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秀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数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数学课程涉及了大量的立体图形,通过建立模型可以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掌握知识。因此,模型思想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想之一,受到了教师教学的深深喜爱。现阶段,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渐渐地将模型思想应用到数学教学中。通过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让他们能够从实际出发去考虑问题,更加深层次地去剖析并且掌握知识。此外,将模型思想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作用做了简要的阐述,重点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有效对策。
小學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作用
培养学生模型思想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建立模型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快速地提高他们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对于建立模型教学方法,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实物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他们通过实物去了解并且掌握知识。另外,在观察模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模型的特征去思考和探讨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观察这一模型想象其他类型的模型,进而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进步。
培养学生模型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指的就是学生能够熟练地利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提高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素养,而通过应用模型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时候,教师通过建立模型,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并且了解立体图形,可以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并且寻找对应的立体图形,最后,学生通过观察和掌握也可以将模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对于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具有积极作用,进而全面地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他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意义,从而愿意全身心地投入数学课堂中,并且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有效对策
创建生活化的数学模型
数学作为整个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得到快速解决,因此,建立生活化的数学模型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在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练习实际生活为学生建立模型,进而让学生通过结合生活更加轻而易举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解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应知识,教师就可以创建生活化的模型,让学生可以快速地进入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如小红家有两棵桃树,一棵树结了2个桃子,另一棵树结了3个桃子,让学生列式计算桃子的总数。第二天,小红发现第一棵树又结了2个桃子,让学生继续列式计算桃子总数。第三天,小红发现第二棵树掉落了1个桃子,让学生再列式计算。在学生列出所有式子之后,对比所有式子并且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生活情节以及所列的式子引出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即“在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增加或者减小,结果也会随之增加或者减少。”通过构建这样的一个生活化模型,使得学生可以全神贯注投入学习中,并且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鼓励并且引导学生参与模型的建立
通过给学生展示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抽象的知识,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而鼓励并且引导学生参与到模型的建立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通过实践动手让他们对于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选择难度系数比较低的模型,然后引导学生在建立模型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随着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前准备一些三角形的实物,如不同形状的三角尺、三角旗等,让学生通过研究这些实物发现并且总结三角形的规律,并且发现三角形是怎么形成的,紧接着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简洁明了地向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所有特点以及形成规律。然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利用书本、胶带等自己制作三角形,包括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等,在制作完成以后,还需要说明每一种三角形的角度、边长以及边、角各自存在的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可以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在建立模型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最后,教师还可以选择出最美观的三角形制作成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或者,教师也可以定期举办模型制作大赛,但是,所制作模型必须是依据数学课本知识,并且需要对自己制作模型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利用数学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构建模型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已经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模型思想能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解“平面图形面积最大”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首先给学生建立模型,然后引导或带领他们利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周长相等的多边形模型,在课堂上,要求各个小组学生分别负责计算几组不同模型的面积,最后将各个小组计算结果进行汇总,鼓励学生通过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时候学生通过比较会得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和宽相等时图形面积最大”。在学生掌握这一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这一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学校准备利用一个长25m的栅栏围成一个小草坪,以增加校园风景的美观度,而要使草坪的面积最大,草坪的长和宽应该分别是多少?”通过带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他们会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并且也愿意付出精力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利用模型进行教学可以使得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使得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利用模型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活跃他们的逻辑思维,帮助他们发现更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模型去理解并且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利用理论知识去自己建立模型,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