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明
陈敬之、陈希望父子
认识陈希望,源于他的父亲——著名花鼓灯老艺人、“陈氏”流派创始人、艺名“一条线”的陈敬之老先生。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从上海考入安徽省歌舞团舞蹈队,练中国舞、练芭蕾,跳《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草原儿女》、《沂蒙颂》的同时,“安徽花鼓灯”这一崭新的舞蹈名词和样式,拓展了我对舞蹈的认识:那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手巾花、扇花,那刚劲、灵巧又不失妩媚的步法、身段及组合,为我开启了“最具汉民族舞蹈代表性的中国舞种”宝库之门,令我为之惊喜,对其肃然起敬!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了花鼓灯的起源、流派及代表性人物,尤对冯国佩、陈敬之等老艺人仰慕之至!70年代后期,团里邀请几位老艺人来团教学,就在那时,我真正认识了陈老,并欣慰地得到他夸我:“学得不错!”后来,我工作调动先后至安徽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曾为陈老在基层不尽人意的待遇稍尽微力,并带省市媒体为他做过专访;去凤台,就去看望他老人家。陈老每逢省里重大文艺活动总是要问:“李明来了没有?”让我好生感动,很是珍惜这段忘年的友谊。
就在这淡淡的交往中,知道陈老有个在凤台一中当音乐教师的儿子陈希望,喜欢音乐,却不喜欢花鼓灯;家中兄弟姐妹三人,居然没有一个继承父亲如此著名的唱、跳花鼓灯的衣钵!随着渐渐熟识与交谈,方知花鼓灯留给陈家子女的儿时记忆并不美好,“就是到人家农村的牛屋里唱一段,跳一段,人家给你一碗米(哭),那种日子,不能提……”在少年陈希望看来,花鼓灯就是讨饭的工具,曾让父亲受累又没有尊严,所以他一直很抵触花鼓灯,不屑于花鼓灯。
因为喜欢音乐,陈希望考上安徽省艺术学校音乐科作曲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还是因为对音乐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又先后攻读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和音乐教育系,以求获得更多的艺术滋养和收益。正是在那里,陈希望渐渐发现了花鼓灯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对花鼓灯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老曾对儿子说:“人家不是学音乐专业的都在搞花鼓灯音乐,你学音乐专业的却不搞,太可惜了!”陈老的特点是不仅花鼓灯跳得好,他的灯歌也唱得好,堪称一绝。他说“谁有你这个条件呢,只要你愿意写花鼓灯音乐,我可以随时随地为你唱!”
成熟了的陈希望一头扎进了花鼓灯音乐的海洋。这个生在花鼓灯之乡,成长于花鼓灯之乡的年轻人,灯歌和锣鼓的耳濡目染赋予他取之不尽的灵感和音符。由他作曲的《千里长淮一条线》、《淮河娃》、《扇花纷飞》、《好一群小兰花》、《俺也要跳花鼓灯》等舞蹈作品,先后摘得12个全国大奖,36个全省大奖,他个人获得首届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展演”特别贡献奖和第九届安徽省艺术节作曲一等奖。人们在一部又一部花鼓灯音乐作品中认识了陈希望,认识了一位从县城、从非专业领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多产作曲家,他也因此被破格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凭借着对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深厚的功底,陈希望的作品无论是旋律还是节奏,甚至包括他运用民间音乐创新的素材,都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由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创演的舞蹈《千里长淮一条线》,以艺术大师陈敬之创建“陈氏”流派、历尽艰难曲折、不屈不挠传承、发扬花鼓灯、培育后人为题材,充分展示陈派花鼓灯“颤颠抖”、“三道弯”、“蝴蝶盘花”、“水中望月”、“缠头绕扇”等典型动作的艺术特色,让千里长淮舞红花鼓灯得以淋漓尽致的渲染。陈希望带着深厚感情为之谱写的音乐,以悠扬、深远、悲怆、苍凉的灯歌(由80多岁的陈敬之亲自吟唱)作为引子,音乐一起,坐在台下的观众,不约而同把心都拎到了嗓子眼儿,摄人魂魄的灯歌把人们带到那个遥远的花鼓灯起始的年代,深深吸引并感动着大家。随着舞蹈情节的开展,音乐也随之变化,既有泥土芳香韵味,又富时代旋律特征,到逐渐发展成华丽、流畅、极具现代感的辉煌乐章,让观众充分领略千里长淮“一条线”后继有人的兴奋与喜悦。这部作品的舞蹈编排和音乐均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自2006年推出后,一举夺得全国“荷花奖”、“群星奖”,省艺术节作曲一等奖、全省花鼓灯会一等奖以及省“社科文艺出版奖”等近10个大奖,实现了凤台花鼓灯在多个奖项上“零”的突破,也成为陈希望的花鼓灯音乐代表作品。
2012年秋季,94岁的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敬之先生与世长辞。悲痛之余,陈希望告诉大家:父亲去世前有件事一直放不下,那就是“花鼓歌”的传承。原来,由于历史原因,花鼓歌一度被轻视,不少花鼓灯作品只有舞蹈,没有歌唱,这让老先生非常忧虑。在病床上,陈老对希望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把花鼓歌传承下来。
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陈希望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前往安徽北部、河南南部的偏僻乡村,寻访花鼓灯老艺人,收集濒临消失的花鼓歌。作为一名基层的民间艺术爱好者,陈希望搜集花鼓灯资料,所有花销均为自费。为节约资金,他所到之处经常住牛棚,要饭吃,为此还曾生过疥疮、长过虱子。凭着顽强的信念,靠着一份执著,陈希望先后搜集了近500首已经失传的民歌小调和锣鼓经谱。如今,这些原生态民间音乐资料已成为传承花鼓灯的宝贵素材,浓郁的淮河乡音乡情化成鲜活的音乐语汇,升华为他创作花鼓灯音乐的灵魂。同时,他坚持每部作品“逢曲必有唱”,向天堂的父亲呈上一份又一份心血凝成的答卷,也成为自己创作道路的既定方向。
2014年,陈希望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奔走,发起并建立了“陈敬之花鼓灯艺术研究会”,力求为传承陈派艺术、为凤台花鼓灯争取更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由于连续劳累,在成立大会的前夜突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捡回一条命,未等痊愈又全身心投入到心爱的工作中。
近年来,陈希望更忙了:为凤台、为淮南,甚至为合肥多所学校创作校歌,为厂矿企业写歌,为专业院团、业余艺术团作曲,为颍上县文化部门发起的“花鼓灯进校园”教材创作音乐……整天忙碌奔波、乐此不疲。对于花鼓灯的热爱,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无法分割,只要是有关花鼓灯的事情,他都非常乐意去做,且不在意任何名利。久而久之,陈希望对花鼓灯的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浓,这种感情又更多地化为紧迫感和危机感。他焦虑:“古老、民间的东西有许多宝贝,如果不去整理就可能面临失传;随着老艺人慢慢的离去,宝贝可能就没有了!”他惆怅:“花鼓灯进校园,拍教学片,从娃娃抓起,这多好呀!可自己的家乡,还有那么多地方为啥就想不起来做呢?”他希望:“各级政府、各级文化部门能够更进一步重视和扶持花鼓灯的发展和传承”;他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喜爱花鼓灯,研究花鼓灯,把花鼓灯红红火火地传到全国!”他还希望:父亲的在天之灵能一直护佑他、督促他,使之与花鼓灯相伴,与灯歌灯乐相守,写出与心灵相通的好作品,一直写,一直写……
一线委婉再芳华,一心希望传花鼓。年届60的陈希望,既不在专业艺术团体工作,也不在任何艺术研究机构任职,他唯一的头衔,就是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陈敬之的儿子。而正是这个头衔,让他把传承安徽花鼓灯艺术,当成了自己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愿意以下半辈子的耕耘与守护,使之发扬光大。作为一名在安徽宣传文化战线奋斗了40多年的老兵,作为一个同样深深热爱安徽花鼓灯、年老心不老的文艺工作者,我敬重他——正是有了像他这样的音乐工作者,我们的舞蹈创作才能得以如虎添翼,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承。希望他保重身体,保存实力,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创作的活力。也祝福他的希望能够如愿以偿,谱写出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优秀花鼓灯音乐作品,告慰我们的前辈,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宏伟华章锦上添花!
加油!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