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蓓
“双一流”建设契合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资源储备,亦是创新型人才资源储备库。在此背景下课程建设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和核心使命。“中国速度”使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然而,“大而不强”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为突出的问题,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的协同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1]。课程建设的保障和提高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焦点,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构建学科课程保障体系,审核评估也把课程建设体系视为重点考察内容。表演专业是我国体育学类专业点数最多、招生规模最大、发展最为成熟的优势专业,课程建设是表演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如何构建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体系,保障课程建设平稳快速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武汉体育学院对于开设影视表演基础课程时间较短,从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学场馆设施的培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等方面思考都不够完善,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人员不足,教室场地问题还有课程内容是否能更好的结合学生本专业等问题,本人作为武汉体育学院影视表演教师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对影视表演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课程内容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实施以及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素质的培养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出本课程内容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体育学院对于艺术人才的要求,为我校艺术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提供助力。
武汉体育学院在2013年新开设的影视表演基础课程,针对表演专业学生进行教学。但与专业的电影戏剧表演院校不同的是,武汉体院学院的表演学生都是体育舞蹈表演,舞蹈表演,模特表演等非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在教学、设置、师资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所以,针对这些非专业影视表演学生进行影视表演课程的训练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师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课程建设是体育院校提高课程建设的关键。学校课程建设体系是各专业共性的集合,具有一般性。专业课程建设体系是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不同专业的特征,具有针对性。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不同专业利益相关者需求不同,不同专业采取的学科建设方法也不尽相同,学校层面的体系在专业中不一定可以套用,构建专业课程建设体系才能使学科建设落到实处[2]。因此,构建体现表演专业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保障课程建设的需要。课程建设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条件,如何保障课程建设是近些年世界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大前沿问题之一。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飞速发展,为社会各界输送各种人才,在国家建设民族兴旺中产生积极的影响[3]。然而欲速则不达,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诸多问题与矛盾,尤其拉低了高等教育质量。因此,课程建设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承担培养任务的体育院校,将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专业是体育院校的基本元素,体育院校是以专业为载体存在和发展的。没有一流的专业,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也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4]。专业课程建设得以保障和提高也就意味着体育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体育院校应以专业为载体开展课程建设体系活动。
当前表演专业开设院校面临更现实的问题是:目前表演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存在什么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课程建设体系活动怎样才能满足审核评估的需要?怎样使开设院校的学科建设活动能够更加科学、系统和完善?如何建立体现表演专业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应从哪些方面开展专业学科建设活动?应采取哪些评价方法?怎样使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联系组成整体发挥“体系”的作用?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体系效果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也是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体系理论与实践必须突破的重大课题。
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刚刚起步。本研究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基于实际调研中的问题探索,观念层面的深度剖析,基本理论的深层挖掘,实践层面的操作性研究,力求全方位、系统的构建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希冀为表演专业开设院校建立课程建设体系提供工作思路,为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工作提供可操作性方案为提高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乃至为构建其他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提供有益借鉴做出努力。
深入探寻没有建立表演专业《影视表演基础》课程建设体系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重视程度不够。61.1%的负责人认为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是没有建立的主要原因。有的专业负责人提出“体育专业院校的体育院系一般处于学校的边缘学科,基本不会是学校的特色和重点之处,因此在学科建设方面得不到更多的重视”;第二,认识存在偏差。二级学院领导认识存在偏差也是导致没有建立的一个根本原因,个别专业负责人认为“学校各专业通用”、“学校没必要也不可能细化到每一个专业”;第三,构建条件不充分。有些院校现处于正在构建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体系的过程中,有的专业负责人提出“有,但是分散的,只针对某个方面出台一些措施、政策,不够完善精准”。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需要涉及机构、人员、制度、资源、文化等各个方面,缺少一个方面,都不能形成完整的学科建设体系;第四,不知如何构建。现有关于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体系的研究极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依据,目前也没有学校建有可供参考的现实依据。67.8%的专业负责人对学科建设内容、学科建设方法和学科建设效果认识不清,面对复杂繁多的教学事务,无法厘清重要程度和主次顺序。
结合教育学、课程论中的理论知识,借助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课程建设平台,旨在以表演专业《影视表演基础》课程建设体系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科学理论、成果导向教育、学科建构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审核评估范围中的项目、要素和要点为视角,以影响表演专业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索构建表演专业《影视表演基础》课程建设方略,如下图所示:
图1 《影视表演基础》课程建设系统示意图
图2 表演专业《影视表演基础》课程建设的流程图
在起草设计前,对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院系领导先对拟定的制度进行必要性论证。从《影视表演基础》课程建设目标、建设幅度、建设层次、职责权限、关联因素、制度协同与冗余等多个角度调查分析制度的必要性,进行建设制度的利与弊分析,明确拟定制度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对表演专业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等。课程建设制度是在具体的课程建设活动中应用的,须从实际出发,根据院系的发展现状,使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能切实可行。
在必要性验证通过之后,进入具体的设计阶段,课程设计是否科学可行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调研、访谈、分析、讨论、沟通、反馈等方法审查当前制度设计中的缺失情况,调查的范围包括:对目前院系现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规范文件进行学习研究;对兄弟院校的课程建设制度进行分析研究;对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进行学习。在前期调查研究结束后,方可开始具体设计,拟订制度草稿。
拟定好制度草稿后,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渠道,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研讨。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认真研讨搜集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不断修订制度草稿,提高制度的科学化水平。科学化水平是影响制度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主要体现在普适性、规范性和开放性特点。普适性是指制定的制度要适用于所有涉及的主体;制度的表述要具体、明确、规范,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尤其在定性和定量关系中不能模糊不清[5]。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程建设制度称谓的规范性,明确办法、细则、措施、规定、流程、制度等称谓的内涵,应用于不同层次课程建设制度的制定;开放性是指新规章制度的制定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或制度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都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或者决定是否废弃该制度。
初次制定的制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在局部范围内试行,在试行的过程中检验制度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注意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对存在的异议和运行中的问题及时组织人员研讨,寻求解决对策,修订完善制度,增强制度的合法性。课程建设制度既要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又要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在试行修订之后,进入全面推广的制度执行阶段。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加大对制度的宣传力度,并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制度出台后,定期进行课程建设制度的汇编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各项规章制度,增加制度制定的公开度和宣传度,使相关主体对制定的制度了然于胸。例如,编辑各类规章制度的小册子,方便师生了解各项规章制度;重视院系网站主页中规章制度栏目的建设,为师生快捷查阅提供便利。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制度。增强师生制度意识,牢固树立按制度办事的观念,使广大师生切实领会制度精神、熟悉制度内容、自觉执行和维护制度。
最后是课程建设优化阶段。在制度的执行中,适时检验审核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正,从可行性、创新性、发展性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完善制度。院系在执行课程建设制度的过程中,应坚持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工作检查与民意调查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等多样的评价方法,来审查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对制度的可行性、科学性、时效性、合法性等进行分析评价。如课程建设的执行是否到位,是否存在需要改进优化的地方,优化之后的效果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评价时做出确切的回复。加强课程建设制度制定程序的科学化建设,形成规范合理的制定步骤,避免制度的冗余性和制定过程的盲目性,保障课程建设制度制定的科学化和效益最大化。
结合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体系的核心理念,构建具有表演专业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将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保障活动落实于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在:其一,首先对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体系进行系统构建,顺应国家教育发展趋势,为表演专业开设院校迎接审核评估、自建课程建设体系提供参考模型。其二,制定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的保障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未来研究可将“可操作性”作为体系构建过程中始终秉承的理念和原则为出发点。其三,课程质量改进源于调查结果,强调“数据信息”在整个课程建设体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创建过程中,任何改进意见、建设目标、行动计划等的提出和制定都以调查数据为根本。因而,对于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学校层面和学科建设存在较大的差异,急需根据实际情况和表演专业课程建设需要,以系统的理念将影响表演专业课程建设提高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相互影响、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1] 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02):62-69.
[2] 刘莹.构建普通高校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技,2016,37(02):127-129.
[3] 邹联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128-129.
[4] 刘丽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5] 徐继存.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论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03):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