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耀
预习是提高小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课标要求,针对各年级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前预习目标,以便于教师上课时能够更加巧妙地把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中。那么,如何设计好预习课?笔者认为只要把握住以下“四度”,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理论性坡度
根据小学语文课标要求,着眼于课程教学目标,从理论的高度出发,引导学生客观地把握课文的灵魂和精髓,实现知识的构建,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按照预习的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方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低到高。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小步骤的铺垫性问题。
如:预习一年级汉语拼音,要结合拼音旁边配的图画去识别,不要单一地教学拼音,“a”的拼法要配合图画——孩子看病时,医生告诉孩子嘴巴要张大,发出什么声音?试试看,发出了什么声音?互相看口型,纠正错处。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不认识的拼音字母吗?有哪些不认识的图画吗?读了哪些拼音和图画能一眼看出来?这样识图学拼音虽然不够准确,但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了初步印象,然后教学时教师发出准确声音,学生就不容易忘记,同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然而然使预习由浅入深,找出理论性的问题形成坡度状、阶梯状、慢慢进入预习的一个个环节。
趣味性跨度
情趣是学生预习课文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润滑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带着情趣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此时,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目标要求,集中起来,用最有趣的方式去引领学生预习,实行浓缩问题、简化问题,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细节化。
如:设计构思一个小品,小品可以演一演、唱一唱,学生在笑声中悟出一个问题或者道理。设计构思一个游戏,游戏可以玩一玩。苏教版二年级《蚕姑娘》一文预习中,我让一位可爱的女生演一演蚕从蚕卵里孵化出来懒懒的样子。蚕刚睡醒就问:“自己怎么出来了,自己的外衣呢?我的衣服颜色怎么也变了?”说明蚕蜕皮了,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愉快的游戏中,让学生明白蚕姑娘从睡眠中醒来到蜕皮的颜色和样子在一步步变化。在教学中,这就是用趣味性浓、感染力强的内容,使学生在知识中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改变了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把跨度大、比较难懂的问题转变成易懂、易操作又有趣味的问题,使学生把预习这种“苦事”变成“乐事”,预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这种方法切实可行。
思维性亮度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自觉地获得社会、自然、人体保健等知识,而且要在訓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课前预习时,问题要带有感情色彩,力求对词语句子简单化、新鲜化。教学古诗《春雨》时,最好采用直观的方式,看看外边的世界,摸摸春雨是什么感觉?凉凉的,细细的,下得无声,来得快,走得也快。这就是春雨,喜欢吗?谁能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情色彩去预习,当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思维发展,增加思维的亮度。有了亮度,就是增加了喜爱的程度,就是有了预习的目标,更加有利于预习。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预习的内容,就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效率性高度
课前预习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最终以课堂效率判断预习的成败。通过课堂提问、演示、练习等一系列检查手段,获得大量反馈信息,从而证明学生掌握了多少。无论如何,从文本目标要求来看,设计过易过简,就失去了设计意义;过多,学生就消化不了;过难,学生会疑惑不解。比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台湾的蝴蝶谷》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关键字词品读理解课文,感受蝴蝶谷奇特迷人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针对这些目标要求学生去预习,指导学生自己读、再读,有感情地读,读中感悟,掌握主动预习权。只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目标高度,设计出合情合理的方案,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成为预习的主人,才会有好的效果,才会大大提高预习效率。学生乐于接受,上课易于吸收,这就是取得预习的好效果了。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个多维的整体,预习也离不开“查一查”“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等环节。本文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预习设计,有的放矢,因课而异,不能一刀切。每一课都有一个预习方案,方案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就不同。不管如何,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课堂难度,把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容易,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其实预习方法很多,都需要有针对性。城里学生和农村学生所使用的预习方法有所不同,城里高楼大厦、马路交叉、车来车往。设计时让城里学生说说农村的一些景物,那是无法完成的。而农村呢?田野河流、山林小路、庄稼青青、稻谷飘香。如果让农村学生说城市里一些见闻,也同样一知半解。必须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只要取得好效果就是最佳方法,就是上了一个高度。