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彬
《课准》指出:“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但不少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往往忽略学段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随意拔高要求,揠苗助长,结果使得学生“望文生畏”,习作教学寸步难行。而“微作文”的兴起,为习作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窗。微作文篇幅短小,记录微时感受,它与小练笔类似,但又有别于小练笔的片段描写,最主要的区别是微作文的结构和内容相对完整,与时下流行的篇幅短小、表达自由、形式灵活的微博、微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更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一、微立意——克服畏惧,乐于表达
在习作指导中,语文教师经常要求学生作文立意要有新意,写事作文最后要写出启示或收获,写人作文要突出人物的高尚品德。由于学生阅历有限,对于生活中新颖的事情缺少认知,同时并非都能从小事中悟到大道理。于是只好胡编乱造,说假话,说大话。要改变现状,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微作文告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微”中立意,先学会用流畅的语言记录生活中的小事。例如有一天出操时,学生排好队刚下到操场,下起了雨,学校马上通知学生要进教室。笔者看到不少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表情有失望也有窃喜。于是在布置当天的作业时,要求学生把这件小事写成微作文。学生畅所欲言,有一个是这么写的:我们排队走出教室时,看到校长在走廊一直抬头看有没有下雨。我心里暗暗祈祷:老天爷你快点下雨吧……当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到操场刚刚立正站好,大雨就一滴滴地落下来。我看到校长和刘主任在台上面面相觑,好像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抉择,最后不得不宣布“各班快速回到教室,抓紧速度,不用按退操的队伍了”。看着校长无奈的表情,我心里暗暗窃喜……学生的习作没有高远的立意、鲜明的主题,但相较于他们平常写的主题统一的单元习作却更显流畅、真实,富有生活气息。可见,从“微”中立意,降低习作要求,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小事,有助于学生消除“谈文色变”的心理,使他们乐于表达,训练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微内容——观察生活,眼中有物
平时习作教学时,确定了习作主题后,教师总会提出一大堆要求,往往让学生“退避三舍”,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写微作文,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微”处观察,从“微”处取材,从“微”处记录,不断积累习作素材,提高表达能力。
1. 记录微见闻,积累生活的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度过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应抓住机会参与其中,指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观察,记录微见闻。例如这学期本校科技节有个“鸡蛋撞地球”的比赛项目,笔者和学生一起看视频、设计装置,进行试验,比赛时到现场加油鼓劲。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最后再进行回忆、梳理。在完成科技节活动征文时,不少习作水平中下的学生出乎意料地“思如泉涌”。基于这次成功的经历,之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开始懂得在活动中观察,适时记录微见闻,为习作积累了不少生活素材。
2. 写微日记,体会观察的快乐。家庭生活也是学生丰富的素材库,但如果只是提供范文、凭空想象,那么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就只局限于父母送伞、送医院等陈词滥调了。在教学五年级“感悟亲情”的习作前,笔者将观察目标锁定在“一个亲人”身上,提前一周布置作业:选择你身边的一位亲人进行观察,从他(她)的对话和行动中寻找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生活细节,写微日记。由于没有写作时空、写作章法等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写下每天的观察内容,因此他们呈现出来的內容不再单一重复。如:上学前的叮嘱、放学路上的陪伴、游乐场的欢乐、受伤时的训斥、训斥后的目光……通过形式自由的微日记,学生体会到了观察的乐趣,容易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习作就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自然而然成了情感抒发与表达的好途径。
三、微感受——细微处见真情
《课标》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要鼓励学生将当下最真实的心情和想法写下来,表达自己的微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感情。因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心情,例如军训会操结果公布之前,笔者询问了几个学生的感受,有一个学生说:“我很紧张,希望我们班能得奖,可是刚才我自己在向右转的时候转错方向了,不知道会不会被扣分,所以我又很担心,手心都在冒汗了。”既期待又担心,多么真实的感受。宣布结果后回到教室,笔者又马上让学生记下自己的心情。那个学生写道:“当评委念到五年级的时候,我的心简直提到了嗓子眼。‘获胜班级五年(1)班,果然,我们失败了!失望和伤心的感觉如鲠在喉。一个星期辛辛苦苦的训练白费了。都怪我当时走神了没有注意听,不知道同学们会不会怪我?虽然陈老师说只要我们尽力了结果并不重要,可是我的心里还是感觉很失落,很内疚……”简单的几十个字,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小作者复杂的心情,令笔者读后为她的懂事和自责感到心疼。对于此类真实的微感受,不管行文长或短、语言是否优美,笔者都会打出较高的分数。学生感受到进步,有了成功的喜悦,就会增强信心,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笔者相信在自由表达的前提下,随着学生阅历的不断丰富、思想的不断成长,写出流畅、动人的佳作指日可待。此外,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喜爱,笔者鼓励他们建立微博,自由表达;用微信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生之间还会互相跟帖评论,留下微感受。在简单的要求、丰富的形式、自由的表达中,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渐被调动起来,敢说爱说,独特的个性和见解也得到了彰显。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滨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