位、脱落,需要护士重新调整、放置并固定,头部尤甚。而观察组上述情况明显减少。相对而言增加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护理时间。

3.2 舒适度提高

使用传统冰袋经常因破损导致潮湿,患者不适感增加。本研究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自制的冰袋固定带,由于内层为防水面料,即使冰袋破损也不会浸湿患者衣物,使用后患者的头部或患肢可以随意活动也不会造成冰袋的滑脱。且由于使用了双层面料,不用担心会引起冻伤,安全性高。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3.3 有效缓解疼痛和肿胀

本研究提示观察组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冰敷是应用一种低于人体温度的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局部,使局部软组织温度下降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减轻液体外渗并使血管挛缩,降低局部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局部组织的出血,减轻局部肿胀并缓解患者的疼痛。

3.4 提高降温效果

常规冰敷过程中,为保证降温效果,护士需要加强床边巡视,及时处理移位情况[8],这直接增加护理的次数和时间,与自制的冰袋固定带相比降温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9]。在相同时间内观察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应用自制冰袋固定带降温效果更好,可能是因为冰袋移位减少所致[10]。自制冰袋与皮肤紧密贴合,使有效接触面积最大化,有利于传导散热。

3.5 降低滑脱次数

观察组滑脱次数(6 h和12 h内)低于对照组(P<0.01)。通过临床应用后发现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都会存在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所以只有充分沟通使患者配合治疗,这样才能保证冰袋的固定及治疗效果。但若对躁动、昏迷、危重患者使用传统方法,则起不到理想的冷敷效果。

另外,固定带制作简单,柔软舒适,可以反复使用;清洗消毒方便,且能防止交叉感染。

3.6 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解释使用冷敷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若较长时间使用冷敷时,要加强巡视,需密切观察冷敷部位的肤色,防止局部冻伤[11];冰袋不冷后要及时更换,保持局部处于低温状态;做好交接班;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及时处理;使用结束后要及时收回,同时做好记录。

4 结论

通过自制冰袋固定带的使用,冰袋固定稳妥,能做到完全贴合,可以有效改善高冰敷效果,显著降温,有效控制局部组织出血,减轻疼痛及局部肿胀程度,提高患者体验舒适度,并能减少冰袋滑脱的次数。护士无需频繁调整冰袋位置,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及时的优质护理[12]。而且此方法行之有效,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经济实用。故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

2.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6,296.

3. 倪家骧.疼痛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205.

4. 姜广良,顾玉东.扶他林乳胶剂的镇痛消肿作用观察[J].中华外科杂志,1996,12(4):231-233.

5. 何艳梅.冷疗应用在四肢骨折术后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146-147.

6. 夏玲,张兆波.冷疗法在骨科康复中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6):591-594.

7. 张珠凤,孔丽娟,沈国花.冰袋降温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5,19(10B):2143-2144.

8. 张娅,杨秋华,孙广滨,等.新型颈部冰袋的制作与应用[J].上海护理,2014.14(2):58-59.

9. 马丽莉.冰袋固定袋的设计和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6):534.

10. 刘园,熊丹,宗海燕,等.三升袋在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483-484.

11. 路丽芬,纪惠萍,徐光.新型颈部冷敷装置在扁桃体摘除术后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128.

12. 燕红卫.临床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04:813-814.

猜你喜欢
冰袋冷敷降温
冰袋固定装置在物理降温中的应用与研究
家里多余的冰袋怎么处理
动物降温有妙招
保鲜冰袋安全吗? 用完之后怎么扔?
鼻舒朗冷敷凝露
冷敷热敷,各有奇效
小小冰袋作用大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页岩气开发降温
消肿止痛酊结合冷敷在骨伤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