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子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在保护创新”,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知识产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它将包含技术创新在内的智力成果引入经济生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人的大量涌现,有人说,中国科技创新已经由跟跑为主转向一些领域的并跑和领跑。但试想,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样的创新势头是否能够持久?为此,为了赢得国际核心竞争力,保护知识产权已然成为国家战略。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专利法的第四次修改,积极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这意味着,今后,侵犯知识产权者将付出更加沉重的法律代价。
一个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实质就是对知识的尊重,对知识创造的价值以及创新动力的保护。能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知识创新的功能,不仅取决于立法的不断进步完善,更决定于制度运用的成效,执法的到位。
2018年4月23日,在迎接第十八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前一天,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该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创造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5.1万件,同比增长12.5%,排名跃居全球第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受理商标注册申请574.8万件,同比增长55.72%,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累计有效商标注册1492万件。我国申请人提交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4810件,排名全球第三。
这是令人振奋的一组数字。支撑这些数据的重要因素在于,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制度推进和司法保护正在日益成熟与加强。2017年,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审批登记、执法、机制和能力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我国在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执法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办案量6.7万件,同比增长36.3%;商标行政执法办案量3.01万件,涉案金额3.33亿元;版权部门查处侵权盗版案件3100余件,收繳盗版制品605万件;海关查获进出口侵权货物1.92万批次,涉及侵权货物4095万件,案值1.82亿元。
4月25日下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检察机关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会上,新闻发言人肖玮通报了2017年全国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情况: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知识产权犯罪2510件4272人,提起公诉涉知识产权犯罪3674件6809人。
上海是我国科技创新重镇。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司法护航,积极发挥刑事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震慑作用,依法全面保障科技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是上海检察的责任担当。
近日,被全球反假冒机构(GACG)授予“全球反假冒国家公共机构最高贡献奖”的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对2017年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犯罪特质、趋势及成因,发布了《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这是该院2016年以来第二次向社会发布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
“检察白皮书”显示,上海地区知识产权犯罪呈现七个特点:在售假类案件中,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并行,网络“刷单”促销假货情况严重;被假冒的注册商标普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初犯、偶犯情况较多;由共同犯罪形成的产业链化趋势明显;经销商成为知识产权犯罪高发人群;滥用互联网技术已成为侵犯著作权犯罪的主要方式之一;部分知识产权犯罪案件还危及食品安全。
通过白皮书的形式,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还发布了13起典型案例,就当前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专业建议。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徐燕平在4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相信知识产权白皮书将能引导上海市检察机关凝聚智慧和能量,提升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能力和水平,科学有效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为上海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营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博鳌论坛上强调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把违法成本显著提上去,把法律威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无疑是国家的信用背书,保护知识产权,我们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