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杨玉蛟,吴立雨,葛杜娟,梁瑞丽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400)
腹针疗法是一种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的新型针刺疗法,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理脏腑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本研究运用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来自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评定。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昏厥,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伴随月经期呈周期性发作,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符合上述痛经诊断标准;年龄14岁~35岁未婚孕女性;月经周期规律为(28±7)d;从1个月前开始未进行其他治疗者;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本研究获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随机分配方案按照顺序编码、密封、不透明信封保存。筛选合格的受试者,在填写完基本情况及知情同意书后,即可分配信封进行分组。疗效评价及试验数据分析分别由不参与分组、治疗的两位医师完成。治疗组采用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配穴:子宫穴。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暴露腹部,常规消毒后,应用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华成牌0.2 mm×45 mm),垂直于皮肤进针,按照穴位由上至下,由里到外的顺序进行针刺。其中腹四关中刺(针具刺入腹部的脂肪层中),引气归元、子宫穴深刺(针具刺入脂肪层底部,使针尖在肌筋膜上)。手法轻捻转不提插,留针30 min。
对照组选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00 mg,1 d 2次(嘱患者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两组患者均于月经来潮前3 d开始治疗,每日1次,治疗至患者月经来潮后第3天后结束,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①痛经症状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拟定痛经评分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及每个月经周期治疗后进行评价。②疗效标准[2]:治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访问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疼痛程度恢复“0”分;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需治疗能坚持工作,疼痛程度为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50 %以下;有效: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治疗后能坚持工作,疼痛程度为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 50 %~75 %;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变者。于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进行评价。③不良反应观察和判定:观察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不良反应与治疗相关性按有关、无关进行判断记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检验均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3.1 两组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第1、2、3周期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3个周期治疗组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程度评分比较
3.3.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出现中脘穴处皮下瘀斑,3 d后自愈,无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感。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学“痛经”范畴,病位在胞宫,与肝、脾、肾三经及冲任二脉密切相关,以冲任气血失调,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3],治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4]。腹针理论认为,腹部腧穴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5]。本研究采用腹针疗法中“引气归元”“腹四关”为主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引气归元”为任脉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合,中脘、下脘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故四穴合用具理脾胃、补肝肾、调冲任之功。“腹四关”为胃经双侧滑肉门、外陵组合,可通调气血、疏理经气,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具暖宫调经止痛之功。诸穴相配,可使患者冲任气血调和,肝、脾、肾脏腑功能得到调节。此外,本研究认为进针的深浅是影响腹针疗效因素之一。腹针疗法提出“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在施治时通过不同的针刺深度达到不同的经络层面,可能影响和刺激不同的外周系统达到调整局部的作用[6]。本研究认为,浅刺即为破皮,刚进入脂肪层,中刺在脂肪层中,深刺在脂肪层底部,治疗操作中“引气归元”调理脏腑采用深刺,“腹四关”调理气血采用中刺,子宫穴调理脏腑采用深刺。但研究中未设立对照组单独分析针刺深浅对于针刺疗效的影响,且对于针刺深浅具体数据未详细界定,今后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优势[7]。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痛经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具有较好的疗效,从现代医学分析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腹针刺激在腹部,对体腔的内脏神经及子宫周围组织产生影响有关,但此理论尚需今后进一步探讨。与布洛芬相似,但布洛芬、芬必得等非甾体抗炎药,常引起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8、9],易产生耐药性[10],不宜长期应用,本研究中对照组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感,而治疗组仅有1例中脘穴处出现皮下瘀斑,后自行消退。
腹针疗法副作用少,进针时手法轻,是一种微痛疗法,患者易于接受。腹针疗法对于穴位的具体位置及进针深浅均有明确规范,按照要求操作即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宜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1-1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267-271.
[3] 黄玉兰,李绿茵,夏 凡.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验案1则[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648.
[4] 王 清,经 燕.近代中医妇科名医诊治痛经经验撷英[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8,36(5):73-74.
[5] 王丽平.薄氏腹针疗法临床体会[J].中国针灸,2004,24(3):201-202.
[6] 金亚蓓.腹针引气归元法为主治疗痛经的随机对照研究[C].第二届国际腹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37-40.
[7] 宋任逸,朱庆文.原发性痛经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6,25(5):57-59.
[8] 金 萍,沈利君.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4,11(8):954-955.
[9] 王 球.硝苯地平不良反应的防治[J].中国水电医学,2005,5:315-316.
[10] 施桂英.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1999,8(9):59-61.
作者简介:
王丽娜(1984-),女,2011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现在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工作。研究方向:针灸、刮痧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