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本色语文是针对语文教学中种种偏颇的认识和异化行为,在对语文教学的课程理解、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的教学主张;那么,语文共生教学就是针对语文教学严重的结论化和过程缺失,在丰富的课堂实践和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共生理论总结提出的教学方法。
我们以为,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之中,最突出的就是“结论教学”,即学习过程的缺失,这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这样一个新的理念。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强调了教学的“过程观”。知识和能力是我们一直都强调的,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语文教学改革,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传统,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语文教育始终特别重视的,只是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内涵而已。古人强调的“文以载道”,文革期间强调的“思想政治”,取向虽然不同,但其理念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而唯独缺少的是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关注。事实上,语文教学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普遍的结论教学,而新课程理念针对严重的结论教学提出的“过程”理念,是它最有价值的思想。
所谓结论教学,其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接受一个结论,把让学生获得已有的结论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其教学过程更多的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或者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为了推导、印证一个既定的结论。阅读教学往往就是把参考书和各种资料甚至是各种试卷中关于文章理解分析的结论告诉学生,课堂上基本的活动就是教师讲答案,学生记笔记;教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课后就是做练习巩固已经知道的答案,甚至有些教师直接让学生背答案。
而结论教学在写作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必须承认,很多语文教师的所谓作文教学,仍然就是出题目打分数。出题目打分数就是作文教学吗?很显然不是。这是结论教学的典型表现。打分数就是下结论,对学生的写作没有构成任何积极的影響。也有教师说:我还给学生写了评语啊。是的,我们有些教师的作文评语写得非常认真,有的的确写得不错。可是写作文评语,对学生写作的改善有用吗?基本没有。能让学生把作文写好吗?肯定不能。如果写评语就能让学生把作文写好,作文教学就太简单了,我们只要请一批写评语的高手写评语给不同年级的学生看,然后所有学生就都能把作文写好了。事实上不是如此。也有一些教师不仅仅出题目打分数,不仅仅写评语,还有作文指导和作文评讲。可是作文评讲讲什么呢?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就是讲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写作标准也好,写作知识也好,其实仍都是“结论”,是前人总结的写作“结论”。而所谓的作文评讲,就是宣布哪些作文是好的,哪些作文是不好的;就是告诉学生好的作文好在哪里,不好的作文差在哪里。这些都是讲“结论”。所以我们说,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也是普遍的问题就是以结论为中心,就是结论教学。
因此,我们认为作文教学改革,尤其是作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是要对学生写作过程形成作用,产生影响,进而改善学生的写作行为。共生写作教学,既关注作前阶段和作后阶段,更作用于写作过程,是实现这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方式。而共生写作教学对过程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它的生长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生长。
在作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生长性主要体现在对写作材料、写作内容的不断开发和运用。作文课常常会带进一则材料或者一篇作文(包括半成品习作)。这些材料和作文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哪篇作文写得好,哪篇作文写得不好,这就没有生长性。如果一起把那篇不太好的作文修改得比较好,这已经具备了生长性,但还不够突出;如果能借助一篇好的习作或者借助一篇有问题的习作,让更多人写出好作文,这就比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生长。介绍共生写作教学时,我们特别强调共生写作教学是基于现场的教学。越是成功的共生写作教学,带进课堂的东西越少,或者说预设的东西越少,而更多的教学内容是现场生长的。这也是有些教师觉得共生写作教学的操作要求比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是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长。
教学过程的生长,首先体现在一节课前后教学环节之间的生长关系。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课堂的前后教学环节是缺少内在联系的,是没有逻辑关系的,是随意的、离散的。比如作文评讲课,就是先表扬选读好的文章,再批评不好的文章,并且结合每篇文章讲一些写作的知识和要求,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没有生长性。
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是“树式结构”。树式,就是强调教学过程的生长性。我教学“议论文思路的展开”的过程大致是:(1)出示江苏省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它自身的景象。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每个学生写出自己对“智慧”的理解。(3)交流部分学生对智慧的理解,教师板书关键词句。(4)从各种对智慧的理解中选择适当内容进行组合。(5)评选最佳组合并进行讨论。(6)分析讨论存在问题的组合并进行现场调整。(7)对一些关键句进行提炼、分解或修补。很显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七个环节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后面的教学活动都是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没有前面的环节就没有后面的环节。
三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生长。
什么是课堂,课堂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必须体现生长的特征。其实,从前面所有举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共生写作教学学生学习成长的特点。当然,前文的例子我们主要还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角度讲的,这里我们再从学生的角度做一些说明。
学生的学习生长首先体现在对写作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广义地说,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但写作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结论传递,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教学“写出人物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写的过程中理解如何才能写出人物的特点。当然,就写作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成长主要还不是写作知识的学习,也不是写作能力的显著提高,而是写作体验的不断丰富和对写作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比如前文所举的“议论文思路的展开”这个例子,就是在多个角度的思考和讨论中,引导学生认识议论文展开的要求和规律。教学“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们则设置了多个写作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构思故事情节,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比较,然后让学生比较原作同学和他妈妈写的两个不同结尾,再让他们自己设想一个结尾,并比较我提供的三种结尾。这样的写作活动,不断丰富了学生的写作体验,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他们对记叙文情节展开规律的理解。这便是共生写作教学中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表现方式。
写出人物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我想问一问,有没有同学认识我?——不认识,一个都不认识我吗?那我介绍一下,我叫黄厚江。草头黄,忠厚的厚,长江的江。现在请大家用“黄、厚、江”三个字分别组词,看看你们能组多少词,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掌握的词汇是不是丰富。
生:黄河。
生:黄酒。
生:黄土。
师:其实,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大家都姓黄。知道为什么吗?能想到那个词吗?
生:炎黄子孙。
师: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下面用“厚” 组词。
生:厚积薄发。
师:出“口”不凡呐。大家读书要厚积薄发。再用“江”组词。
生:长江。
生:丽江。
师:长江,丽江,是不是还有松花江?能不能换一个思路?
生:滨江临海。
师:滨江临海。嗯,有点学问。很多诗句里有江,能说几句吗?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师:非常好。刚才是用黄老师名字的三个字组词。下面要求高一点,你们能看出我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生:慈祥。
生:忠厚,善良。
生:聪明。
生:和蔼。
生:谦虚,朴实。
生:开朗。
生:有童心。
师: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学记叙文一定写得好,因为你们词语丰富,观察敏锐,几分钟就能捕捉到人的特点,非常不容易。但要写出一个人的特点,还要有具体材料。现在请大家拿一张纸、一支笔,写一段话来表现我的一个特点。只给5分钟,看看谁写得最多最好。提醒大家注意:想一想,写一个人的特点,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写作5分钟)好的,我们现在开始交流。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
(生展示并朗读)
黄老师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说话时带有一点小幽默,语言风趣,非常容易交流,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而且他的脸上时常带着一丝浅浅的微笑,非常友好可亲,让人忍不住想和他交朋友。
师:他写出了什么特点?
生:童心。
师:对。哪一句最好?
生:他的脸上时常带着一丝浅浅的微笑。
师:对,两位同学,一位写得好,一位评点得很好。紧紧围绕着童心,都是很具体的描写,很好。当然,还可以更充实一点。这位同学你来读一读自己的。
生: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师,眉宇间透着慈祥与和蔼,在与学生交谈时,举手投足间闪现着一股孩子气。岁月的沧桑让皱纹不经意间爬上了他的眼角,但掩盖不了他一颗炙热的童心。他就是我们敬爱的黄老师。
师:好,这位同学很有文采,写得很好,但也有不足。有没有同学对他提出修改的建议?没有?我再读一遍,我们一起讨论。
(师朗读)
师:这句话,尤其是后面一句“在与生交谈时,举手投足间闪现着一股孩子气”很能表现童心的特点,但“眉宇间透着慈祥与和蔼”和童心关系不紧密。还有哪些句子和童心的特点关系不 紧密?
生:他是位幽默风趣的老师。
生:岁月的沧桑让皱纹不经意间爬上了他的眼角。
师:这些句子,或者联系不紧,或者特点表现得不具体。大家能不能帮他修改一下?
生:眉宇间透着慈祥与和蔼,又闪烁着孩子的顽皮。
生:黄老师眼睛虽小,但是炯炯有神,总是笑眯眯的,给人以慈祥的感觉,言语中也不乏幽默,反映出了他的博学与睿智。他像爷爷般给人以亲切感。
师:好的。他写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的语言不错,也写了很多的特点,但是不能突出地表现幽默。
师:评价得非常好。这位同学用了很多褒义词,但是有两个问题。“黄老师眼睛虽小,但是炯炯有神,”这表明了什么?“他总是笑眯眯的,给人以慈祥的感觉,言语中也不乏幽默,反映了他的博学与睿智,他像爷爷般给人以亲切感。”这几句话又是写什么特点?大家一定要记住,特点写多了等于没有特点。写人的文章一定要突出特点。有没有同学写其他特点的?
生:我写的慈祥。
师:好的,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生:黄老师慈祥地望着我们,臉上的皱纹像一朵绽开了的野花。他用亲切而柔和的语言鼓励着同学发言,声音虽然沙沙的,但却像爷爷粗糙的大手抚摸你的心田,让人一下子放松下来。有一个同学回答不出问题,他便微笑着安慰他,眼睛像星星般和蔼地闪烁着。
师:她写得怎么样?
生:写得很好。
师:写得最好的是哪句?
生:她把老师的声音比作爷爷的大手抚摸着心田。
师:对,这句的确写得非常好。她主要通过声音、肖像,抓住眼睛的细节,写慈祥。有没有写我聪明的?
生:没有。
师:现在规定就写聪明的特点。怎么写?
生:我觉得你的手挺秀气的,像是读书人 的手。
师:秀气的手,可以看出是读书人,但秀气的手能不能表现人的聪明?很勉强。
生:深邃的目光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鲁迅 先生。
师:请坐请坐,你夸奖我,我很感谢,但是有一个问题,鲁迅先生是聪明的代表吗?鲁迅当然是聪明人,但是鲁迅在我们大家心目中并不是聪明的代表。请写出具体表现黄老师聪明的地方。
生:有个词语叫聪明绝顶。
师:有道理,但仍然比较概括,没有具体的描写。应该在对头发进行具体描写中让人看到 聪明。
生:黄老师的言谈和眼神透露出聪明。
师:言谈和举止,什么样的言谈透露聪明?
生:就是机智的话语。
师:机智的话语,非常好!机智,我也认可。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像——
生:简单的词语从您嘴巴里蹦出来,像有生命一样在跳动。
师:有意思。“像有生命一样在跳动”是聪明的表现吗?
生:让人爱听,耐人寻味。
生:使人很有启发。
师:语言中写出聪明,不容易。其实最容易的还是写肖像。大家看我的肖像,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聪明?
生:光脑袋。
师:有点道理。有人说,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当然也有人说,光脑袋是因为不够肥沃。
生:额头特别突出。
师:大家观察得不错。概括一下,写一个人的特点,比较容易的办法是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肖像。
生:语言。
师:如果要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得很丰满,写得比较深入,除了写肖像写语言等,还要怎么办?
生:通过具体的事件。
师:对,写具体的事件。上课到现在,大家了解了我的哪些事件?又可以写出什么特点?
生:自我介绍很有特点。
师:什么特点?
生:很机智,上课有特点。
生:和同学交流不一样,从不批评。
师:不批评就好吗?我是都说你们好吗?
生:不是,但是很委婉,很含蓄。
师:是说我说话不明白吗?
生:不是,是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善于 启发。
师:你真会夸人。还有其他事件吗?
(生沉默)
师:我们刚刚认识,你们了解我的事件的确不多,大家想一想,如果写一个人,对他的事件了解不多。怎么办呢?
生:询问。
师:非常有道理。如果对所写的人了解的事件材料不多,可以询问,可以调查了解;可以问本人,也可以问别人。大家想不想听我说说我的故事?
生:想。
师:那么黄老师说几个自己的故事,你们认真听,看看哪些事件对你写的特点有用,或者哪个事件能表现哪个特点。明白我的意思吗?
生:明白。
师:如果要说优点,我觉得自己做事情比较专心。一是只要读书写作,有人叫我都听不到。几十年来心都用在语文教学上,备课,上课,编教材,写论文,每天都要熬夜,30年几乎没有在夜里12点之前休息。从不打牌,从不玩游戏。不管多累,一进课堂就兴奋,就陶醉。二是和同学们的关系特别好。成绩好的我喜欢,成绩不好的我也喜欢,特别调皮甚至行为不够规范的学生也喜欢。有一届的几个学生特别调皮,夏天上课,把衣服敞开,露出发达的胸肌,吓得女老师不敢上课,但他们的老大规定,老黄上课不许闹。每一届的同学都要给我起别名,有的叫我老黄,有的叫黄老,有的叫我逗逗,有的叫我江江,有的叫我老顽童,最近的一届叫我豆浆。要说我的缺点,最主要的就是特别粗心。中午吃飯,女儿说菜凉了,爸爸用微波炉热一热,可是后来到微波炉中找不到菜了。哪里去了?菜被我放到冰箱里去了。晚上回家,钥匙常常打不开家里的门。门一开,邻居家的女主人出来了。我家住在4楼,开的是5楼的门。到此为止,你们有没有发现可用的材料?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你热爱语文,可以看出你聪明。
师:热爱语文就是聪明?有点勉强,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
生:同学们给你起的外号,都可以表现他们喜欢你,说明你喜欢学生,课上得好。
师:有点道理。能表现刚才大家归纳的我的哪个特点?
生:有童心。
师:有道理。其他材料能表现什么特点呢?
生:我觉得最调皮的学生你上课也不闹,说明你聪明。
师:这怎么理解?
生:他们那么调皮,根本不想学习,可是你能让他们听语文课,说明你很有办法。
师:我一开始觉得勉强,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道理。
生:还有,你能够让这样的学生都敬佩你,听你的,说明你教育学生一定有自己的办法,这也表现了你的睿智和聪明。
师:你真不简单,说得头头是道,看到了我自己都没有看到的东西。大家还要注意,同一个材料也可以写出不同的特点来。比如说写肖像,写细节,可以写我的眼睛。能不能由我的眼睛写出不同的特点来?大家试试。能写哪些特点?
生:慈祥。
师:除了写慈祥,还能写什么?
生:童心。
师:大家能不能尝试一下?
生:黄老师小小的眼睛是那么和蔼,目光让人觉得那么温暖,就像我爷爷的目光。
师:我其实没有你描写的那么老,但你写得真好。这是写慈祥,有没有人能写一句表现童心特点的?
生:黄老师的眼睛非常小,但特别灵活,眼珠转来转去,就像是孩子的目光,那么单纯。
师:有点意思,但也有点夸张。我想问问大家,如果写一个人的特点,掌握的材料不够用了,怎么办?
生:可以想象。
师:还能想象?能想象出具体的事情?
生:比如说没有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但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也可以写。
师:借用别人的事情,来写人物的特点?
生:是的。
师:比如说要写我的和蔼,可以写别人什么样的事情呢?
生:写别人严厉的事情。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不是想象,这是衬托。要写一个老师和蔼,可以写其他老师的严厉。对不对?
生:是的。可以对比。
师:很有道理。你写几句对比内容看看。
生:我们的班主任成天板着脸,大家一看见他就害怕,只要听到他的脚步声,教室里就鸦雀无声。可和蔼的黄老师一进教室,大家就围在他身边,和他开心地说东说西,教室里充满笑声。
师:你胆子真大,当心你们老师在听课。(生笑)当然这是文学手法不可当真。不过,写得真不错。运用衬托的手法,丰富了角度,也可以把人物写得更丰满,但侧面的表现不能太多。如果材料还不够,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生:有人说作文是三分真七分假。
师:三分真七分假,倒过来正好,七分真三分假吧。假的哪儿来呢?
生:可以自己想一些素材。
师:用什么办法想素材呢?可不能随便编造,当然合理想象也是可以的,但想象也要有基础。黄老师教你一招,好吧!有一个选材方法叫“假借”,不知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明明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现在我们为了写这个人特点,可以把这个事情假借到这个人物身上来。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张飞痛打邮差的情节,但据专家考证,痛打邮差的事情不是张飞干的,恰恰是刘备干的。而刘备的特点是仁厚的,这个事情不能让他打,一打刘备就不仁厚了。为了突出张飞的粗野,罗贯中就把这个事件安排在张飞的身上,很符合他的特点。刚才有同学说“作文是三分真七分假”,这也是合理的“假”。当然,有时候,对所写的人物进行采访也是很好的方法。前面有位同学说到“询问”,就包含了这个意思。比如你写我的“博学”,你可以问黄老师您是怎么读书的呀,读了哪些书呀;比如你写我的“和蔼”,你可以问问我同学们作业不做怎么办,作业不认真怎么处理。这样对我的了解就更深入了,材料也更丰富了。现在我们小结一下,今天我们上了一节什么课?
生:写人的作文课。
师: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特点?
生:写肖像,写语言,写行为。
生:写表现特点的具体事件。
生:还可以从侧面写。
生:还可以借用别人的事件写。
师:大家记得很全。好的,布置作业,请以“认识黄厚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大家想一想,这个题目能不能写成记事的记 叙文?
生:不能。
生:能。
师:黄老师也觉得是能的。如果大家愿意,可以分别写一篇。下课,谢谢同学们。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