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喜颜
小学语文教学是锻炼学生母语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学生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学生对相关汉字的认知,更涉及语音语义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小学生朗读水平的判断和分析,就能够充分地反映出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情况的高低。因此,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可以称得上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就目前小学阶段语文朗读教学而言,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小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障碍,严重影响了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围绕小学生朗读障碍影响因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朗读教学的优化建议。
小学生朗读障碍的影响因素
受周围语言环境的影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需以普通话为标准语言对学生开展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课上用普通话教授学生语文知识以及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更要求学生能够在普通话语音标准的范围内掌握好语文中字、词、句的语音和语感。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大国,各地区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区域极具特色的方言,这就在无形当中对学生标准化的普通话朗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普通话普及不全面的偏遠地区,一些小学生自小就成长在方言环境当中,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当中都习惯以方言进行与人之间的交流,这对于小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的标准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学生无法读出正确的语音,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南方人普遍存在“四”“十”语音混淆的情况。
受教学不完善的影响
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朗读障碍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在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一些语文教师为片面追求语文教学成果,无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育的目标要求,将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忽视了以语文朗读能力为代表的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受地域环境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朗读教学能力不足也是造成了学生朗读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引导下,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认识到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朗读教学经验,因而对学生的语文朗读训练缺乏目标性、规划性,且对各种朗读教学方法存在引入不当的情况,导致朗读教学活动极容易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造成学生朗读中的训练实效性不足,导致学生朗读障碍的产生。
完善小学生朗读教学的建议
构建标准的语言环境
以普通话为主的标准化语言环境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音准、语态的掌握和规范化。为此,各区域应加快普通话的普及工作,尤其是那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更要在当地文化、教育部门的协同作用下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力度,使当地人都能够会说、说好普通话。同时,在开展语文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教师更是要将学生语言、语音的规范化教学作为其共育的重点,通过讲解普通话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家长对于普通话家庭语言环境构建的重视。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引导作用,在不断提升自身普通话水平的基础上,在课上以流利的普通话对学生开展语文课文的朗读教学,在课下更要用普通话来与学生进行频繁的沟通,促使学生能够将普通话的学习日常化,为学生的成长和朗读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提升朗读教学质量
在学生朗读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首先要转变思想、提升认识,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在小学阶段语文新课改的倡导下,努力挣脱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从而结合语文朗读教学的各项优势作用,能够自主地将语文朗读教学放在其教学的首要位置上并予以认真对待。其次,学校要针对朗读教学的特点,组织专家加强对语文教师朗读教学技巧、方法的培训,提升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在对多媒体、小组合作、活动设置等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上实现朗读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活动。如,选取散文、诗歌、叙事等不同的文体类型,要求学生进行辨析式朗读,以此来区分不同文体的朗读情感;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结合小学阶段的认知情况,选取简单的绕口令,让学生进行口语锻炼,增强学生对相似字的语感掌握能力。通过这些方式达到完善小学阶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实现朗读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