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应多些生命的气息

2018-07-05 08:04张学炬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学校

张学炬

[关键词] 学校;文化建设;生命气息

学校文化既是学校发展理念、发展水平的“外衣”,又是学校的发展之魂、育人之基,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提升他们的生命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笔者发现,很多农村学校布置的多数都是“死”的文化,难以发挥育人的效用,有必要赋予它们更多的生命气息。

所谓“死”的文化,就是指学校的文化设计、文化建设没有师生生命的参与,缺乏人文气息,是被商业包装起来的,是一种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带有更多的广告色彩。很多文化内容都与学校的校训、学校的文化传承、周围的人文资源格格不入。尽管鲜艳亮丽,富丽堂皇,却无法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自然也难以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在一些学校中,“死文化”之所以盛行,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功利化的办学理念作祟。不少学校搞文化建设追求的只是表面效果,注重的只是外在形象,说白了,就是应付各级各类检查用的,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学校本身发展建设的一部分,是学校育人的载体,没有给文化建设一个合理的定位,从而出现了育人的价值观偏航。

其次是文化建设简单、机械,缺乏内涵和品位。学校文化建设不只是单纯的图画和文字材料的堆积、拼凑、组合,而是有物质外壳,有灵魂内核,有血肉骨骼的。“物质外壳”是指用什么材料建、在哪儿建的问题;“灵魂内核”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校训、校歌之类的核心要素;“血肉之躯”是指文化的内涵、文化建设的主题意义和教育价值。学校文化应该是有生命、有品格、有个性的,因而,在布置的时候,要从育人的高度出发,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整体考虑和设计,赋予其灵性和活力,不能只是做简单地涂脂抹粉的工作。然而,时下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却都是即兴之作。有的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需要;有的是盲从,盲目地照搬照抄别人的建设风格,“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的。

再就是缺乏师生的参与。文化建设不只是为学校做美容的,而是和教书育人融为一体的,本身就是育人的载体。它既是内容,又是途径和手段。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想方设法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内容简单一些、粗糙一些没有什么,只要学生参与了,用心设计了,有一些童真、童趣蕴含在里面,就是最好的学校文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另外,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班级在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工具、设备等辅助材料,否则,也就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时候,虽然学校把班級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下放给班级了,但是,连一些彩色粉笔都没有,画纸、画笔、画图工具等就更不用提了,何谈班级文化建设呢?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要有的。学校必须把它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中,做好顶层设计。

文化建设需要综合考虑,整体规划。既要做好学年规划、学期规划、月规划、周计划,甚至日计划,又要做好主题设计,要具有时代性、鲜活性、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力、感染力。学校既要派专人负责,又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要做好物质文化建设,也要做好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突出整体性、和谐性、稳定性。

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的评比工作。班级文化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生动、最持久的一个因素。因此,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对各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评比,以激发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这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有力的保障。

总之,“立德树人”是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核心任务,而文化建设则是一个有力的抓手,学校应当建设好、发展好,使其充满活力,多一些生命的气息,少一些商业气息。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学校推介
上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