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定义、特征与表达手段

2018-07-06 12:18税昌锡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现实性主观性情态

税昌锡

(浙江科技学院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杭州 310023)

人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同时也是语言的核心要素。言语的生成具有主观性(subjectivity),同时也负载了说话人对言说对象的某种情感或态度,即情态(modality),由不同的言说策略或方式所体现。就概念本身而言,主观性跟情态虽关系紧密,但并不就是情态,前者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反映在言语中则体现为说话人认识事物的主观立场,即从说话人自身出发去认识客体;而后者体现说话人以自身的情感或认知出发去看待或认识客体。因此,情态都具有主观性,但主观性并不止于情态,还涉及指称、言语行为等。

情态作为语义语法范畴一直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尤其是彭利贞[1]、徐晶凝[2]等对国外情态理论的引介,并从不同侧面对汉语情态的表现及其理论探索将汉语情态研究引向了深入。最近十余年来汉语情态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一些相关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使得传统情态研究的范围得到了拓展,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一些词情态义的演化过程得到了充分揭示,如王继红等[3]讨论了“当”的情态义与将来时的演化过程,张谊生[4]讨论了副词“生生”从情状描摹到情态评注的演化历程;其二,情态跟其他范畴之间的互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刘翼斌等[5]讨论了情态与体的同现互动限制,张寒冰[6]讨论了人称与情态的同现限制;其三,一些表示情态意义的句法格式,甚至篇章手段进入研究范围,如彭利贞等[7]讨论了非意愿与“V不了”的认识情态表达,邵敬敏[8]讨论了“大不了VP”的极性估测及其意志力;其四,一些学者从范畴的角度就情态本身及其表现进行了理论探讨,如赵春利等[9]试图厘清语气、情态与句子功能类型之间的分别和联系,张楚楚[10]对否定非情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彭利贞[1]372-437揭示了汉语情态动词的同现规则,马清华[11]用推导验证方法,归纳了汉语情态在多层次上的统辖序列。

显然,汉语情态研究已向纵深拓展。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跟情态相关的问题尚待阐明,比如究竟如何定义情态?表达情态的手段究竟有哪些?各种手段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有助于汉语情态研究的系统化和整体性认识。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情态的定义及其特征入手,着重对汉语情态的表达手段做初步探讨。

1 情态的定义

“情态”这一概念源于模态逻辑学(modal logic)中的“模态”(mode),指事物发生或认识事物的可能性、概然性和必然性等特征。模态逻辑学对模态词和模态表达的研究以揭示意义为目标,其研究方法虽然为语言学研究情态所借鉴,但并没有为情态的语义研究提供完整的分析模式,也没有把有关模态词意义的分析总结成一套系统的适用于自然语言情态表达的普遍理论[12]。

自现代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情态范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正如Lakoff[13]所指出的,情态因为有关词汇在句法和语义上往往不可预测,且很少有规律可循,因此一直是令人感到迷茫的领域。也因此,语言学界一直难以对情态做出准确的界定,至今未见系统的分类描述以及综合而全面的研究成果。

鉴于情态范畴的复杂性,大量研究情态的文献力图明确其研究范围,以便减少其模糊性,不可避免地要对情态进行定义,涉及的范围不可避免地存在宽窄的差别。Palmer[14]16认为,情态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看法在语法上的表现。持类似观点的学者对情态的研究主要涉及句子谓语的情态表达,比起其他语言手段,更重视跟谓语相关的表示情态意义的词语或情态形式。不过Palmer[14]2本人也注意到:多数已知语言的情态系统虽然形式上跟动词系统相联系,但其情态意义并不只跟动词相关,还跟整个句子相关,因此就某些语言而言,情态还可以在除了动词或复杂动词以外的别的成分上得以标示。类似情况Lyons[15]451-452,787-849也曾讨论过,他指出:情态表达说话人对句子表达的命题或命题所描述情景的看法或态度,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看法的语法表现或语句中的那些主观性特征;情态意义不仅仅限于情态动词,像词语“坦率地说”(frankly),“幸运地”(fortunately),“有可能”(possibly),“明智地”(wisely)等,都可以表达情态。Halliday[16]在其系统功能语言学体系中把情态看作是人的元认知功能的一部分,认为情态与命题是相分离的,表示人们对命题或事件认识的估测和不确定性,体现的是人际功能。汤廷池[17]也从表达功能的角度认为,情态指的是说话者对句子命题内容的观点(viewpoint)或心态(mental attitude),包括对命题真伪、认知、愿望、义务、评价、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等的判断。

上述各家对情态的定义都主要涉及句子表达过程中命题或命题所描述情景跟人的情感或态度相关的主观性因素。也有学者将否定、时空等非主观性因素纳入到情态讨论的范围,例如Fillmore[18]认为,句子由命题和情态两部分构成,情态包括诸如否定、时、式和体这样一些和整个句子有关的成分。崔希亮[19]认为,情态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涉及说话人的态度和意见。他引入事实和事理、真实和虚拟、写实和非写实、认识论和道义论等概念,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情态及其表态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称作直陈情态,跟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有关,汉语里通过“语气”(mood)范畴来表达,比如推测、判断、推断、假设、疑信、商量、征求同意等;第二部分称作事件情态,跟事件本身的状态有关,在汉语里通过情态副词、动词本身及动词的附加成分表达,比如事件的时间属性,诸如开始、持续或进行中、完成等时间概念;第三部分称作能愿情态,跟说话人的判断有关,在汉语里通过能愿动词来表达,例如可能、能力、义务、权限、意愿等。针对崔希亮建立的情态系统,彭利贞[1]36认为,把一般认为的体范畴看作是“表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一结论尚需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崔文“直陈情态”之下所列举的成员是否能以“直陈”来涵盖,也值得重新考虑;把语气与情态看作是同一个上位范畴下的相互平行的子范畴,应该有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把“能愿情态”只分为道义论和物力论两方面的问题,这是否合理,也值得做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彭利贞的认识值得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有助于对情态范畴的准确把握。此外,马清华[11]赞同Fillmore的观点,认为广义情态是除命题外的时、体、否定、语气等成分,是除句核成分外的超核成分,是陈述的依附成分。这种认识同样存在前述彭利贞所指出的问题。

除了人们对情态各持说法外,汉语学界对情态及其相关的语气(mood)、口气(tone)以及句子功能(sentence type)等概念也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赵春利等[9]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他们根据不同范畴在语法性质、类型名称和内涵鉴定上都存在差异的原则,参照其英语语法范畴的性质、类型和内涵,认为汉语情态是基于逻辑认知的语义概念,句子功能是基于用途的功能概念,口气是基于情感态度的语用概念,而汉语语气可基于mood的语法意义而非语法形式作出界定,即其性质是基于词汇句法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句法概念,其内涵是说话者表述话语的方式,其类型可分为直陈、祈使和虚拟三种。这样,在他们看来,情态、句子功能、口气和语气是根据不同语法性质划分出来的平行概念,其上并无一个更为概括的概念来统摄四者。其实,Palmer[14]7,21根据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认为情态的概念远大于语气的内涵,语气只是表现情态的形式之一,跟时制(tense)与时间(time)、数(number)与计数(enumeration)类似。从前文诸家对情态的定义来看,情态也不仅仅只是语义概念,跟句法、功能和语用都有关联。

表1 情态类型系统Table 1 Modality type system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情态范畴的认识不宜过于狭窄,只涉及谓词或句子谓语的情态意义,也不宜过于宽泛,将时、体等因素也囊括其中,尽管它们存在某种程度的互动关系;对情态的认识应该建立在人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基础上,不仅涉及逻辑认知,还涉及句法、功能和语用。这样,我们可以在借鉴彭利贞[1]58定义和赵春利等[9]研究的基础上对情态下一个简明的定义:情态就是说话人对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状态表达的主观态度,具体包括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句子功能类型、口气和语气,如表1所示。

各种类型的情态还可以进行下位分类。显然,上述对情态的认识不仅涉及谓词或句子谓语的情态意义,其范围还扩展到表达说话人主观态度的一切可能的表达手段。事实上,通过情态助动词以外的情态副词、情态形容词、情态名词等,以及各种语法语用手段,甚至篇章手段,也可以表达情态意义,获得预期的言外语力。

相对于主要涉及谓词或句子谓语的情态表达,只关注情态助动词,以及具有情态附加语功能的副词及其使用的狭义情态,上述认识也可以称为广义情态。事实上,Bussmann[20]就曾认为,情态表示说话人对所说话语内容的态度,既可以是形态上构成的语气,如陈述、虚拟和祈使语气,也可以是不同的语句类型,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借助于情景因素,情态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词汇和形式手段来实现:动词的形态语气、词汇手段(如状语“但愿”“或许”)、情态助动词(如“能”“可以”)、句法手段(如“可不可以”“不得不”结构式)等。

相对于狭义情态,广义情态广泛涉及情态问题,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谓词及句子谓语的情态表达,还扩展到表达说话人主观态度的所有可能的表达手段,有利于全面、综合认识情态范畴及其表达系统。

2 情态的多维特征

情态意义的多样性,跟情态的多维度特征有关,主要涉及客观性(objectivity)与主观性,现实性(realis)与非现实性(irrealis)。前者还涉及各种类型的语气、语调和口气等,后者还涉及可能性(possibility)、盖然性(probability)和必然性(necessity)等。

2.1 客观性与主观性

言说对象是客观存在,但说话人从什么立场,以什么情感或态度描述言说对象却具有主观性。客观事物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具有多维度特征。从认知的角度看,人们可以从不同维度认识同一事物,因此认识过程具有主观性。沈家煊[21]认为,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研究话语的主观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说话人的情感(affect)和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这三个方面互有交叉和联系,很难截然分开。从本文讨论的内容来看,后二者同时也是情态范畴讨论的对象,而前者如果不涉及认识或情感因素则不在情态范畴讨论的范围。

认识事物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还与说话人和受话人认识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知识背景有关。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却被“地心说”论者视为异端邪说,尽管现在看来前者具有相对客观性。可见,主观性也有客观的一面,即需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存在没有客观事实为基础的主观性。因此,即使是主观性较强的虚拟句也有客观成分。例如:

1)我要是一只小鸟,就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该句表达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主观愿望,但客观世界存在“鸟”这类动物,而且典型的鸟类能够在天空中飞翔。就情态而言,这种被说话人加入主观立场或态度的话语,因其情态意义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可称为主观情态(subjective modality)。

不过,根据Lyons[15]797-798,一些主观性认识情态也可能存在客观性解释。例如:

2)张三可能未婚。

3)或许张三未婚。

按照主观情态的解释,例2)表达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不确定性从主观上认定张三未婚的确信程度。基于此,说话人可以在句末加上诸如“我对此表示怀疑”“我认为多半就是如此”等表达不确定性意义的补充成分。这时,例2)表达了差不多跟例3)相同的情态,即主观情态。但是,Lyons认为类似例3)这样的句子仍有可能得到客观认识情态的解释:设想张三作为其中的一员生活在一个有90个人的社区,里边有30个人已明确未婚,但不知道这90个人中谁是已婚、谁是未婚。在这样的情景中,张三存在未婚的可能,而说话人也希望把这种可能当作一个客观事实说出来。因此,例3)跟例2)相比,除了可以表达主观情态以外,同样可以表达客观认识情态。

总之,情态既非是完全客观的,只反映话语命题和言外事实之间的关系,也非是完全主观的,只反映说话人与话语命题的关系,而是更像一种三面体,用语言中客观存在的手段对言外客观事物表达某种主观立场或态度[22]。客观情态与主观情态本质上都是说话人的主观反映,都具有主观性。因此,Palmer[14]16认为,情态涉及话语的主观性,主观性是衡量情态的基本标准,情态即是说话人主观态度和看法的语法化。

主观性在程度上存在强弱差异,可以通过相应的表达手段体现出来。例如:

4)a.两人私下/*私自交换了意见。

b.有的粮管所擅自/私自上路设卡堵截过境粮食,低价鲸吞。

c.周边居民住宅及高层建筑,禁止人员擅自/*私自上楼顶观看,以防发生意外。

“私下”“私自”和“擅自”的相同点都表示“暗地里,瞒着别人做事”,但“私下”的“下”强调底下,侧重于“封锁消息,不让别人知晓”,表示中性义,即使表贬义也较弱,因此主观性不强;“私自”和“擅自”的“自”表示“自作主张,没获得批准,往往违规违纪”,指责义明显,主观性较强,而“擅”比“私”更强调“自作主张,未获相关人员或机构允准”,甚至有违规违纪之嫌,因此,相较之下,“擅自”的主观性高于“私自”[23]。这样,从主观性角度看,“擅自”高于“私自”,“私自”高于“私下”。

有时主观性和客观性还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语气、语调和口气等体现出来。

2.2 现实性与非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这一概念主要用来描述现实世界已经实现或正在发生的情景,通常与直接感知相关联。相反,非现实性主要用来描述只在想象中出现或感知的情景[24]。

现实性与非现实性是情态研究的重要概念,是观察和研究情态的重要视角,Givón[25]、Palmer[26]等曾讨论过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语法表现。自20世纪末以来,现实性和非现实性在汉语语法中的表现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石毓智[27]较早注意到,汉语在表达现实和非现实(他称之为“虚拟”,表非现实的句子称为“虚拟句”)时存在句法上的对立。例如:

5)a.大家都鼓励他别泄气。

b.*大家都鼓励他没泄气。

6)a.她不又念唐诗了?

b.*她不又念唐诗了。

否定句、是非问句具有非现实性,非现实性跟否定相通,所以例5)a和6)a是通顺的句子;而例5)b和6)b是现实句,不能被否定。

具有现实性的事物可以被人们直接感知,而具有非现实性的事物则存在于人们想象的情景中。非现实性具有不确定性,在程度上存在强弱差别,从不可能性(impossibility)到可能性,到盖然性,再到必然性形成一个连续体:不可能<可能<盖然<必然。

可能性、盖然性和必然性都可以被客观验证。可能性指在说话人看来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并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可能发生的客观根据或条件,盖然性指有较强可能性但又非必然的趋势,必然性指在说话人看来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必然发生的客观根据或条件。例如:

7)细心的杭州人也许会发现,很多营业网点和商场门口的ATM机上最近都长了一只黑亮的小眼睛。

8)有时他会给她打电话,通常一个月大约五六次,有时会多一些。

9)他和陈南燕的关系也令我诧异,陈南燕每天遇见他必定一笑,几遇几笑,相视无语尽在一笑。

例7)的“也许”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例8)的“通常”表示盖然性,例9)的“必定”表示必然性。

跟可能性相对的是不可能性,即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不会成为现实的情景,不能得到客观验证。例如:

10)现在我都听你的,你现在是上帝。

11)你这个猪脑袋,现在用的不是鲁莽,而是智慧!

12)今天真是失策了,我是越想越觉得要抓狂,我要是提一句就好了!

人不可能是“上帝”,人的脑袋也不可能是“猪脑袋”,过去未做的事情不可能具有现实性。这些句子表达的是事物之间的某种虚拟关系。虚拟句具有不可能性,表达的是某种强烈的主观态度或愿望,是前文主观性讨论的对象。

3 情态表达手段

前文就学界对情态定义存在的分歧做了初步探讨,并尝试归纳出一个完整的情态表达系统,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情态的多维特征做了简要讨论。从研究现状看,学界对情态的各个子系统都有广泛的研究,尤其对情态的意义类型及其表达机制以及情态词语的语法化过程较为关注。但是,究竟有哪些手段可以表达情态?目前尚无系统性概括。从广义情态来看,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或对听话人的情感及态度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几乎涉及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及其相关要素。言语中的韵律变化、语气词、词缀、代词、副词、形容词、情态动词、时体标记、词序、重复、话语标记等手段,都可以用来表达情感或态度,涉及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就语音而言,说话人可以通过对句中某一成分轻重音的变化负载某种情态意义,包括强调、焦点、预设和蕴含等;同一个语句说话人也可以通过句末语调的升降变化,表达直陈、犹豫、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情态意义。语音或韵律手段本文从略,下文简要讨论情态的词汇、句法与语用,以及篇章手段。

3.1 词汇手段

情态可以通过具有情态特征的词来表达,根据这些词的情态意义的表现方式可分为三类:独立情态词、谓语情态词和句子情态词。

3.1.1 独立情态词

独立情态词由词自身表达情绪性情态意义,并不需要依附于句中别的成分来体现,主要有两类。一是情态动词,即以某些表示情感或态度的动词直接作谓语,如“想”“猜想”“设想”“建议”“提议”“盼望”“希望”“喜欢”“厌恶”“担心”“害怕”“恐怕”等,这些动词大多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以及爱好、愿望等情绪。二是情态名词,例如下列句子中的“愿望”“信心”和“兴趣”:

13)我现在的愿望是一个星期能见你一次。

14)我有信心面对突发的事件和新奇的问题

15)老方的兴趣是做学问,他的专长是宗教文化研究。

3.1.2 谓语情态词

谓语情态词在句法上做状语,其情态义需要依附于谓语或谓词性成分来实现,主要表达说话人对谓语或谓词性成分某种程度的认知,主要有三类。

一是情态助动词。情态助动词(简称情态助词)附着于主要谓词前表示某种情态义。在情态范畴的研究中,情态助词如“能”“会”“该”“或许”“可以”“可能”“应该”“必须”“必然”“必定”“一定”等因其情态义显豁而得到了广泛关注。

二是情态形容词。一些表达情态的形容词其作用是对命题进行修饰或限定,并施加某种情态意义而不改变命题的内容。例如下列句子中的“努力”和“坦率”:

16)如果你努力去尊重别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

17)我把这两点意见坦率地写信告诉了阿飞。

三是情态副词。情态副词已经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已发表了大量文献,可以说是成果丰硕。近十余年来有学者从情态范畴出发探讨副词的语义及语用功能,例如史金生[28]讨论了情态副词的连用顺序,张谊生[29]讨论了评注与情态的关系。周韧[30]建议,在汉语副词研究中引入情态研究中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这对范畴,能对以往一些副词纷繁复杂的分布做出简单统一的解释。例如程度副词“很”和“挺”意义相近,但并不是在所有的语境中都能互换:

18)a.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挺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意愿)

b.上次回学校看出你不是很/*挺高兴,希望下次见面你恢复以前的阳光!(否定)

c.我可以很/*挺高兴地向大家宣布,我们在水一方的居民都活得很开心。(能力)

d.我出高薪,是因为工作繁杂,你必须很/*挺努力工作才行。(强义务)

意愿、否定、能力、强义务等,这些都是非现实性语境。可见“挺”适用于现实性语境,它在非现实性语境中出现会受到限制,而“很”不受此限,既可以出现在现实性语境中,也可以出现在非现实性语境中。

3.1.3 句子情态词

句子的情态义一般由语气词体现,例如主语后跟语气词不仅使主语话题化,还使整个句子负载了某种情态义,例如“他呀,老是一干起活就拼命!”中的“呀”使句子负载了赞叹的情态义。不过,较为复杂的是句末语气词所负载的情态义,下文主要涉及句末语气词。汉语学界对语气词的认识几乎贯穿整个汉语语言学史,齐沪扬[31]、朱斌[32]等有专书讨论。语气词能直接体现说话人对所说对象的态度或情感,同一个命题语气词不同其所负载的说话人的情态也不同。例如:

19)a.昨天下雨的。 d.昨天下雨呢哟。

b.昨天下雨呢。 e.昨天下雨呢吧。

c.昨天下雨哦。 f.昨天下雨了呗。

同一命题“昨天下雨”跟不同的语气词共现,以及语气词共现的多少显然使其具有了不同的情态意义。语气词的主观性最难把握,不仅要借助大量实例进行比较,而且更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揣摩出来[23]。例如“哦”:

20)a.爸爸!我们现在谈的可是吃中午饭哦!

b.老朋友们一批批来我这度疯狂周末,真的很享受哦!

c.累了就好好休息哦。

d.青花,13.00元,推荐给大家,别错过哦。

仔细体会,“哦”在感叹句中表达说话人希望听话人认同该命题,态度亲切温和;“哦”在祈使句中带有恳求、叮嘱的意味。

语气词连用问题也已引起学界关注,如李宇明[33]探讨过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现象。王珏[3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汉语语气词一共28个,并采用数学推导和语料归纳互验法逐一定位,将这些语气词的句末迭用构建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序列:A.来(着)/去/而已>B.的/似的/就是(了)1/罢了>C.了/啦/咧>D.呢/着呢>E.不/不成/不是/没(有)/(>)吗>/F.吧/得了/好了/算了/G.啊/呀/哎/哦/哟/嘛/哈。

就情态义而言,王珏认为该序列中A、B、C、D四组表达的是陈述语气,E组表达的是疑问语气,F组表达的是祈使语气,G组表达的是惊讶语气。

王珏对语气词迭用的探索很有启发意义,同时也触发了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比如语气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类,但不同的学者对语气词范围的认识并不统一,有的多到上百个,有的少到近十个,他所确定的28个语气词是否具有穷尽性?一般认为“呗”和“喽”是比较典型的语气词,但它们在上述序列中并没有确定的位置。相应地,上述序列的各个次类是否具有穷尽性?从情态意义的角度看,语气词迭用后其情态义是否等于它们独立情态义的简单相加?是否表达了某种融合情态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大量语料调查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更加深入的探究。

3.2 句法与语用手段

句法与语用紧密相关,尤其对汉语而言,语用变化往往同时也是句法变化,句法变化包含在语用变化之中[35]19。情态也可以通过多种句法或语用手段表达出来。

3.2.1 实词重叠

实词重叠不仅仅是句法问题,还能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情态义,长期以来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沈家煊[35]8-9认为重叠是汉语最重要的形态手段,汉语里名词、动词、量词、形容词都能通过重叠变成摹状词(简称“状词”)。所谓摹状,是说话人对所说对象进行生动性和形象性描述,必然负载说话人或褒扬或贬抑等评判性情感或态度。例如:

21)a.虎:经几天的调理,腿部瘀塞的血脉己告畅通,已显虎虎之威。

b.盆/碗:桌上摆满了佳肴,盆盆碗碗冒着热气。

22)a.指点:我需要你指点,但是不需要你指指点点。

b.摇晃/踉跄:他用两只手捂着脸,缩着头,摇摇晃晃、踉踉跄跄地走着。

23)a.次:我躺在床上彷徨一整夜,惊醒五百次,次次都仿佛听见门铃电话铃响。

b.趟:昨天,光是从安徽到上海站的民工专列就开了8趟,趟趟爆满。

24)a.红:小芳皱着小脸,鼻头也哭得红红的。

b.悠扬/快乐:街上走过一队穿着红袄红帽镶着白绒领的唱诗班,悠悠扬扬、快快乐乐地唱着圣诞调子。

例21)是名词重叠,22)是动词重叠,23)是量词重叠,24)是形容词重叠,这些词重叠后都具有摹状的功能,其中例21)、23)b和24)的实词重叠表达了赞赏、欣慰、喜悦或爱怜等褒扬情态,例22)和23)a的实词重叠表达了厌烦或厌恶等贬抑情态。此外,在一定条件下,少数数词和区别词也可以重叠,成为摹状词,例如“三三两两”“七七八八”“千千万万”“男男女女”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实词重叠后所负载的或褒扬、或贬抑等情态义由什么因素决定?各类重叠词所负载的褒扬或贬抑等情态义是否各不相同?各自在褒贬度上是否有区别?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3.2.2 成分异位

同一结构成分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也可能造成评判性情态义的差异。例如某些语义上跟宾语相配的修饰成分也可以置于主谓之间或句首,由于句法环境不同,这些修饰成分所负载的主观性和非现实性程度也存在强弱差别。例如:

25)a.芳芳炸了盘脆脆的花生米。

b.芳芳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c.脆脆的,芳芳炸了盘花生米。

例25)c不能出现在非现实语境中,但25)a和25)b可以。比较:

26)a.听说芳芳炸了盘脆脆的花生米。 芳芳是不是炸了盘脆脆的花生米。

b.听说芳芳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芳芳是不是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c.*脆脆的,听说芳芳炸了盘花生米。*脆脆的,芳芳是不是炸了盘花生米。

不过,例25)a和25)b仍有区别。例25)b修饰语置于主谓之间,表达说话人认为该行为动作的实施是经过努力或精心安排的,其主观性强于例25)a宾语前的定语。比较:

27)a.*芳芳精心地炸了盘脆脆的花生米。

b.芳芳精心地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c.脆脆的,芳芳精心地炸了盘花生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语义上跟宾语相配的词语置于句首表达较强的现实性和主观性,置于主谓之间其现实性较弱但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直接修饰宾语其现实性和主观性都最弱。

3.2.3 句法构式

从情态范畴的角度看,句法构式大多能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对象持有的评判性情感或态度。例如动作性较强的主动宾句变为把字句后,主观性得以加强,“村里死了一头牛”和“村里有一头牛死了”相比,前者更强调“牛的死”对村里造成的损失,“A不到哪里去”“放着NP不VP”“有点+太+A”“V+他/它+数量短语”“没有比X更Y的(了)”等都能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态度。又如“是”是汉语中的一个高频词,本为代词,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已经或正在演化为句法上羡余的情态成分[36]。张和友[37]讨论过以“是”字构成的三种构式:

一是“Subj(主语)+是+P(谓语)”,例如:

28)a.想必你是读过古龙的武侠小说的。

b.我实在是不知道答案,就交了白卷。

二是“是S1(小句),不是/还是S2(小句)”,例如:

29)a.是你主动提出要买假文凭的,还是对方首先问你的?

b.是你不够努力,不是师傅不愿教你。

三是“X(副词或连词)是VP(动词短语,包括小句)”,例如:

30)a.发展高新科技,人才是关键,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很重要。

b.这么多年以来,不管“涵碧楼”哪一处有乱子,她都能即时赶去,无论是在做什么事,无论是在什么时候。

研究表明,尽管三种构式各自在语法化及其语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的“是”在功能上并无不同,都是表达说话人的一种语气断定,因此可以总称为“情态‘是’字构式”。将这种构式跟典型“是”字句,如“张三是学生”,语义特异“是”字构式,如“张先生是个日本女人”,聚焦式“是”字构式,如“老杨是昨天去的上海”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是”的语义特点。如下所示:典型“是”字>语义特异“是”字>聚焦式“是”字>情态“是”字。

即是说,“是”的语义现实性从典型“是”字到情态“是”字逐渐减弱,形成一个连续体。因此,典型构式中的“是”语义现实性强,是必有成分,不可以删除;语义特异构式中的“是”通常不可以删除,但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删除,删除后语义可能发生变化;聚焦构式中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删除;情态构式中的“是”通常可以删除,现实性最弱而非现实性增强。

3.3 篇章手段

所谓篇章手段,是说话人通过话题标记、话语功能词、语篇插入语、框式结构,以及言语互动等,表达对整个语段所描写事实的看法或态度。随着认知与功能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近年来相关文献也大量涌现。

3.3.1 话题标记

近年来由话题标记负载的情态意义已受到广泛关注,“我说”“对……来说”“要说”“话说”“至于”“作为”“身为”作为话题标记同时表达提示性情态意义已有学者进行过讨论。又如根据陈振宇等[38],“你看”“我看”作为话题标记,可以是非现实标记,表达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义。例如:

31)你看,小孩子可不是好惹的,千万别惹到小孩子。

32)我看,这道理也完全可借来观照现实,为今之文明建设把脉施药。

“你看”“我看”还可以变换为“依你看”“依我看”,这时它们是现实标记,表达提请注意的情态义。例如:

33)你看(依你看),他所设计的游戏软件要打通关的可能性有多少?。

34)我看(依我看),那个男人之所以感到受到伤害,全是出于他的自尊心的缘故。

郑娟曼等[39]考察了话语标记“你看你”,认为其语篇由两个语义成分组成:一是提出说话人的要求或认识,二是责备或否定听话人的某一事实。例如:

35)a.你看你,一次又一次陷我于不义。

b.你看你,为一个小孩生气,有必要嘛?

c.你看你,只知道精打细算,人家讲的是派头!

3.3.2 话语功能词

利用话语功能词也可以表达说话人对上下文或语境的态度,体现为说话人在言谈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这方面具有启发意义的如邵敬敏等[40]对话语功能词“好”的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好”可以表达三种功能:积极应对功能,消极应对功能和话语衔接功能。“好”的积极应对功能又可以有赞赏、应允和确认功能,分别转引例句如下:

36)李:石清还有一张嘴,对不该说的事,就是哑巴。

潘:好!痛快。(《日出》)

37)四:不,你先别给我看,让我猜猜。

鲁:好,你猜吧。(《雷雨》)

38)黄:李秘书,这是你要的紧急抄件。

李:好,放这儿吧。(《日出》)

三种类别的分别主要依据引发语和“好”的语调的不同。赞赏功能的引发语为陈述句,应允功能的引发语是命令句、祈使句或者以“好不好”构成的附加问,确认功能的引发语是提醒性质的陈述句。从“赞赏”到“应允”,再到“确认”,积极的功能意义逐渐减弱。

消极应对功能即表面上说“好”,实际上并不以为然,只是一种交际需要,为下文起到过渡作用,又有礼貌、让步、讽刺三类,分别转引例句如下:

39)甲:我要去超市,你要带点什么吗?

乙:不用了,谢谢。

甲:好。那我先走了。

40)孙燕:对,我说你虚伪。你说你是不是虚伪?

翟志刚:好,我虚伪,虚伪。(《空镜子》)

41)陶秀云没想到他会反击,她气得发抖。好,要掀旧帐大家一起掀。

三种类型的区别主要是看上下文以及“好”后共现句的不同。礼貌功能有引发语表示对方的拒绝,让步功能的共现句常常重复对方批评的话语,讽刺功能后有描述双方或对方失利的事情。从“礼貌”到“让步”,再到“讽刺”,消极意义逐步增强。

话语衔接功能表现在,“好”可以作为话语阶段的分界线。根据“好”在话语中的位置和作用,存在三种情形。一是说话人用“好”提示前面非话语阶段结束,重点表示新话题的开始。例如:

42)教师:现在请大家阅读第二段,时间三分钟。

[学生阅读第二段]

教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下一段课文。

二是当谈话告一段落时,用“好”表示话语的边界,重点表示旧的话语结束。例如:

43)耿林:晚上还是在老地方见吧?没什么变化吧?

娄红:除非你有变化。

耿林:我哪能有变化,好,晚上见。(《如此女人》)

三是用在某个话语中间,作为两个阶段的转换标志,既提示一个话语阶段结束,又预示下一个话语阶段开始。例如:

44)看人就要看人的眼睛,要看定!好,看着我!(《橘子红了》)

总的来看,“好”的上述三种话语功能都是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确定情态。“好”单独出现语义往往不太明显,因此可能导致歧解,可以添加语气词“了”“的”“吧”“啊”等,它们可以起到区别不同功能的作用。

除“好”外,常见的话语功能词还有“是”“对”“行”,以及词语“得了”“好了”“算了”“行了”等。

3.3.3 语篇插入语

根据需要,说话人也可以通过插入语表达对上下文或语篇反映的情境所持的观点或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情态评估语(evaluative words)。情态评估语用以对说话人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评论或估价,如“总之”“总而言之”“总体而言”“大体上而言”“总的来说”“坦白地说”“严格地说”“确切地说”“严格说来”等,这些词语通常置于句首,有时作为插入语置于句中。例如:

45)……企业的投资也一定要在无形的事物上面加大投资额。总之,21世纪无形胜有形,软件胜硬件。

46)情感较脆弱或缺乏勇气的孩子,大多会选择紫色。大体而言,选择中间色或紫色的小孩子,多缺乏冲劲与勇气。

47)没有装饰的建筑是粗糙的,严格说来,没有真正的价值。

二是情态引导语(introductory words)。情态引导语的作用是说话人以此引入对所说话语或相关事物的情感或态度,如“不寻常的是”“毫无疑问”“毫不奇怪”“有趣的是”“事实上”“(很)显然”“当然(地)”“显然(地)”“自然地”“据说”“听说”“从根本上说”“有消息说”等。例如:

48)效率和公平都是发展所要追求的价值,从根本上说两者不可偏废。

49)雅思总分为9分,初学者也许获得1分,但毫无疑问,如果你抄袭的话,只有0分。

三是情态规避语(hedge words)。顾名思义,情态规避语具有规避功能,以闪烁其词的方式表达规避性情态意义,常见的有“从这个角度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某种程度上看”“依我看”“我怎么说呢”“要我说的话”。例如:

50)第一次看完一部完整的动漫,怎么说呢,心情怪怪的,结局有点虐心。

51)有间家,就是王东寄住的那家人啦,要我说的话,都是些相当好的人,一家子很幸福的样子。

3.3.4 框式结构

从文献看,很多框式结构具有表达说话人对命题描述的情景所持态度的功能。例如:

52)a.产权关系要明晰,你是你,我是我,互不混淆。

b.说归说,做归做,这是她一向做事的原则。

53)a.您别总是可能啊,去就去,不去就不去,敢说到做到不?

b.你高兴听就听、不高兴听就别听,我逼你了吗?

54)a.你爱干也得干,你不干也得干,这事由不得你。

b.这事儿你说也得说,不说也得说,不然老酒鬼的事我老人家撒手不管!

这些例句的框式结构都是对举格式,例52)“X是(归)X,Y是(归)Y”表达说话人主观上认为两个对比项界限分明,互不相干,必须划清界限;例53)“X就X,不X就不X”表达说话人主观上认为两个对比项的选择由听话人决定,跟自己并不相关;例54)“X也得X,不X也得X”表达说话人主观上认为一定是肯定的行为,两个对比项的选择不由听话人决定。

总之,话题标记、话语功能词、语篇插入语以及框式结构这些手段表达的意义,不能只看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它们情态意义的浮现很大程度上是在语言环境中言语互动的结果。因此,对这些手段语义功能的认识必须联系上下文,在一定的语篇环境中才能得到准确把握。

3.4 小 结

词汇、句法与语用以及篇章情态表达手段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层次构成,包括3大类10中类20小类的情态表达手段的类型系统,如表2所示。

表2 现代汉语情态表达系统Table 2 Modality expression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4 结 语

本文探讨了情态的定义、特征及其表达手段。对情态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特征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因此,本文讨论的重点是情态的定义及其表达手段。

通过梳理代表性学者对情态的认识,我们认为,对情态范畴的认识不宜过于狭窄,只涉及谓词或句子谓语的情态意义,也不宜过于宽泛,将时、体等因素也囊括其中;对情态的认识应该建立在人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基础上,不仅涉及逻辑认知,还涉及句法、功能和语用。这有利于将“说话人对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状态表达的主观态度”的认识、道义、动力情态,以及句子功能类型、口气和语气等统一纳入研究的范围。以此为基础,本文将情态表达的词汇、句法与语用以及篇章手段概括为包括3大类10中类20小类的类型系统。

从本文揭示的情态表达手段多样性的角度看,目前的研究仍处于局部发力的局面,缺乏系统性思考,对情态范畴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仍不够清晰,离从宏观上建立情态表达系统仍有一定距离。鉴于汉语情态表达有自身特点,因此对汉语情态的研究急需中国化。本文的讨论也只是初步的,汉语情态的类型还需细化,汉语情态的表达手段也仍有许多课题值得探索,今后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各子系统的内部成员,并探讨其语义的精确度、语境的影响度和认知功能的解释度,最终建立起完整的情态表达系统。

参考文献:

[1]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 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3] 王继红,陈前瑞.“当”的情态与将来时用法的演化[J].中国语文,2015(3):218.

[4] 张谊生.从情状描摹到情态评注:副词“生生”再虚化研究[J].语言研究,2015,35(3):38.

[5] 刘翼斌,彭利贞.论情态与体的同现互动限制[J].外国语,2010,33(5):41.

[6] 张寒冰.论现代汉语人称与情态的同现限制[J].语文研究,2017(2):37.

[7] 彭利贞,关楠.非意愿与“V不了”的认识情态表达[C]//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13.

[8] 邵敬敏.“大不了VP”的极性估测及其意志力[J].汉语学习,2016(6):3.

[9] 赵春利,石定栩.语气、情态与句子功能类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4):483.

[10] 张楚楚.情态与非情态[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0(2):36.

[11] 马清华.汉语情态统辖结构的整合与变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1):74.

[12] 封宗信.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逻辑、语义、语用[J].外语教学,2011,32(6):1.

[13] LAKOFF R. The pragmatics of modality [C]//The 8th Regional Meeting of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 1972:229.

[14] PALMER F R. Mood and modal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5] LYONS J. Seman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6]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88.

[17] 湯廷池.漢語語法論集[M].臺北:金字塔出版社,2000:81.

[18] FILLMORE C J.“格”辩[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9] 崔希亮.事件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M]//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1.

[20] BUSSMANN H.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 London: Routledge, 1996:307.

[21]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4):268.

[22] ALENA K. Modality:a framework for conveying judgments[J]. Ska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2011,8(1):27.

[23] 邵敬敏.主观性的类型与主观化的途径[J].汉语学报, 2017 (4):5.

[24] COMRIE B. Ten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39.

[26] PALMER F. Mood and modality[M].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145.

[27]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7.

[28] 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1):17.

[29]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71.

[30] 周韧.现实性和非现实性范畴下的汉语副词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5,20(2):181.

[31] 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32] 朱斌.现代汉语情态语气成分的关联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3] 李宇明.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J].中国语文,1997(2):97.

[34] 王珏,毕燕娟.语气词句末迭用顺序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1):89.

[35] 沈家煊.语法六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6] 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6(1):35.

[37] 张和友.情态确认型“是”字构式中“是”的语义功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2):95.

[38] 陈振宇,朴珉秀.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J].语言科学,2006,5(2):3.

[39] 郑娟曼,张先亮.“责怪”式话语标记“你看你”[J].世界汉语教学,2009,23(2):202.

[40] 邵敬敏,朱晓亚.“好”的话语功能及其虚化轨迹[J].中国语文,2005(5):399.

猜你喜欢
现实性主观性情态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花非“花”
情态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