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秀
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力的结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相对无聊的话题,事实上,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其结构完整、图形对称、布局合理、形式简洁,均体现了美的因素。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美,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花园,一起去感知体会数学中的美,进而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从而不断地去发现数学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为愉快,进而创造出数学中的美。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实现数学的“美丽转身”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渗透。
采撷挖掘数学美育素材,引导学生感知并欣赏数学美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通过定律、法则、规律、公式、符号以及运算等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美,因此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如奇异美、形体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等。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这些美丽又不如艺术作品那么明确,所以很难感受和体会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认真钻研教材,将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推理论证及运算规律这些美的因素不失时机地采撷并充分挖掘,把静态和僵化的教科书的内容变得生动,将教科书中的美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展现精彩而有吸引力的数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空间,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中的美,使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得到美的享受,推动德、智、美、体、劳的协调发展。
如在《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实际中欣赏数学的对称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的枫叶、河边的一座房子、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蜻蜓、路边停放的小汽车、戏剧脸谱、民间艺术——剪纸、人体的和谐等等,让学生发现这些物体有什么特征,让学生感知这些图形如果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而且完全重合,进而使学生初步建立“对称”的认知。然后列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角星、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几何图形中所蕴含的对称美。其次,指导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从而逐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来感受理解对称美,利用对称美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审美。最后,让学生利用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动手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创造出对称美。
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的教材从轴对称图案的欣赏到一般轴对称图案的特点,再到利用轴对称图案的知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将对称的几何美感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既增强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又受到了审美教育,感知了生活中的“数学美”,达到“以美启真,寓真于美”的目的。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体验数学美
小学数学教学的美育在引导学生实现对数学美的追求后,更要使他们逐步体验到数学美,从直觉到知觉,从知觉到感悟,从而真正领悟到数学美的真谛。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实践教学中,教师需通过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体验,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并带领學生亲身体验数学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数学美感。
例如,我们的数学小课题研究中,研究《图形的密铺》,本节课是以“美”为核心的三个环节的数学活动: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分析中感受到密铺在生活中的美和广泛应用,理解密铺的含义;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实验、交流、验证,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等动手活动,探索密铺的特点,构建密铺相关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可以密铺、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什么样的图形不可以密铺,让学生觉得他们学到的知识与他们遇到的问题密切相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数学问题;第三个环节是创造简单。通过设计和密集的图形来体验欣赏数学和创造数学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亲密知识的应用价值,然后回归到平面艺术的艺术美。本课程采用自我探究的学习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获得了美好的体验,又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美的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数学美
对于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教师应采用“感受——体验——创造”的规律去实现美育。数学美的创造是数学美育工作的升华,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提供给学生创造美的平台,激发学生开展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发展搜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一系列创造美的活动。而数学课中的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能够增强数学课的趣味性和美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和策略观察、感受、体验生活,体会到创造美的价值,达到来学审美的最高境界——应用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