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对健康的影响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分析

2018-07-06 06:58宋月萍张婧文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生病生理

宋月萍 张婧文

1.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2 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 100872

校园欺凌是指受害学生长期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包括直接欺凌(直接人身攻击)和间接欺凌(排斥和孤立)。[1]受转型期社会变迁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存在较高的行为失范及越轨风险,校园欺凌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暴力倾向严重,且与互联网相结合,校园中弱势群体如女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为欺凌的主要受害者。[2]已有研究表明,有受欺凌经历的学生存在更高的抑郁风险,在学业表现、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也面临障碍。[3]受欺凌经历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有必要引起重视并进行干预。我国校园欺凌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关注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大样本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对当前我国青少年校园欺凌现状形成基本认识,并探究不同欺凌形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自2016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CEPS)第三期调查数据。CEPS是我国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群体的全国性、连续性调查,采用多阶段的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抽样方法。该调查以2014年为基期,以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和流动人口比例分层,随机抽取了28个县级单位作为调查点。并根据教育部收集的学校名单、学校类型(公立、私立、打工子弟学校)和学生规模等基础资料,在每个样本县(区)随机抽取4个学校,在每所样本学校抽取2个七年级班和两个九年级班的所有学生为最终样本。2014年基期调查112所学校、438个班级的19 487名学生,包括10 279名七年级学生(约占52.7%)和9 208名九年级学生(约占47.3%)。

2016年,CEPS开展了第三期调查,成功追访到8 600名接受2014年基期调查的七年级学生(在2016年第三期调查时已是九年级学生),并在问卷中增加了校园欺凌相关信息。基于本文研究目的,在剔除掉校园欺凌以及相关变量缺失的样本后,最终获得7 513个有效样本。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1.2.1 数据收集

CEPS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包括个体特征(性别、户口登记地、户口类型、学习成绩、初中是否当过班干部、是否寄宿)、家庭环境(是否与父母同住、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经常吵架、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和儿童遭受各类校园欺凌的情况。

1.2.2 受校园欺凌情况的测定

学生遭受的欺凌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4]在九年级学生问卷的社会行为发展部分询问研究对象最近一年来在学校里受欺凌情况,涉及11个条目: 肢体欺凌主要包括“被同学推搡或被打、被踢”和“有同学敲诈、勒索我或抢走我的东西”;言语欺凌包括“有同学骂我或对我说难听的话”、“遭到同学的当众嘲笑”、“有同学用不好听的外号称呼我”和“有同学威胁、恐吓我,声称要欺负我”;社交欺凌包括“被同学孤立、排斥”和“有同学传播关于我的八卦、小道消息”;网络欺凌包括“在手机上收到来自同学的嘲笑或难听的话”、“在网上被同学骂、被欺负”和“我的隐私、个人信息被同学发布到网上”。过去一年在校至少有一次上述经历者为受欺凌对象,至少有一次某类型欺凌经历者为该类型受欺凌对象。

1.2.3 心理健康的测定

主要调查研究对象在过去七天内的情绪状况和精神状态,包括5个条目: “我感觉快乐、心情舒畅”、“我感觉宁静和放松”、“我感觉充满活力、精神充沛”、“我睡醒时感到清新、得到了足够休息”和“我每天的生活中充满了有趣的事情”。问卷设计中对心理健康进行正向赋分,即评分越高,心理健康状态越好;评分越低,心理健康状态越差。

1.2.4 生理健康的测定

基于患病情况测评研究对象的生理健康状况。主要调查研究对象过去一年生病(如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的频繁程度,分为“从未生病”、“很少生病”、“有时生病”和“较多生病”四类。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剔除关键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7 513例。其中男性约占50.18%,户口在本区县者约占84.24%,农业户口者约占58.51%。76.73%的样本学生与父母双方同住,仅与父母一方同住者占13.69%,与父母双方均不同住者占9.57%;样本中独生子女约占45.61%,在校寄宿学生约占28.22%。样本中有在过去一年遭受校园欺凌经历者约占57.27%。从欺凌类型来看,言语欺凌是最主要的欺凌形式,过去一年遭受过言语欺凌的学生比例为49.29%,遭受过社交欺凌的比例为37.69%,有受肢体欺凌和网络欺凌经历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8.41%和14.08%,37.06%的学生曾受到过不止一种类型的欺凌。

2.2 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2015—2016年初三学生心理健康得分为17.03±4.67分,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未受欺凌学生心理健康得分为18.08±4.79分,高于受欺凌学生(P<0.05)。遭受过不同类型欺凌的学生心理健康得分也比较低,过去一年曾受网络欺凌的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最低,仅为15.63±4.62分。男孩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孩,成绩较好或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心理健康得分较高,与父母同住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此外,父母是否经常吵架、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在校寄宿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关(P<0.05),学生的户口所在地、户口性质、是否独生子女、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心理健康无关(P>0.05)(表1)。

2.3 影响生理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2016年生病次数较多的学生约占全部初三学生的6.23%,62.31%的初三学生过去一年很少或从未生病。有时生病或较多生病的学生中过去一年受校园欺凌的比例分别为62.35%和64.53%;从欺凌类型来看,生病较频繁的学生受欺凌比例均高于较少或从未生病的学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性别、户口登记地、初中曾任班干部、与父母同住、父母是否经常吵架、家庭经济条件和是否在校寄宿与学生生理健康状况有关(P<0.05),户口性质、学习成绩、是否独生子女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与生理健康无关(P>0.05)(表2)。

表1 不同受欺凌状况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表2 不同受欺凌状况学生生理健康比较

2.4 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OLS回归模型分析

以学生个体特征和家庭状况为控制变量,将受欺凌类别数和不同欺凌种类分别纳入OLS模型。结果显示,遭受校园欺凌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遭受校园欺凌的类型越多,欺凌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越明显。不同类型的校园欺凌对学生心理健康均有不利影响,其中社交欺凌的危害最大(β=-1.04,95%CI: -1.30~-0.78),其次是言语欺凌(β=-0.90,95%CI: -1.16~-0.65),肢体欺凌对心理健康的危害相对较小(β=-0.33,95%CI:-0.64~-0.03)(表3)。

表3 心理健康多因素OLS回归模型结果

2.5 影响生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以学生个体特征和家庭状况为控制变量,将受欺凌类别数和不同欺凌种类分别纳入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受欺凌学生的患病风险高于未受欺凌学生,受到多种类型欺凌的学生患病可能性更大;从欺凌类型来看,网络欺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言语欺凌是生理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OR=1.33,95%CI=1.19~1.48),社交欺凌及肢体欺凌的作用相对较小(表4)。

表4 生理健康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续)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初三学生中有受校园欺凌经历的比例约为57.27%。校园欺凌形式上以言语欺凌为主,其次是社交欺凌和肢体欺凌,结论与以往研究相似。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重要形式之一,过去一年约14.08%的初三学生遭受过网络欺凌。随着移动通信设备和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比例和频率迅速提高,然而其网络使用过程缺乏合理引导,极易受网络亚文化影响,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此外,互联网也成为校园欺凌公开化的重要媒介,在同龄群体中形成负面行为示范。

已有文献指出,受欺凌经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长期的负面影响,受欺凌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较低,更容易焦虑和情绪低落,且在成年后依然存在较高水平的抑郁倾向。[1]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受欺凌学生在调查一周内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低于未受欺凌学生,而且受欺凌类型越多,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不同欺凌类型比较,受欺凌与未受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社交欺凌和言语欺凌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受欺凌经历弱化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增加了抑郁风险,不利于其长期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

与未受欺凌的九年级学生相比,受欺凌学生过去一年生病次数更多。言语欺凌和社交欺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较大,网络欺凌对生理健康没有显著影响。青春期是人体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短期来看,受欺凌经历使学生患病风险增加,影响其当前日常生活和学业表现,长期而言,频繁患病不利于青少年身体机能发育,对其身体素质和行为能力将存在负面影响。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Olweus D.Bullying at school: Long-term outcomes for the victims and an effective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R].1994.

[2] 郑明达,艾福梅,袁汝婷.校园欺凌已成社会问题[J].小康,2015(16): 88-89.

[3] Swearer S M,Espelage D L,Vaillancourt T,et al.What Can Be Done About School Bullying? Linking Research to Educational Practice[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0,39(1): 38-47.

[4] Jimerson S R,Swearer S M,Espelage D L.Handbook of bullying in school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New York: Routledge,2010.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生病生理
预防做好 牛生病少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生病”的一天
大脑如何知觉音乐的形式美?——来自电生理的证据
肉鸡铬需要量及其营养生理作用
生病的快乐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生病真难受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