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菊芳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对孩子进行细心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歌唱是幼儿的天性,他们高兴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唱歌或者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跳,以表达他们的愉悦之情。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歌唱活动,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提高幼儿对歌曲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創造力,促进幼儿情感、知识、技能等全面发展。
如何激发幼儿学唱歌的兴趣和提高幼儿歌唱活动的有效性,结合笔者在幼儿园小班教学实践中开展的歌唱活动,从自身的实践出发,采用了以下一些策略。
春风化雨篇——教材选择,精心打磨
教材选择,来源生活
陈鹤琴先生指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好的音乐作品可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那如何选择一首好歌呢?我力求做到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选材。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理解事物和语言的能力也比较低,所选歌词的内容和语词、语法应首先能被幼儿理解。其次,歌词的内容、形象应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指出:“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歌曲《小兔找洞》恰恰来源于生活,歌词内容浅显易懂,音乐情绪活泼欢快,是一个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演唱并具有挖掘性的教材。
“心动不如马上行动”,教材选定,那就开始行动——制定目标、设计教案。
精心设计,认真打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堂好的活动,需要精心设计、认真打磨,在教材处理、教学准备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达成预期目标。
教材细节的处理
《小兔找洞》歌词简单,是明显的四句头,易于理解,旋律简单重复。我在熟悉旋律、唱好歌曲后,确定目标,精心设计教案,使教材熟记于心。在反复的练唱过程中,争取唱熟唱准,给予幼儿一个好的示范,在此过程中,我发现歌曲中有两处歌词与幼儿的实际经验有点不符,“小白兔没有洞”和“大家换个洞”首尾有点不呼应,我们的经验认知是找到了洞才能换洞,小白兔还没找到洞,怎么就换洞了呢?于是,从生活的实际经验出发,我将原来的歌词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第一次教学活动中,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我发现幼儿唱完歌曲后学着小兔跳回去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而音乐的戛然而止使得幼儿来不及归位。针对这一问题,我深入研究,对教材继续修改,在歌曲末尾加上了一个尾奏,引导幼儿在尾奏处跳着回到洞里,给幼儿以充分的时间,也使得歌曲更加完整。修改后的歌词是:“小白兔找个洞,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大家找个洞。”这样一来,首尾呼应,不仅符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而且使歌曲节奏更紧凑,更加适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游戏玩法的调整
原来的歌曲游戏玩法是围成圆圈,并且三人一组合作玩游戏,这对于刚入园一个多月的小班幼儿来说是不适合的,具有很大的难度。针对以上问题,我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出发,重新设计游戏方法,制定游戏规则、玩法:全体幼儿两人一组,围坐成半圆形,音乐开始,“小白兔”在半圆内边唱边做身体动作,歌曲唱到“大家找个洞”的“洞”字时,“小白兔”跳到自己的椅子后面躲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知识经验的准备
知识经验的准备可以为歌唱活动做铺垫,我在熟记教材、积累丰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空余时间与幼儿一起欣赏歌曲旋律,围绕小动物的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幼儿提前了解住在洞洞里的一些小动物,与幼儿一起玩小兔跳跳、小乌龟爬爬以及利用身体搭洞洞的游戏,使幼儿在欣赏过程、谈话讨论和游戏活动中形成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引起幼儿的兴趣。
润物无声篇——教学实践,游戏情趣
教学实践,有效开展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要“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并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活动。在组织《小兔找洞》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调动幼儿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体验歌唱的快乐。
情境创设
活动一开始,我创设了“跟着妈妈出去做游戏”的情境,运用情境性语言导入:“天气真好!小兔子们,妈妈带你们出去做游戏吧,准备出发!”幼儿俨然一只只可爱的小兔子,蹦蹦跳跳地出发了,自然地进入了主题情境,使幼儿成为情境中的主角。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幼儿在情境氛围中“学唱歌、找洞洞、玩游戏”,自然而然地学习了歌曲,环节紧凑,层层相扣。在活动最后,我联系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住在洞洞里?帮它们也来找洞洞”的情境,引导幼儿为其他小动物找洞洞。在满足了幼儿游戏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心。同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以“兔妈妈”的身份拉近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使每个幼儿沉浸在情境氛围中,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自信心和积极性。
动作表演
通过身体动作参与活动是幼儿学习音乐最自然的方式,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因此,唱歌活动中的动作表演成了幼儿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歌曲演唱活动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姿态、表情来表达歌词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演唱第一句时,幼儿自然而然地“竖起了长耳朵”,一蹦一跳地边唱边表演,在找洞洞的过程中,边唱“一二三四,一二三四”边数着数,不仅帮助幼儿掌握了歌曲的节奏,而且渗透了数学知识。“摆洞洞造型”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摆出了各种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洞洞:爱心型的洞洞、手叉腰的洞洞、手碰地的拱形洞洞。我结合歌曲中休止符号的运用,引导幼儿摆好洞洞造型不动,幼儿乐在其中。
游戏参与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可塑性很强,充分利用游戏开展幼儿音乐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幼儿对音乐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小白兔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最熟悉不过,从他们牙牙学语开始,祖辈们就和他们吟诵“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的童谣。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扮演小白兔,跟着“兔妈妈”做游戏,非常开心,围绕着“找洞”这个有趣而又有点神秘的游戏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孩子们发现,藏在洞洞里(椅背后面),从椅背上的小洞洞里露出两只小眼睛,探视着洞洞外面的动静,是多么有趣呀!
音乐游戏,情趣魅力
音乐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情节,充满了趣味性,给了幼儿音乐的享受。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更需要游戏化的教学技巧,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了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习得歌曲,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在情境创设、学唱歌曲、摆洞洞造型等一系列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游戏。游戏的玩法也并不是教师一再强调的,而是幼儿在听辩出不同的音乐形象的同时明白了游戏的规则,知道摆好了洞洞造型之后,聽到“跳跳”(6 6 6 6)的音时,就可以跳着找洞洞了。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便在于创编其他小动物找洞洞这一环节。音乐游戏不仅能帮助儿童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还能获得一定的情绪情感体验。小班的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在扮演小白兔一次次边唱边跳地跳到洞洞里的过程中,有的幼儿难免失去了兴趣。此时,“大灰狼”角色的出现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原来还在洞洞外逗留、张望的幼儿,一听到远处传来的“大灰狼来了,大灰狼来了”的声音,神经一下子绷紧了,在情境的感染下赶快躲进洞洞里,来不及躲进自己的洞洞里的幼儿立刻就近躲了起来,几只“小白兔”挤在一个洞洞里,使幼儿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紧接着,在其他小动物(如小老鼠)的创编环节,我有意识地加入了老猫的角色(活动中的老猫是由幼儿的带班教师扮演的),又一次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最后,在大狗熊的创编环节,我引出了由陌生教师扮演的猎人,进一步刺激了幼儿敏感的神经。从声音——熟悉人的身影——陌生人,层层递进,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情感认知及年龄特点,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本次活动中,教师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用语言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创设了适宜的情境,激发了幼儿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快乐体验,使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快乐有趣。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让幼儿身处在充满童趣、和谐、平等自由的音乐活动中,才能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的美,激发幼儿的创意,让幼儿乐于展示自己,从中体会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