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在全国各小学中普遍存在,受到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各方面的关注,目前欺凌现象仍然存在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制度欠缺,这是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研究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供教育管理者和家长参考。
欺凌现象的案例分析
对我校小学欺凌现象开展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有68%学生表示存在校园欺凌现象,75%的学生有过被欺凌的经历,只有25%的学生反映没有被欺凌过。据数据显示,当学生遇见欺凌现象时,多数旁观者的态度是“熟视无睹”,这样将导致欺凌事件愈演愈烈。专家对参与欺凌事件的学生心理进行了研究,体现了小学校园中现存的欺凌现象。
个案:
某年某月某日,某校四年级学生张某因向同学王某“索要”面包未得逞而产生争执,致使王某衣服破裂。王某因害怕没有告诉教师,回家后被家长训斥,致使其心里产生怨恨(不是我的错,父母却批评我),心理开始出现扭曲,学习成绩开始下降,不喜欢和同学交往。此后,王某寻得机会找张某出气,两者发生争执,使王某胳膊受伤。事后家長找到教师李某,在教师和家长的协调下,此事才得以解决。至此,教师才知晓事情的经过。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校园欺凌现象对学生的影响非同一般,学校、社会、家庭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校园欺凌作为一种深刻的社会问题、校园问题,其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教育者和学生监护人值得深思。
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
交往环境的影响
人际交往环境的缺失是导致校园欺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同伴交往环境是构成同伴主体双方在一定时间、一定场所进行的交往,相互之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效仿欺凌他人、合伙欺凌他人等。
现代社会受到交往工具和网络信息的影响,使人们缺乏交往,感到越来越孤独。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你”哲学中提出:“相遇就是我与你相会于时间的当下,面对面地在场。由于相遇,我们能够交流、言谈和沟通,相遇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性交往提供了契机,也正是在相遇中,我们超越自己,不再唯我独尊,向世界敞开,进入无限的关系世界。”但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主体之间的在场相遇造成了阻碍,也给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学校教育方面缺失欺凌心理辅导机构
首先,学校为应对考试,将德育、体育、美育课程大量削减,高强度重视核心课程,缺少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疏通,尤其没有设定心理辅导机构或欺凌事件疏导机制。其次,在课程内容学习上,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与知识交互作用中意义的生成。为了获得自己的存在感和他人的认同,他们拉帮结派,在没有学校约束的情况下排斥、侮辱同学,甚至打架斗殴。
父母与孩子的疏远是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多数家庭中,父母均在外务工,与孩子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少,使得家庭对子女的道德约束力下降。有调查表明,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这些孩子要么因缺少保护,成为受欺负的对象,要么走向歪路,成为校园的“小霸王”。此外,个别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采取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就容易导致父母与子女主体间关系的疏离,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形成攻击性强、野蛮粗暴的性格。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产生欺凌现象的根源
与欺凌者的访谈中得知,80%的学生都存在长期欺凌学生的现象。这些学生的心理大多受家长粗暴教育方式的影响,家长做事的风格蛮横霸道。调查显示,有一个学生直接以欺压同学为乐,以此获得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未成年人的行为容易受社会、网络、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参与欺凌事件的学生心理多少都存在问题。当然,大多欺凌者的心理还是有害怕的因素存在的,只是缺少特定的心理辅导。
对策
综上所述,我认为受害者自身的觉醒和保护自己的勇气是杜绝欺凌现象的有效屏障,坚决让自己的人格与其他人处于平等地位,对于不公平事件绝不忍让。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提高交往能力,受害者要通过与同伴沟通,让同学认识到欺凌、侮辱他人是错误的,欺凌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第二,按照要求,学校还应该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与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的职责。适时开展教育,加强预防,及时处理,监督指导; 第三,班主任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把欺凌行为遏制在萌芽之中。深入到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中发生的欺凌事件和行为,及时处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确保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四,建立健全机制,保障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的力度;第五,对校园弱势群体学生及“问题”学生建立专档,加强对此类学生的监管;第六,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对子女的教育与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